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8: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宏宇
研究生(外文):Chou, Hung-yu
論文名稱:太空科幻電影之角色敘事分析-以普洛普之《故事形態學》理論為框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Narrative Of Space opera Movie :A Structural Method From Propp’s Morphology
指導教授:劉立行劉立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Li-Hs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圖文傳播學系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圖文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太空科幻電影普洛普故事形態學電影敘事
外文關鍵詞:Space Opera MovieVladimir ProppMorphologyNarra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許多年來,太空科幻電影成了觀眾觀影的選擇,因此,研究者想了解太空科幻電影中的敘事方式、劇情如何安排,探討這類電影為何受到觀眾歡迎?本研究採用立意抽樣,以太空科幻電影為抽樣樣本,以敘事理論當中的普洛普的《故事形態學》理論對樣本進行文本分析,研究者想要了解這些電影的敘事結構。
而研究結果發現普洛普的理論可用分析太空科幻電影的敘事方法,其敘事方法時常被電影創作者使用。期望本研究的研究發現能讓未來的創作者在創作太空科幻電影時,能夠更快速的創作出有趣的太空科幻電影。
For many years, Space Opera movie have become popular and caught the audience’s attraction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want to know the narrative in the Space Opera movie, and explore why these genre movies are popular with the audience. In this study, “purposive sampling”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pace opera movie on the streaming media. By applying narrative approaches and the structural method from Propp on the context of space opera movie, it is desired to know why space opera’s narrative is effective on catching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space opera movie’s narrative following the structural method from Propp. The narrative approaches are often used by film director. In the future, we hope this research can help writers on screen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範圍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科幻電影 5
第二節 太空科幻電影中的角色 11
第三節 角色敘事理論 15
第四節 敘事的回合與公式 19
第五節 電影敘事的結構 19
第六節 其他角色敘事理論 – 英雄旅程 22
小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說明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5
第三節 研究樣本與範圍說明 2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9
小節 31

第四章 文本分析 32
第一節 樣本的角色敘事公式 32
第二節 科幻太空科幻電影中的角色功能 37

第五章 結論 4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6
第二節 太空科幻電影的公式 47
第三節 研究價值與限制 48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48

附錄 文本分析資料 50
參考文獻: 69
Chatman.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ell, J. L. (1977). Vladimir Propp in Hollywood. Film Quarterly, 30(3), 19–28. https://doi.org/10.2307/1211770
Geoff King, &Tanya Kryzywinska. (2003). 科幻電影奇航—遊走虛擬螢幕空間.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Johnston, K. M. (2011). Science Fiction Fil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mazon.com/Science-Fiction-Film-Critical-Introduction/dp/1847884768/ref=sr_1_2?ie=UTF8&qid=1544968903&sr=8-2&keywords=science+fiction+film
Ll, T. (2011). " 虚拟现实 " 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探析. 0–3.
PromLin. (2007). 嗑科幻(Cult-ing SF Films)─從異形入侵到虛擬實境. 電影欣賞, (130), 28.
Robert Grant. (2013). Writing the Science Fiction Film. C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Ryan, M.-L. (2001). Narrative as Virtual Reality: Immersion and Interactivity in Literature and Electronic Medi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Vladimir Propp. (2007). 故事形態學 (賈放, Ed.). 中國: 中華書局.
Vogle, C. (2010). 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好萊塢人手一本的寫作聖經. 台北市: 開啟文化.
刘同辉. (2017). 太空科幻片的类型研究. 戏剧之家, (2017年 03), 162.
刘奕华, &罗嘉欣. (2014). 新时空观的艺术体现--小议美国科幻电影叙事结构的特点.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32(5), 41–47.
劉光能. (1986). 回朔科幻的「圓夢」本質/人的「追夢」本能-從二十世紀首尾兩部法國電影《月球之旅》與《驚異狂想曲》到科幻影類. 電影欣賞, (19), 58–70.
劉立行. (2015). 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 台北市: 五南出版社.
勒官. (1994). 美國科幻與他者. 中外文學, 22(12), 65–67. https://doi.org/10.6637/CWLQ.1994.22(12).65-67
吳景琦. (2017). 科幻電影的身體轉向: 論操控化、監視化與義體化現象.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夏春祥. (1997). 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 新聞學研究, 54, 141–166.
安吉諾. (1994). 不在的語意範疇:科幻符號學概論. 中外文學, 22(12), 102–115. https://doi.org/10.6637/CWLQ.1994.22(12).102-115
帕林德. (1994). 科幻中的科學家:自科學啟蒙以降. 中外文學, 22(12), 135–155. https://doi.org/10.6637/CWLQ.1994.22(12).135-155
张寓. (2007). 《星球大战》30年. 電影評介, 2007(22), 88–89.
張國慶. (1994). 資本主義與「他人」的概念:當代科幻電影的社會意涵. 中外文學, 22(12), 196–206. https://doi.org/10.6637/CWLQ.1994.22(12).196-206
徐士杰. (2010). 「阿凡達」-結合八大藝術的潘朵拉世界. 藝術欣賞, 6(2), 105–112. https://doi.org/10.29479/AA.201004.0018
李依倩. (2009). 心智擴張、真實內爆:科幻電影中對虛擬實境的期待與憂懼. 資訊社會研究, Vol. 16. 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林宛瑄. (2017). 「我們就是喪屍」:《陰屍路》中的喪屍末日與再創生. 英美文學評論, (30), 1–29. https://doi.org/10.6711/REAL.201706_(30).0001
林承謙. (2014). 應用普洛普理論探討新女性英雄形象─以動畫電影「勇敢傳說」為例(碩士論文). 台中科技大學, 台中市.
林聖庭. (2014). 技術v.s敘事 3D電影如何「好看」?. 共誌, (8), 62–65. https://doi.org/10.6699/cmz.201412_(8).0018
林韬, &王慧婧. (2011). 电影概念设计研究之"机械人类".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1(4), 60–69.
柴松林. (2018). 科技、機器人、人工智慧與人類. 人權會訊, (130), 20–23.
楊乃女. (2009). 性、增能輔助與倫理主體從後人類觀點談“無性”世界的想像與預示. 英美文學評論, (15), 93–119. https://doi.org/10.6711/REAL.200912_(15).0004
楊乃女. (2015). 反烏托邦、後末日敘事與鬼魅時間-以《末日浩劫》為例. 中外文學, 44(2), 49–79. https://doi.org/10.6637/CWLQ.2015.44(2).49-79
楊宗憲. (2013). 動畫電影:《機動戰士鋼彈》劇場版系列敘事與意涵研究(碩士論文). 崑山科技大學, 台南市.
游美惠. (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 8, 5–42.
王勝興. (2013). 末日來臨時-當代(1996-2011)好萊塢末日災難類型電影研究 (淡江大學). 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638
王家东, &周仲谋. (2010). 从梦想到救赎-科幻影视剧的人类情感折射.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8(1), 12–17.
王裕宏. (2014). 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類型的崛起與剖析:兼論《黑暗騎士》三部曲. 國立中正大學.
田國平. (2015). 科幻電影新世界 超越驚奇不設限. PAR表演藝術雜誌, (266), 141.
程予誠. (2011). 電影敘事影像美學:剪接理論與實證. 台北市: 五南出版社.
蔡琰. (2000). 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 台北市: 三民書局.
蔡蕙如. (2011). 從科幻電影「絕地再生」論所關涉之生命議題及反思. 高醫通識教育學報, (6), 99–120. https://doi.org/10.6453/KMUJGE.201112.0099
鄭亦茹. (2015). 反烏托邦科幻電影之女性英雄分析 (淡江大學). https://doi.org/10.6846/TKU.2015.00619
鄭寶璇. (2009). 從關聯理論探析科幻電影的字幕翻譯. 翻譯學報, 12(1&2), 97–122.
鄭軍. (2011). 世界科幻電影簡史:光影兩萬里.
陈麦秋, &彭春华. (2008). 科幻片与科技文明——以《银翼杀手》与《黑客帝国》为例. 钦州学院学报, (2008年 01), 125–128.
陳羿緻. (2018). OLED電視讓科幻夢成真-像壁紙一樣薄的電視還能捲著走!. 禪天下, (158), 68–70.
马芳屏. (2008). 第三个视域看电影——一系列"时间主题"科幻电影的文化研究. 电影评介, (2008年 02), 6–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