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德(2004)。網路合作學習同儕評量系統評語輔助功能之研究——以 APEC Cyber Academy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朱曉萍(2012)。運用合作學習法進行看圖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沈麗蓉(2007)。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作文教學對國小作文低成就學生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李嘉齡(1995)。修改歷程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林文姜(2014)。合作學習與多媒體教材融入國小學生觀察力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林秋斌、洪瑋懋(2009)。同步式電腦輔助合作學習對中文多義字之學習的研究。國立宜蘭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學報,2(1),413-418。
林佩璇(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林國棟(1988)。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林勝甫(2011)。合作學習應用於敘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教育研究論壇,3(2),15-47。
林麗娟(2008)。線上學習之網路討論與學生個別差異。由圖書館學到圖書資訊學─跨越兩個世紀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輔仁大學。
周文君(2002)。「多元智能統合-合作-反省思考」寫作教學對國校四年級學童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吳俊賢(2010)。國小學童應用協同創作平台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臺北:心理。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侯一欣(2012)。網路合作學習在國內的相關文獻回顧與展望。市北教育學刊,42,75-101。
郭逸民(2013)。運用Windows Live雲端網路合作學習對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國中一年級數學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張新仁(1992)。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之訓練成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0-0301-H-017-03),未出版。
張新仁(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教育學刊,21,53-78。
張新仁(2004)。寫作的認知歷程研究:跨教育階段別、不同寫作能力的學生在不同寫作文體上的寫作歷程和寫作表現(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17-014),未出版。
張新仁(2008)。台灣地區中文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華人社會的課程與教學改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澳門大學。
張雅萍(1999)。摘要策略對網路化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張基成、童宜慧(2000)。網路化學習檔案之設計方法與建構模式。全球華人學習科技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央大學。
許齡之(2011)。寓言應用於限制式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中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陳欣汝(2009)。應用Google Docs於網路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陳佳秀(2017)。合作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陳明瑩(2017)。運用同儕互平及引導策略於平板電腦對國小學生寫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陳美芳、謝佳男、黃楷茹(2007)。高中同儕寫作回饋的效度與效果探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63-90。
陳姵樺(2011)。運用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創作故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陳雲珠(2005)。合作學習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表現及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湯依穎(2011)。應用Google協作平台落實共同學習法探討學生學習經驗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程蘭惠(2013)。Wiki共筆模式對中學生跨國網路合作學習焦慮影響之探討—以Google協作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黃永和(1999b)。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11,283-306。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初版)。臺北:五南。
黃政傑(1997)。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思華、劉遠楨、蕭維蒂(2009)。共同學習法教學網站對國小學生造句能力之學習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2(2),147-173。
黃思華、劉遠楨、謝筱梅(2010)。限制式寫作互動引導作文網站對學生寫作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3),193-218。
黃鈺純(2015)。以網路合作學習進行Word編輯技能教學提升學習成效及改善網路沉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黃婉婷(2017)。合作學習寫作 3.0-以國語詞語寫作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167-173。
劉明松(2001)。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對國小語文低成就學生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2(1),87-114。
劉嘉萍(2011)。整合歷程的限制式寫作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寫作表現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廖年淼、賴瑩蓉、林君紅(2012)。高中職學生升學考試國文選擇題與寫作成績相關性之比較及其意涵探討。課程與教學,15(4),127-159。
廖昭永(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廖珮辰(2009)。WebQuest引導寫作運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趙金婷(1992)。國小學童寫作過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蔡榮昌(1979)。作文教學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麗玉(2005)。教育心理學精要。臺北:五南。
蘇霈倫(2012)。應用網路探究學習策略於國中英文寫作課程的學習成效與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賴美雪(2018)。限制式寫作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顏秀玲(2011)。混合學習融入情境作文對高職學生寫作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謝孟寬(2009)。網路合作學習以同儕互評建議模式對高中生寫作能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謝錫金、關之英(2000)。綜合高效寫作教學法。取自http://www.chineseedu.hku.hk/ChineseTeachingMethod/whole/description/
Atwell,N.(1987).In the Middle: Writing, reading, and learning with adolescents.Portsmouth, NH: Heinemann.
Boscolo, P. (2009).Engaging and motivating children to write. In R. Beard, D. Myhill, J. Riley, & M.Nystrand (Eds.), Handbook of writing development (pp. 300-312). London, UK: Sage.
Calkins, L. M. (1986).The art of teaching writing.Portsmouth, NH: Heinemann.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365-387.
Graves, D. H. (1983).Writing: Teachers and children at work.Portsmouth, NH: Heinemann.
Hiltz, S.R., Johnson, K., &Turoff, M. (1986).Experiments in group decision-mak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outcome in face-to-face versus computerized conference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3,225-252.
Johnson, D. W.,&Johnson, R. T.(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Boston, MA:Allyn &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Moore, M. G. (1993). Theory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In D. Keegan (E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pp. 22-38). New York, NY: Routledge.
Nijhot, W.,& Kommers, P. (1985).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 E. Slavin et al.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ive,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125-146). New York, NY: Plenum.
Robinson, M. (2008). Digital nature and digital nurture: Libraries, learning and the digital native.Library Management, 29, 67-76.
Shih, M., Feng, J.,& Tsai, C. (2008). Research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of e-learning from 2001 to2005: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gnitive studies in selected journals. Computer & Education,51, 955-967.
Sendag, S.,& Odabasi, H. F. (2009). Effects of an online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urse on cont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Computer&Education, 53, 132-141.
Tapscott, D. (2009). 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x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 NewYork, NY: McGraw Hill.
Winn, W. (2002). Current trend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he study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 33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