壹、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王伃婷(2016)。運用英語動畫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王國強(主編)(2008)。閱讀推廣指導手冊。澳門: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
王惠英(2018)。閱讀素養 ─ 從訊息到意義,從閱讀到素養〉在閱讀中向未知前進【線上論壇】。取自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805040017/閱讀素養%20─%20從訊息到意義%EF%BC%8C從閱讀到素養〉在閱讀中向未知前進?utm_source=今周刊&utm_medium=autoPage
王筱妮(2018)。桌遊的設計及融入國小三年級數與計算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朱祖德(2014)。「《三國演義》」經典課程的設計與規劃。環球科技人文學刊,19,21-39。
呂美慧(2003)。一個國小低年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信念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呂晶晶(2009)。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量表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依瑄(2009)。臺中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活動的信念與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品綺(2012)。《三國演義》運用於國中國文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柏鋒(2016)。葉丙成談借調創業:遊戲化在五年後將成教育難以或缺的趨勢。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2016/08/09/benson-pagamo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沈伯俊(2007)。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市:遠流。
沈伯俊(2018)。沈伯俊評點《三國演義》(上下)。中國:東方。
沈伯俊、譚良嘯(2007)。《三國演義》大辭典。臺北市:中華。
沈欣怡、蘇宜芬(2011)。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S),337-356。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7-70)
林志成(2012a)。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省思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4),22-24。
林志成(2012b)。打造樂效自主的學習新樂園--以天地為教室以生活為素材的課室外學習。新竹市教育電子報,2012.11.22。
林志成(2013)。校本特色課程發展問題析述與策略論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5-16。
林志成(2014a)。臺灣地區理念學校發展之困境與因應對策。教育研究月刊,241,68-81。
林志成(2014b)。戶外教育推動的挑戰問題與高效對策。載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印行《戶外教育論述與實踐》。臺北市:教育部。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學校行政,118,111-125。
林政逸、吳珮瑩(2016)。學習共同體前導學校實施情形、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59-88。
林桂蘭(2013)。當圖畫書遇上音樂戲劇—閱讀教學透過音樂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益德(2019)。由歷史到文創-以「三國故事文化產業」課程為例。歷史教育,22,57-91。
林慧玲(2012)。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邱佳琪(2015)。從PISA中文研究的文獻分析探討閱讀素養研究之發展前景。臺灣教育,692,42-44。
邱振聲(1900)。《三國演義》縱橫談。臺北市:曉園。
洪碧霞、林素微、吳裕益(2011)。臺灣九年級學生閱讀樂趣與策略對PISA閱讀素養解釋例之探討。課程與教學,14(4),1-23。
孫劍秋、林孟君(2013)。從臺灣中學生PISA閱讀素養的表現談精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64(3),35-51。
徐欣妍(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閱讀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心虹(2018)。桌遊「妙語說書人」融入偏鄉中年級國語文寫作教學對學生語文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張惠萍(2008)。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教學信念、教學行為與教學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教育部(2008)。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5)。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許育齡、梁朝雲、林志成(2013)。教師發揮教學設計想像力的心理與環境因素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2),113-148。doi:10.6151/CERQ.2013.2102.04
許俊雅(1998)。國中課文「〈空城計〉」賞析。中國語文,82(2),33-36。
許慧君(2010)。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永春(2004)。《三國演義》當課本--陳永春和學生玩得不亦樂乎。經典與人文,5,2-3。
陳永春(2018)。如果拿《三國演義》當國語教材……【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2999-/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玟君(2010)。國小教師閱讀行為、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陳品朱(2015)。多媒體融入教學對國小國語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陳書梅(2008)。館員在公共圖書館成人閱讀推廣活動中之角色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65,19-26。
湯蕙禎(2006)。國小教師課外閱讀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童鳳嬌、林志成(2013)。卓越領導與創新經營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閔詩紜(2018)。國民小學教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現況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馮祥勇、李詠青(2020)。大學觀光休閒系學生日語學習動機之研究。休閒研究,9(2),71-84。
黃芸珮(2002)。臺北市萬大國民小學九十一學年度書香校園閱讀活動設計:《三國演義》。教師行動研究專輯,3,54-63。
黃彥超(2009)。「聯合國閱讀素養十年計畫」探究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64,126-136。
黃昭勳(2019)。「打開教室,看見專業」 —教師公開授課之我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7),107-111。
黃健庭(2019)。原住民偏遠小學發展國語文素養導向創新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黃淨如(2006)。小學閱讀氛圍建構之研究──以臺北市木柵國民小學低年級班級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 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原作者:Jack R.Fraenkel、Norman e.Wallen)。臺北市:心理。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_tw.htm
趙鏡中(2011)。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兼論兒童文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載於吳敏而(主編),提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臺北市:萬卷樓。
齊若蘭(2002)。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263,52-61。
劉大杰(1995)。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市:華正。
劉榮嫦(2006)。國中國語文學習領域閱讀能力指標與閱讀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潘中道、胡龍騰譯(2014),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
蔡俊傑、劉威德、羅鴻仁(2012)。職業學校教導型組織文化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探討。教師專業研究期刊,4,53-80。
蔡美寧(2011)。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教學之研究-以雲林縣三位績優教師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鄭淑文(2011)。小六國語做筆記策略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鄭淵全、蔡雅茹(2012)。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行為、教師教學信念、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傾向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8, 183-202 。
蕭美惠(譯)(2015)。經濟發展理論-創新之父熊彼得‧百年經典重譯版(原作者:Joseph A. Schumpeter)。臺北市:商周。
賴坤弘(2018)。影響中學學生閱讀素養個人及學校因素之研究~以PISA 2015臺灣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賴思伃(2017)。不一樣的閱讀課-流行音樂歌詞創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94-99。
戴正德、李明濱(2011)。社會行為科學研究之倫理及其審查機制。醫學教育,15(2),165-181。
謝金美(2008)。閱讀與寫作。高雄市:麗文。
韓德彥(2013)。通識課程課堂報告的學習效益:經典閱讀《三國演義》之反思日誌分析。警察通識叢刊,1,190-210。
韓德彥(2016a)。醫學生倫理素養之提升:以《三國演義》課程為例。通識教育學報,20,1-24。
韓德彥(2016b)。從三國玩家變身三國專家--談經典閱讀《三國演義》課程的開展。關渡通識學刊,12,73-87。
韓德彥(2018)。角色扮演在通識經典閱讀之運用--以《三國演義》課程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7(3),55-70。
簡馨瑩(2007)。國小教師之教學專業發展研究:以閱讀策略教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魏衍宸(2019)。《三國演義》中司馬懿面對空城計撤兵原因之剖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譚良嘯、張大可(1992)。三國人物評傳。臺北市:水牛。
貳、英文部分
Blitz, J. J., Van Rooyen, M. R. , Cameron, D. A., Pickworth, G. P., & Du Toit, P. H. (2010). Is temperament a key to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f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2(1), 17-20.
Dilworth, P., Donaldson, A., George, M., Knezek, D., Searson, M., Starkweather, K., Strutchens, M., et al. (2012). A framework for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preparation of tomorrow’s teachers. 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8(4), 130–132.
Harvey, S., & Goudvis, A. (2007). Strategies that work: Teaching comprehension for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Portland, ME: Stenhouse Publishers.
Kanter, R. M.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69-211.
Quaglia, R. J., & Corso, M. J. (2014). Student voice: The instrument of chang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eutzel, D. R., & Cooter, R. B. (2012).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The Teacher Makes the Difference, 6th ed. Hudson, NY: Pearson Education.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11th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Sternberg, R. J. (2008). Cognitive Psychology, 5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