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如真(2002)。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醫院護理人員下背痛預防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白玉珠、林淑惠(2005)。居家護理師職業危害之防範。長期照護雜誌,9(2),117-124。
朱正一(2013)。探討醫學中心護理人員情緒勞務對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倦怠之影響。台灣衛誌,32(3),266-278。
沈維道、李佩玲、蔡懷德、王仁德、劉碧隆(2014)。2012年臺灣南部某人口密集機構結核病群聚事件。疫情報導,31(6),152-158。
李政益、王若珊、劉定萍、楊祥麟、黃湘芸(2014)。臺灣結核病流行概況與未來衝擊。疫情報導,30(6),105-117。
李德治(2016)。多變量分析:專題及論文常用的統計方法。台北市:雙葉書廊。
林珮宇(2008)。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某醫院臨床護理人員預防針扎及血液體液暴觸之防治。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明儀(2012)。非都會社區老人接受流感疫苗接種之相關因素探討。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美玉(2017)。世界結核日。疫情報導,33(6),116。
邱鈺庭(2017)。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50歲以上民眾施打流感疫苗意願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周志浩(2019,12月25日)。臺灣肺結核防治年報2018。取自: https://www.cdc.gov.tw/File/Get/lnTbCo2CdtjzYqWZWFEL8Q
范姜宇龍(2003)。結核話說從頭。感染控制雜誌,13(3),180-182。
陳岱煒(2007)。肺結核桿菌之暴露評估1.醫院空氣中之結核桿菌濃度 2.病人呼吸及咳嗽之結核桿菌濃度。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維昭(2015)。結核病防治整合型計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成果報告(編號:MOHW104CDC-114-122202),未出版。
張雍敏、劉美玲、胡雅容、邱展賢、楊世仰、張上淳(2008)。台灣健康照護工作人員罹患結核病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感染控制雜誌,18(2),69-80。
陳曉悌、李怡娟、李汝禮(2003)。健康信念模式之理論緣起與應用。台灣醫學,7,632-639。
陳佩伶、許建邦、王貴鳳、黃彥芳、陳昶勳(2014)。結核病十年減半的回顧與展望。疫情報導,30(5),80-91。
陳安汝、蔡韶慧、柯靜芬、黃伊文、黃昭郎、黃淑華、林明誠(2018)。2016-2017年臺灣首次山地鄉全村潛伏結核感染篩檢與治療經驗。疫情報導,34(6),101-108。
郭秀娥、林惠賢、周心寧、康慧怡、張肇松、沈孟娟(2009)。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對流感與流感疫苗的認知、態度及接種流感疫苗行為之探討。感染控制雜誌,19(2),69-80。
鄭心怡(2011)。南部某醫院醫護人員潛隱性結核感染之危險因子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書辰(2013)。丙型干擾素血液測驗於潛伏性結核病感染之角色。感染控制雜誌,23(1),46-50。
郭金龍、陳盟勳、黃巧瑗、吳育旻、王筱筠(2017)。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分析潛伏性結核菌感染(LTBI)之探討。檢驗及品保雜誌,6(1)18-22。
黃婉瑩、鄭舒倖、莊意芬、劉勝芬、索任(2007)。桃園區某區域醫院醫療人員結核菌素測驗五年追蹤調查。感染控制雜誌,17(2),69-79。
黃樹樺、洪敏南、游秋月、黃意紋、莊珮君、邱辰哲、林立人(2010)。2005年南部某醫院健康照護人員肺結核群聚感染事件。疫情報導,26(3),42-49。
黃寶蓉(2018)。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透析患者接種流感疫苗行為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瀅潔、吳家麟、陳怡行、張錦標(2019)。潛伏性結核病診斷方法之探討。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6(2),113-124。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2019)。職業因素罹患結核病之認定參考指引。台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詹珮君、蔡雅芬、馮琦芳、李品慧、王貴鳳、楊靖慧(2013)。台灣結核病潛伏感染治療與未來。疫情報導,29(5),52-59。
楊淑玲、施俊名(2019)。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大學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之意願。性學研究,9(2),47-62。
廖琪玉(2007)。流感疫苗接種的健康信念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北部某醫學中心醫護人員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芸儹(2016)。2016世界結核病日-十年有成 攜手共創新局。疫情報導,32(6),142。
臺灣社會學會(2011)。臺灣社會學會研究倫理守則,2011年12月10日經臺灣社會學會第28屆第2次會員大會通過施行。
趙海倫、陳宇平、林為森、許訓豪、王芝婷、林建宏(2012)。職業駕駛之健康預防行為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嘉南學報,38,671-681。
蔡森郎(2003)。認識肺結核。高雄縣醫師會誌,12,4-7。
賴欣沛(2015)。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婦女未來補施打德國麻疹疫苗之意願及願付價格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宜芳(2017)。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21-29歲臨床護理人員接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與子宮頸抹片檢查之相關因素:以北部兩所醫院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舒倖、黃婉瑩、莊意芬、劉勝芬、索任、陳重達(2004)。醫療人員結核菌素測驗陽性之意義,感染控制雜誌,14(3),140-149。
蔣婷婷、戴千淑、林碧珠(2011)。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女性醫事人員乳癌篩 檢行為及影響因素。榮總護理,28(2),130-138。
賴君宇(2015)。台灣結核防治:回顧過去,立足現在與展望未來。感染控制雜誌,25(6),267-273。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6)。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劃。台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5)。我國加入WHO 2035消除結核第一期計畫。台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7a)。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台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7b)。結核病診治指引第六版。台北: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0,2月21日)。台灣結核病歷年監測統計。取自:https://daily.cdc.gov.tw/stoptb/CareMagChart.aspx
蘇妤芳、姜秀子、邱南昌、李聰明(2018)。影響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接種流感疫苗意願之因素探討。感染控制雜誌,29(3),112-123。
二、英文部分
Cook, S., Maw, K.L., Munsiff, S.S., Fujiwara, P.I. & Frieden, T.R. (2003). Prevalence of tuberculin skin test positivity and conversion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New York City during 1994 to 2001.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4(11), 807-813.
CDC(2004). Nosocomial transmiss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found through screening for severe acute repiratory syndrome-Taipei, Taiwan. 2003,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53(15), 321-32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tent TB infection and TB disea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tb/topic/basics/difference.htm
Glanz, K., Rimer, B., & Viswanath, K. (2008).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ang practice(4th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
Guvenc, G., Seven, M, & Akyuz, A. (2016). 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 for humam papilloma virus and its vaccination: adaptation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29(3), 252-258.
Janz, N. K., Champion, V.L., & Stretcher V.J. (2002).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In K.Glanz, B. K. Rimer, & F. M. Lewis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och, C., Rouanet, C., Hougardy, J. M., & Mascart, F. (2007). How a different look at latency can help to develop novel diagnostics and vaccines against tuberculosis. Expert Opin Biol Ther. 7(11), 1665-1677.
Rosenstock, I. M. (1974). The bealth belief model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2, 354-386.
Rosenstock, I. M., Strecher, V. J., & Becker, M. H. (198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5(2), 175-183.
Small, P. M. & Fujiwara, P. I. (2001). Management of tuberculo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N Engl J Med, 345(3), 18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