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村毅(2015)。搶救繭居族(林詠純、徐欣怡、曾育勤、黃瓊仙合譯)。台北:心靈工坊。
李玟儀(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吳閔傑(2012)。國中生拒學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吳欣璇、金瑞芝(2011)。華人家庭文化脈絡下新住民母親的親子關係─以一越南出生與柬埔寨長大的新住民母親為例。應用心理研究,51,111-148。
吳柳儀(2006)。「拒學症」知多少?─拒學症學生的個案輔導。學生輔導, 101,78-90。
吳宜蓁(2015)。子女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行為及其對子女的影響—以大學生與研究生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德慧(1987)。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顧瑜君(2000)。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應用心理研究,6,173-211。
利翠珊(2000)。親子情感、家庭角色與個人界域:已婚女性代間情感糾結的經驗與內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77-107。
利翠珊、張妤玥、鄧皓引(2014)。育兒階段夫妻工作家庭壓力調適:系統界限的定位與轉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7),37-72。
沈玉翎(2014)。親子關係、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邱珍琬(2004)。大學生眼中的父親形象–以一次焦點團體討論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6,69-108。
邱珍琬(2018)。圖解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關係探討。臨床心理學刊,1(3),35-45。
周怡敏(2005)。走出暗夜─一個懼學症孩子家長的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河合隼雄(2016)。轉大人的辛苦(林詠純譯)。台北:心靈工坊。
胡韶玲、孫世維(2008)。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應用心理研究,38,61-105。
徐美雯、魏希聖(2015)。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35-63。
高淑清、廖昭銘(2004)。父母親職經驗之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4,117-14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
陳秉華、游淑瑜(2001)。台灣的家庭文化與家庭治療。As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8(2), 153-174.
陳富美(2007)。親子在教養行為上的認知差異:預測子方教養知覺的因素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1),1-30。
陳嫚儀(2012)。父職經驗與父子關係發展與轉變:中、老年父子對偶觀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莉巧(2013)。從生態系統觀探究國小學童拒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張馥媛(2006)。拒學行為之衡鑑與治療─功能模式取向。諮商與輔導,244,19-22。
張虹雯、江瑞豐(2005)。拒學症兒童的三次治療。輔導季刊,41(2),14-20。
張雯婷(2015)。父母衝突與青少年不適應行為之關聯性探討:以親子三角關係為中介變項。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梁培勇、張如穎、薛惠琪、李筱蓉、陳韻如、吳文娟、鄭欣宜、許美雲、劉美蓉(2016)。兒童偏差行為(第三版)。新北:心理。
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2004)。親子雙方對循環性衝突的知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183-214。
黃兆慧(2004)。「滯家青年」:家庭危機的守護天使?─以脈絡化觀點詮釋青年社會退縮者的滯家現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春枝(1987)。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83-140。
黃瀠(2014)。孝道認知差異研究:母與女的對照。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鈕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台北:雙葉。
楊舒涵(2012)。拒學孩童的親子互動與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316,21-24。
賈紅鶯(1991)。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與子女適應水準之相關研究–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趙文滔、許皓宜(2016)。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台北:張老師文化。
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2016)。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台北:張老師文化。
劉秋玲(2011)。三代同堂家庭幼兒母親與祖父母之教養聯盟經驗─以三個互動和諧的家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劉于華(2003)。「家暴施暴者」:家庭危機裡的堅強小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惠琴(2005)。親子關係中「多元個體化」歷程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18),55-92。
葉光輝、黃宗堅、邱雅沂(2006)。現代華人的家庭文化特徵:以台灣北部地區若干家庭的探討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5,141-195。
葉光輝(2009)。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 32,101-148。
謝秉翰(2017)。不上學,可以嗎?─淺談拒學。取自http://ndhulovekids.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24.html
謝佳真(2012)。他們為什麼不上學?國中生拒學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文瑞(2014)。父職參與及青少年生活適應之關聯性探討:以親子關係為調節變項。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齋藤環(2016)。繭居青春: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療(徐欣怡譯)。台北:心靈工坊。
蘇詠絮(2009)。欲說還休,欲說還休:華人社會子對親的自我接露。私立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Bowen, M. (1966). The use of family theory in clinical practice.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l, 7(5), 345-374.
Broadwin, I. T. (1932).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ruanc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l, 2, 253-259.
Gergen, K. J. (2014). 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許婧譯)。台北:心靈工坊。
Johnson, A. M., Falstein, E. I., Szurek, S. A., & Svendsen, M. (1941). School phobia.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l, 27, 307-309.
Kearney, C. A., & Silverman, W. K. (1996). The evolution and reconciliation of taxonomic strategies for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3, 339-354.
Kearney, C. A. (2003). Bridging the gap among professionals who address youth with school absenteeism: Over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consensu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4, 57-65.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Reczek, C. (2014). Conducting a multi family member interview study. Family Process, 53(2), 31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