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
方惠閔、朱恩成、余奕德、陳以箴、潘宗儒,《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臺北:游擊文化,2019)。
瓦歷斯‧諾幹,《城市殘酷》(臺北 : 南方家園文化,2013)。
李喬,《重逢──夢裡的人》(臺北:印刻文學,2005)。
卓瑪,《他者的聲音:母語文化思維與當代藏族作家漢語創作》(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
林浩,《客家:文化人類學視野》(新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2007)。
林克孝,《找路:月光‧莎韻‧Klesan》(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
林淑馨,《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10)。
林修澈、姚榮松、董忠司、羅肇錦,《客語外來語:含原閩客國(語)互借詞:海陸腔》(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
林保寶,《浪漫台三線人文風光款款行:有餘天地》(臺北:天下雜誌,2018)。
林媽利,《圖解台灣血緣:從基因研究解答台灣族群起源》(臺北:前衛出版社,2018)。
林莉菁,《Fudafudak閃閃發亮之地》(臺北:前衛出版社,2019)。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臺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1999)。
洪惟仁,《台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梁宇元,《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 : 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臺北:五南圖書,2007)。
張郅忻,《我家是聯合國》(臺北:玉山社,2013)。
張芳慈,《落泥:臺灣客家詩選》(臺北:釀出版,2016)。
陳弦章,《民間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崧燁文化,2019)。
楊兆禎,《客家諺語拾穗》(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9)。
楊鏡汀,〈北賽夏族與客家族的互動:以金廣福大隘為例〉,《賽夏學概論》(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頁547-560。
葉日松,《葉日松詩選》(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0)。
趙正貴,《賽夏族的歷史文化傳統與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9)。
趙山河、夏有發,《賽夏族歲時祭儀教材》(苗栗:雪霸國家公園,2013)。
劉曼儀,《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新北:遠足文化,2017)。
鍾理和,《假黎婆》(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龍玉芬,《一座護隘廟宇的個案研究:以新竹北埔慈天宮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9)。
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10)。
Basso, H. Keith, “Wisdom Sits in Places: Landscape and Language among The Western Apac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Albuquerque, 1996):105-149.
Coelho, Paulo; translated by Alan R. Clarke.Basso, H. Keith, “The alchemist ”,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8).
Clifford, James著,林徐達、梁永安譯,《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苗栗:桂冠圖書,2017)。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2002)。
Lynch, Kevin著,胡家璇譯,《城市的意象》(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Said, Edward W.著,彭淮棟譯,《鄉關何處》(臺北:立緒文化,2000)。
Tuan, Yi-Fu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1977):3-7.
二、期刊論文
巴奈‧母路,〈阿美族豐年祭歌舞中反覆形式之初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1卷3期(2008.09),頁129-147。
王梅霞,〈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卷1期(2003.06),頁77-104。
王俐容、楊蕙嘉,〈當代臺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國家與社會》8期(2010.06),頁157-199。
陳文德,〈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物與物質文化》(2004),頁63-110。
陳有貝,〈淇武蘭遺址對蘭陽平原考古研究的意義〉,《宜蘭文獻叢刊》27期(2006.08),頁11-27。
姜惠文、陳銀螢,〈台灣客家父親的父職認知及子女教養信念──以育有學齡子女的父親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期(2008.12),頁61-80。
施正鋒〈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客家知識體系〉,《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卷2期(2013.06),頁115-142。
柯朝欽,〈臺灣客家現代族群像的三種類型:民族認同、公民權利以及認知框架〉,《全球客家研究》5期(2015.11),頁149-192。
謝俊逢,〈台灣客家老山歌與賽夏族矮靈祭歌研究〉,《復興崗學報》43期(1990.06),頁359-384。
簡妙如,〈九○年代後客家及原住民創作音樂中的原鄉想像與族群認同〉,《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遷》1期(2010.06),頁43-76。
三、學位論文
李宗璘,〈客家流行音樂與青年的客家認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林宜欣,〈創作型搖滾樂團結合傳統音樂素材之研究──以好客樂隊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徐碧美,〈陳永淘創作歌謠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冠伶,〈鄉遇──花蓮學田村客家移民的離別與鄉愁〉(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傅世杰,〈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2010)。詹俐俐,〈台灣客家創作歌曲在客語教學上的運用:以陳永淘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楊蕙嘉,〈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桃園: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2009)。劉榮昌,〈戰後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形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鄧君婷,〈陳永淘的客家認同之探討:生命史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四、研討會論文
楊國鑫,〈臺灣客家創作歌曲的形成與發展〉「客家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辦,1998.05)。
五、調查報告
林淑蓉,〈食物、記憶與社會生活:再探客家文化遺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5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口傳與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客家族群記憶研究子計畫二》(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台灣研究室,2006)。
趙金山、朱逢祿等,《賽夏族口述歷史研究工作計畫研究報告》(苗栗: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2009)。(未出版)
趙金山、趙山河、趙宇函,《雪霸國家公園周邊北賽夏族歲時祭儀族語耆老訪談暨影像紀實》(苗栗: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未出版)
劉楨、劉兆蘭,《近二十年臺灣客家流行音樂出版市場之發展與現況調查研究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六、影音資料
好客樂隊,《好客戲》(臺北:角頭音樂,2005)。
好客樂隊,《愛吃飯》(新北:風潮,2008)。
林生祥,《大地書房》(新北:大大樹音樂圖像,2010)。
陳建年,《海洋》(臺北:角頭音樂,1999)。
陳永淘,《離開台灣八百米》(新竹:春水,2000.01)。
陳永淘,《下課啦》(新竹:春水,2000.12)。
陳永淘,《水路》(新竹:春水,2003.09)。
陳永淘,《細人》(新竹:陳永淘,2014.07)。
陳永淘,《山下田美》(新竹:水路文化,2017.05)。
陳永淘,《山下田美:阿淘的詩歌與生活》(新竹:水路文化,2019.03)。
愛客樂iColor,《轉》(臺北:好痛音樂,2018)。
鄭光博,《言的記憶》(臺北: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7)。
羅思容,《落腳》(新北:女歌原色音聲文化,2018)。
Lien , Mathew,《旅客》(新北:風潮,2008)。
七、電子媒體
公共電視,〈正名運動〉《誰來晚餐11-17》,(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1ykJG9t5Vc,2019.08.09)。
水路文化,〈音樂好友達卡鬧鄭捷任陳永淘酒後吐真言〉,(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BPVLrWEVk,2019.04.09)。
台灣原生植物保護協會,〈山芙蓉與木芙蓉〉(來源:http://www.taiwanplant.org.tw/read.php/224.htm,2011.12.02)。
何東洪,〈從陽光合唱團到《無緣》的吳盛智:一個當代客家流行音樂「先驅者」的研究〉,(來源: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2067205,2004)。
吳蘭英總策畫,〈賽夏傳統歌謠舞蹈〉,(來源:http://9years.mlc.edu.tw/9yearsFiles/9years/1951/index.html,2007.04)
邱國源,〈美濃客家山歌──「半山遙」(半山遙郎)演進之背景〉,(來源:http://blog.xuite.net/chiu380120/twblog/157930259,2011.02.02)。
典通股份有限公司,〈105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來源: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2017.10.27)。
林韋萱,〈客家歌手陳永淘一介輕鬆人〉,(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165,2005.05.19)。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賽夏族用構樹皮製鞭 揮打祈天放晴〉《原視族語新聞》,(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Qegn-kJxg,2015.07.14)。
國家圖書館,〈臺灣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灣記憶》,(來源: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6_001_0000009051&lang=chn,2003.12)。
國家教育研究院,〈Alienation〉,(來源: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26/,2000.12)。
國家教育研究院,〈頑固低音〉,(來源: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4184/,2014.11)。
國峰、子樊,〈追逐彩虹永恆的信仰 賽德克‧巴萊〉(來源:https://www.epochtimes.com/b5/11/9/24/n3382017.htm,2011)。
黃純彬,〈試論客家流行歌曲〉,(來源:https://blog.xuite.net/liouduai/twblog/101438417,2007.01.10)。
葉高華,〈85%台灣人都是原住民?遺傳科技恐無法為國族議題提供「科學」證明〉,(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669,2015.10.11)。
維基百科,〈Western Apache language〉,(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tern_Apache_language,2020.04.16)。
維基百科,〈湯英伸事件〉,(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9%AF%E8%8B%B1%E4%BC%B8%E4%BA%8B%E4%BB%B6,2019.12.17)。
維基百科,〈艋舺〉,(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8B%E8%88%BA,2020.04.28)。
維基百科,〈道卡斯語〉,(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1%93%E5%8D%A1%E6%96%AF%E8%AA%9E,2019.11.27)。
廣宣揚行銷公關,〈還我母語30周年「我的母語臺灣的歌」流行音樂會-陳永淘創作訪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9iWTy9PSw,2018.12.20)
劉智濬,〈吟遊詩人歌手-達卡鬧〉《來自山海的聲音》,(來源:https://channelplus.ner.gov.tw/channel-program-episode/49581,2019.02.21)。
Kaisanan Ahuan,〈台三線上還真的有三條「線」,而且一點也不浪漫!臺灣史上的「台三線」是如何影響平埔四次大遷徙的?〉(來源:https://www.matataiwan.com/2016/05/25/the-3rd-taiwan-provincial-road/,2016.05.25)。
Plato,〈The Republic〉,(來源:https://www.goodreads.com/work/quotes/1625515?page=8)。
Taiwan Indie Music,〈達卡鬧&小喵/6 頭擺的你+達卡鬧的客家歌〉,(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Kny_hv8I4,2011.06.23)。
Taiwan Indie Music,〈b18 陳永淘 反美麗灣即興創作 良心在哪裡+把海灘還給海洋最美麗 拆拆拆美麗灣@台東縣政府〉,(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qVaxMGo8s,2012.12.22)。
Taiwan Indie Music,〈29_陳永淘_ (千人牽手吼海洋@杉原海水浴場〉,(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if28GbfOxs,20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