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教職網(2019):107公立國中正式教師聯合徵選考程表暨錄取率總表。取自https://teacher.1111.com.tw/stat/index.asp?kind=stat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印行。
王金國(2006):重視國中小代理教師問題。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5),86-87。
王淑玲、戴嘉南(2001):家長諮詢模式與家長抗拒諮詢之探究【專論】。學生輔導,72,96-107
王麗斐、杜淑芬(2009):台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諮商實務與訓練專刊,295-320。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18):代理教師權益政府視而不見,全教總啟動問卷調查 請問縣市長參選人給代理教師一年聘期嗎?! 苦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7/9/24/n9664636.htm
吉雅婕(2015):教師及家長諮詢在學校輔導工作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60,4-8。
呂玟霖(2016):淺談偏鄉學校教師人力的困境與突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26-28。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 (增訂版)。品高:彰化。
周志建(2001):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周麗華(200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林佳慧、陳玉如、蔣立琦(2013):應用跨專業領域團隊之實證醫療促進臨床病人安全及照護品質。榮總護理,30(2),121-129。
林昭仁(2008):教育界的遊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林美珠(2003):小學輔導工作中不可錯失的一環:諮詢。輔導季刊,38(2),8-16。
邱獻輝(2003):諮詢的基本概念探究。諮商與輔導,216,2-10。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1):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十二日臺教學(四)字第1020097264B號 令發布。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2),1-24。
張如杏(2007):台北縣特殊教育相關專業合作模式及運作方式之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9,93-108。
張翠娥、鈕文英(2007):跨專業服務融入早期療育課程實施歷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111-138。
教育部(2012):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
教育部(2014):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學生輔導法。總統華總一義字第10300168991號 令制定。
教育部(2014):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學生事務與輔導。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8
教育部(2017):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八月十一日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作業要點。臺教師(三)字第1060091460B號 令。
教育部(2018):中華民國一百零七年六月二十九日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臺教師(二)字第1070087193C號函。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2017):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臺教國署學字第1070149501B號 令發布。
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作業要點(2017):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零八月十一日修正。臺教師(三)字第1060091460B號 令。
許振家、吳秋慧(2014):偏遠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90。108-126。
許維維(2002):賦能導向的諮商-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為例 (下)。諮商與輔導,199,36-39。
陳勇祥(2015):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校園衝突輔導策略之分析。特教園丁,30(4),7-14。
陳奕翰、蘇麗晶、劉淑娟(2013):長期照護專業間合作策略—以居家營養服務為例。長期照護雜誌,17(3),223-228。
陳思瑜(2015):國中輔導教師跨專業合作經驗探討—以新北市北區為例。諮商與輔導,339,50-53。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碧祥(2001):理想與現實的調適:教學成長三部曲。載於黃政傑、張芬芬(主編),學為良師–在教育實習中成長(293-326)。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廣文、成戎珠(2013):臺灣學校中特教專業運作模式-系統性回顧。物理治療,38(4),286-298。
鄔佩麗(2006):諮詢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1-31。
潘正德(2007):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蔡妙卿(2016):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與特教教師間跨專業合作現況與能力需求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2015):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十月十五日發布。臺教學(三)字第1040135032B號 令。
親子天下(2015):誰在教你的孩子? 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641
謝佳真、洪儷瑜(2013):從拒學問題的評估與介入談學校的輔導。輔導季刊,49(1),23-32。
韓佩凌(2012):正向心理取向家長諮詢之賦能動力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博士論文,台北。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Brock, B.& Grady, M.(1998).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The role of the principal. The Clearing House, 71(3),179-183.
Brown,D.,Pryzwansky,W.B.,&sSchulte,A.C.(2006).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
Campbell,C., & Dahir,C.A.(1997).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 Alexandria,VA: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Caplan, G..(1995). Types of mental health consultation [Monograp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6(1) , 7-22.
Caro,D.J.,&Robbins,P.(1991). Talkwalking—Thinking on your feet.
Developer,3-4.
Corey,,G(2001).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A:Brooks/Cole.
Dinkmeyer,D.J.,Carlson,J.,&Dinkmeyer,D.S.(1994).Consultation-school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s consultants .
Dougherty, A. M.(2014).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settings (6th ed.). Belmont, CA: Cengage Learning.
Dougherty, A.M.(2005).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settings(4th ed.). Belmont, CA : Brooks & Cole.
Guli,L.A.(2005).Evidence-based parent consultation with school-related outcomes [Monograph].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4), 455-472.
Thompson, C. L., & Rudolph, L. B.(1988). Counseling childre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