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文化部(2015)。認識流行音樂輔助教材。臺北市:大塊文化。
余光(1997)。西洋流行音樂辭典。臺北:同聯文化。
李忻耘(2013)。流行音樂運用於國小直笛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李君如、陳郁欣(2012)。以行動研究探討流行音樂歌唱教學對青少年美感經驗之影響。教師專業研究期刊,3,15-46。
李明璁(2015)。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臺北市:大塊文化。
劭義強(1988)。走進音樂的殿堂—談音樂欣賞教學。國教之友,39(4),4-6。
林小玉(2010)。音樂教育哲學之範疇與議題:音樂教師面對的挑戰。美育,174,4-15。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9,18-19。
林秀芬(2002)。多元智能應用於國小藝術教育課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重新(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莉婷(2007)。台南市國小兒童之流行歌曲消費與運用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林曉薇(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應用於國民小學四年級音樂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耀弘(2008)。流行音樂運用在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課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姚世澤(1996)。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詠善(2016)。從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探討音樂教學之特色與實踐。國教新知,63(2),3-18。
洪萬隆(1999)。音樂概論。臺北市:明文。
施懿玲(2014)。國中流行音樂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藻外語大學,高雄市。徐秀菊(2004)。藝術領域的課程設計與實踐。花蓮市:花蓮師範學院。
孫晉梅(2005)。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孫憶南(譯)(2005)。流行音樂的文化(原作者:A. Bennett)。臺北市:書林。
(原著出版年:200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領域課程手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紅葉。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安(2004)。國小低年級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發展音樂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威仰(2013)。從台灣流行音樂的青年文化觀察音樂人才的訓練。國立臺南大學「藝術研究學報」,6(2),57-74
陳瓊花、洪詠善(2017)。創作與轉化: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之研析。教育脈動,10,1-20。
黃友棣(1994)。音樂人生。臺北市:東大圖書。
黃光雄(主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原作者:R. C. Bogdan & S. K. Biklen)。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銘惇、張慧芝(譯)(2000)。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原作者:D. Pratt)。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4)
張春興(201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哲榕(2012)。我用流行歌曲讓學生愛上音樂課。美育,186,66-73。
張瀞文(2018)。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葉乃菁(2013)。教改十年對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的影響:從資深視覺藝術教師的觀點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復文。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桂冠。
潘文忠(2018)。用系統思考,做課程改革。載於張瀞文(主編)。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14-15頁)。臺北市:教育部。
鄭夙娟(2006)。探討古典音樂流行化趨勢對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之音樂課程影響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縣:桂冠。
劉坤山(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流行音樂文化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劉曉樺(2010)。音樂教育與多元智能發展。雲林國教,55。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五南。
賴思伃(2017)。不一樣的閱讀課-流行音樂歌詞創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7),94-99。
謝苑玫(200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音樂之能指標建構研究。高雄市:高雄復文。
蘇金輝(2014)。從古典到流行:論音樂中女性角色之變化。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3(1),43-68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1-32。
鍾若欣(2014)。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二、外文部分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Bosten, MA: Allyn & Bacon.
Cooper, B. L. (1991). Lyrical commentaries: Learning from popular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77(8), 56-59.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Moersch, C. (1995). Level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LoTi):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 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3(3), 40-42.
Overland, C. T. (2017). Music education.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104(1), 55-61.
Pratt, D. (1994). Curriculum planning: a handbook for professionals.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Petzold, G. R. (1963). The development of auditory perception of musical sounds by children in the first six grad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1(1), 21-43.
Reimer, B. (1997). Music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usic Educator Journal, 84(3), 33-38.
Reimer, B. (1988).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usan, H. A. (2017). Multimodality and the multiliteracies pedagogy: “Design” and “Recruitment” in South African children’s musical gam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66(1), 25-51.
Webster, P. (2002).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and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9(1),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