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財團法人台灣環保文教金會(2005)。《南勢溪整體治理調查規劃之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委託之研究成果報告(編號:94竹治調災字第1號)。新竹市: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2.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2008)。《石門水庫高濁度缺水分析及改善策略檢討》。臺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3.蔡宗旻、顏沛華、王英銘(2008)。《應用自組性演算法進行濁度預報之可行性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9(3),303-314。
4.何智超(2010)。《氣候變遷下水資源長期調配與高濁度短期操作風險分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5.柯思瑋(2010)。水庫高濁度下之供水風險分析-以石門水庫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6.吳宜昭、陳永明、朱容練(2010)。《台灣氣候變遷趨勢。國研科技》,(25),40-46。
7.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2010)。《臺北水源特定區濁度預測模式建立及改善尊策研究》。經濟部水利署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委託之研究報告。臺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8.莊立昕(2010)。《氣候變遷對供水系統承載力影響評估方法之建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黃宏斌(2010)。《國有林之崩塌地處理》。台灣林業雙月刊,36(1),17-25。
10.黃永富(2010)。《颱風豪雨衍生淨水場水源高濁度變化之探討–以板新淨水場為例》。台灣自來水公司。
11.廖崇聖、張嘉玲、駱尚廉、胡景堯、馬家麟(2011)。《台灣主要淨水場原水濁度與上游水文特性之相關性分析》。農業工程學報,57(2),78-86。
12.林雅詩(2012)。《石門水庫集水區強降雨與水體濁度之關聯性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13.林李耀、陳永明、陳亮全(2012)。《氣候變遷之災害衝擊與調適策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14.許永佳、高瑋廷、蔡昀直(2012)。《供水系統綜合可靠度分析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100-2218-E-009-021-)。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5.張嘉玲、林佑澤、張緯臻、劉蔡偉(201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水質測站適宜性分析─以臺北水源特定區為例》。農業工程學報,58(1),91-97。
16.許永佳、高瑋廷、陳建華、鍾佩衡(2013)《供水系統綜合可靠度分析-以淨水段為例》。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101-2221-E-009-103-)。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7.黃柏勛(2013)。《氣候變遷對水資源系統脆弱度與回復力之影響評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8.謝佳璇(2013)。《供水系統承載力評估方法與水資源應變機制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供水調度監測中心(譯)(2014)。《飲用水水質準則》(原作者:世界衛生組織)。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4)
20.林宣汝、徐硯庭、陳永明、陳韻如、陳偉柏、施虹如(2015)。《氣候變遷衝擊下縣市災害風險評估-以台南市為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編號:NCDR103T31)。
21.國立台灣大學(2015)。《建構安全永續公共給水系統評估體系之研究》。臺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22.施虹如、吳亭燁、蘇元風、劉哲欣、李欣輯、陳永明、張志新(2015)。《極端降雨事件下淺層崩塌潛勢衝擊評估分析》。工程環境會刊,(34),77-95。
23.魏倫瑋、黃韋凱、黃春銘、李璟芳、林聖琪、紀宗吉(2015)。《蘇迪勒颱風於臺灣北部之山崩致災機制初探》。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6(4),223-232。
24.龔楚媖、顏葆琳、李宗融、吳宜昭、于宜強(2015)。《台灣極端降雨事件:1992-2013 年重要事件彙整》專書導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120:1-20。
25.林嘉佑(2016)。《因應氣候變遷之供水系統調適能力建構與監測修正調適路徑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6.吳宜昭、龔楚媖、王安翔、于宜強(2016)。《台灣地區短延時強降雨事件氣候特性分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防救電子報,132:1-16。
27.周伯愷、許盈松、劉建榮(2016)。《颱洪期間高濁度觀測方式可行性研究-以南勢溪為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7(1),36-44。
28.吳亭燁、張駿暉、劉哲欣、施虹如、張志新(2016)。《極端降雨引致坡地災害對新店溪流域之衝擊與影響》。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5(2),19-39。
29.陳曼莉、許登發、邱福利、張國馨、陳錦成、陳明仕、周宗毅(2016)。《強化新店溪水源高濁度原水操作策略之研究》。中華民國自來水協會,未出版。
30.翡翠水庫管理局(2016)。《翡翠水庫操作運轉實務》http://pc136-29.nhmrc.nctu.edu.tw/document/%E6%95%99%E8%82%B2%E8%A8%93%E7%B7%B4/105%E5%B9%B4%E5%BA%A6%E8%AC%9B%E7%BE%A9/2-1.%E7%BF%A1%E7%BF%A0%E6%B0%B4%E5%BA%AB%E6%93%8D%E4%BD%9C%E9%81%8B%E8%BD%89%E5%AF%A6%E5%8B%99-%E7%BE%85%E5%85%8B%E4%BF%A1.pdf
31.蔡光榮、李明熹、陳怡睿、陳筱妍(2017)。《極端降雨影響曾文水庫集水區大規模崩塌土砂量之變異分析》。鑛冶: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會刊,61(3),8-24。
32.蘇世顥、陳郁涵、楊憶婷、徐理寰、郭鴻基(2017)。《氣候變遷下台灣颱風豪雨之變化與機制探討》。大氣科學,45(4),305-331。
33.駱尚廉(2017)。《永續水源保育與調適規劃—以臺北水源特定區為例》。氣候變遷下的國家發展藍圖,279-287。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34.經濟部(2018)。《翡翠原水管工程計畫》。行政院委託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建設(編號:院臺經字第 1070023255)。經濟部,未出版。
35.Muller, M. (2007).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 water management for urban resilience.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19(1), 99-113.
36.Cimellaro, G. P., Tinebra, A., Renschler, C., & Fragiadakis, M. (2015). New resilience index for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42(8), C4015014.
37.Matthews, N. (2016). People and fresh water ecosystems: pressures, responses and resilience. Aquatic Procedia,6,99-105.
38.Spaans, M., & Waterhout, B. (2017). Building up resilience in cities worldwide–Rotterdam as participant in the 100 Resilient Cities Programme. Cities, 61, 109-116.
39.Hoekstra, A. Y., Buurman, J., & van Ginkel, K. C. (2018). Urban water security: A review.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3(5), 053002.
40.Shin, S., Lee, S., Judi, D., Parvania, M., Goharian, E., McPherson, T., & Burian, S. (2018).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ntitative resilience measures for water infrastructure systems. Water, 10(2), 164.
41.Nikolopoulos, D., van Alphen, H. J., Vries, D., Palmen, L., Koop, S., van Thienen, P., ... & Makropoulos, C. (2019). Tackling the “New Normal”: A Resilience Assessment Method Applied to Real-World Urban Water Systems. Water, 11(2),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