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李良哲(2004)。理想親密伴侶與理想親密關係知識結構之探討研究。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張榮富(2006)。年齡對擇偶年齡與身高偏好門檻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8卷3期,P275 – 289。
楊文山(2006)。臺灣地區的婚姻擠壓,涂肇慶主編,挑戰與回應,頁68-8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榮富(2009)婚姻市場對擇偶偏好的影響:以台灣、香港與南韓為比較。思與言,47(4) ,151-193。
唐玉蟬(2009)。個人結婚年齡與配偶年齡差距的關係。教育與社會研究;第十九期(2009年12月),頁111-132。
張榮富、唐玉蟬(2009)。 逐歲分析男女年齡對擇偶年齡偏好的影響。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2,115-144。
陳琮竣(2009)。身高對男女擇偶身高偏好門檻與擇偶機會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多元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佳玲(2010)。理想偏好與擇偶偏好上下門檻差距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鄭景蘅(2010)。婚姻狀態與擇偶偏好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宗和(2010)。未婚男女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態度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張榮富、陳玫瑜(2012)。年齡被接受度的性別差異—以年齡偏好的雙向配對擇偶模式評估。經濟論文叢刊(Taiwan Economic Review),40:1, 119.146,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出版。
張榮富(2010)。適婚人口性比例對擇偶年齡偏好的影響:以台灣與日本大學學歷者爲樣本。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6卷2期 ( 2010/12) , 1-11。
朱思樺(2012)。臺灣未婚女性結婚意願之探究-「不婚」還是「想婚而不得婚」。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班碩士論hdl.handle.net/11296/s78zx8張榮富(2013)。未婚者與離婚者擇偶年齡偏好的差異:以大學學歷三十歲世代男女為例。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 34期 ( 2013/06) , 83-102
韓秀妮(2015)。2012年台灣兩性年齡及學歷可婚機會的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臺北市。
戴翠倫(2017)。未婚者與離婚者擇偶機會的差異: 以Veevers(1988)可婚指標的模擬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林鵑(2018)。台灣九年一貫性別平等課程對國中、小教師性別平等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慧敏(2018)。不同類型未婚者在成人依附與基本需求之調查分析。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林玉枝(2018)。台灣Y世代未婚者家庭價值觀與擇偶偏好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文資源發展學系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南縣。10年統計-女性初婚年齡增加3歲(2012年05月19日),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20519/123474/
內政部(2011a)。內政統計年報─戶政─現住人口婚姻狀況。臺閩人口統計年刊。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2011b)。內政統計年報─戶政─十五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臺閩人口統計年刊。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
行政院(2011)。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初步統計結果提要分析。行政院統計通報。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內政部(2016)。內政統戶政司─戶數、人口數─十五歲以上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分。年度縣市及全國統計資料。臺北市:政部戶政司。
內政部(2016)。內政統計年報─戶政─人口年齡分布。內政統計年報。臺市:內政部統計處。
內政部統計資料服務https://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行政院主計處,https://www.dgbas.gov.tw。
英文部分:
Akers, D. S. (1967). “On Measuring the Marriage Squeeze.” Demography ,Vol. 4, No.4:907-924.
Erden, F. T. (2009). A course on gender equity in education: Does it affect gender role attitude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5(3), 409-414.
Kenrick, D. T., & Keefe,R.C.(1992). Age preferences in mates reflect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5, 75-133.
Pawlowski,B.,& Dunbar,R.I.M.(1999a).Impact of market value on human mate choice deci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266,281-285.
Pillow, W. S. (2002).Gender matters: Feminist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2002(96), 9-26.
South,S.J.(1991).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tials in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928-940.
Schoen, Robert (1983). Measuring the Tightness of a Marriage Squeeze. Demography,No. 20:61-78.
Trivers, R.(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In B.Campbell
(ed.),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1871-1971. Chicago:Aldine-Atherton.
Veevers,J.1988.“The'Real'Marriage Squeeze: Mate Selection, Mortality and the
Marriage Gradien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31:16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