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參考文獻
田建中(2002)。合作研究語文科教學:以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李世育(2013)。手機擴增實境於英文單字之學習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李佳宜(199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之研究─以二個個案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李春雄(2013)。圖解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臺中市:滄海。
沈淑美(1998)。資源教室的注音符號教學及教材設計。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李漢偉(2001)。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聲毅(2008)。數位學習觀念與實作。臺北市:學貫。
吳聲毅、孫培真(2004)。數位教材製作。臺北市:金禾出版社。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林佳蓉(2008)。ISD系統化教學設計與數位教材實務工作坊。臺北市:心理。
孟瑛如(2009年2月)。拼音教學行不行?學障生的入學挑戰。取自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86
孟瑛如、張淑蘋、鍾曉芬、邱佳寧(2003)。資源班語文科教學設計— 拼音、識字、寫作。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取自www.sjjh.tyc.edu.tw/98I/feedback/book/4-7.pdf
洪玉玲(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取自http://140.127.82.166/bitstream/987654321/333/3/E15-4.pdf
胡永崇(2004)。學習障礙學生的注音符號教學。屏師特殊教育,9,1-8。取自http://140.127.82.166/retrieve/15512/1.%E5%AD%B8%E7%BF%92%E9%9A%9C%E7%A4%99%E6%B3%A8%E9%9F%B3%E7%AC%A6%E8%99%9F%E7%9A%84%E6%95%99%E5%AD%B8(%E8%83%A1%E6%B0%B8%E5%B4%87).pdf
胡建雄(1991)。國語首冊注音符號教學研析。載於林淑英(主編),注音符號教學手冊(頁245-259)。臺北:教育部國教司。
施枝芳(2010)。注音符號教學。載於鄭美珠(主編),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頁27-67)。臺北市,洪葉。
翁淑華(2010)。應用數位教材於國小低年級低成就學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高秀琴(2013)。數位教材與小老師協同教學融入小一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唐淑華(2013)。帶著希望的羽翼飛翔-談補救教學在十二年國教的定位與方向。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1-12。
徐美惠(2011)。CAI 搭配電子白板融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許惠雯(2009)。注音符號系統教學法對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兒童學習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陳弘昌(200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正香(2007)。我的注音符號系統教學法。取自http://www.ncacls.org/materials/phonetic_system.txt
陳怡婷(2019)。適性提示之擴增實境閱讀遊戲對國小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陳登吉、賴阿福(2005)。網路與教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德懷(2011年5月)。數位科技與臺灣未來二十年教學的趨勢。前瞻科技與管理,1(1),1-13。
陳曉屏(2015)。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低年級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教育學誌,33,67-12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14)。國音學。新北市:正中。
教育週刊(2016年6月)。教師運用科技輔助教學概況調查。取自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8616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領域。取自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php
教育部遠距教學交流暨認證(2013)。數位教材成效檢核。取自
https://ace.moe.edu.tw/cert_mat/index
張文馨(2019)。語音辨識結合擴增實境應用於國小英語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正男(2004)。國音及說話。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志敏(2007)。多媒體教材應用於國小一年級學生注音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張秋慧(2018)。Plickers融入國小一年級注音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6。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教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科,17,85-105。
常雅珍(1998)。國語注音符號「精緻化教學法」與傳統「綜合教學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秀霜(1999)。不同國語成就學生認字能力及其他認知能力之關係。國立臺南 師院學報,32,27-59。
黃明正(2007)。國小三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低成就者注音符號能力與補救教學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黃梓佑(2006)。我國注音符號教學策略整理回顧。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5,22-28。
黃國楨等著(2016)。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喻守謙(2016年03月21日)。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是什麼?|PanX 每週單字【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panx.asia/archives/39468
游惠美、孟瑛如(1998)。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07-347。
彭維杰(1995)。注音符號教學的標準與現實-國小國語首冊教學的兩難問題探討。北縣教育,10,64-70。
楊玉如(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淑蘭 (2000)。有關中文音韻覺察研究未來可能的新方向。特殊教育文集,2,137-160。
楊淑蘭、洪綺襄(2014)。音韻覺識取向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伴隨學障之迅吃兒童介入效果之研究。臺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32,1-21。
楊錦潭、朱永方(2005)。符合SCORM 2004規範的適性化教材設計之探討。中華民國資訊學會通訊,8(4),13-26。
楊鎮華(2013)。談5C人才培育。取自http://shs.ntu.edu.tw/viedo/?p=848
資策會講師群(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臺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
廖怡閔(2011)。擴增實境在學習動機提升上之研究-以英文拼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詹政達(2008)。應用擴增實境於兒童繪本之探究─以創意生活產業故事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鄭美芝(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效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劉鴻琳(2017)。擴增實境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聽障學生聽辨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銘津等(譯)(2006)。教學設計原理(原作者:Cennamo, Kalk.)。臺北市: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4年)
數位學習品質服務中心(2013)。數位教材認證規範。取自http://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teldap/2008/elq-csd/www.elq.org.tw/teaching002.html
賴惠美(2009)。幼稚園之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以臺中縣烏日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謝虹珊(2018)。擴增實境技術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6(1),39-62 。取自
https://www.cacet.org/etl/downloas/06_01/%E3%80%8A%E6%95%99%E8%82%B2%E7%A7%91%E6%8A%80%E8%88%87%E5%AD%B8%E7%BF%92%E3%80%8BVol.6%20No.1_ch3.pdf
顏春煌(2010)。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臺北市:碁峯資訊。
簡貴雀(2002)。國語文領域注音符號教學困境的探討。國教天地,147,52-59。
藍康震(2014)。數位化教學輔助設備產品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羅秋昭(2003)。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羅肇錦(1993)。國語學。臺北市:五南。
蘇俊欽(2004)。擴增實境應用於中文注音符號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鐘素鵑(2003)。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童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鍾德煥(2011)。無標記擴增實境實驗平臺建置與追蹤技術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桃園縣。英文參考文獻
Asai, K., Kobayashi, H., & Kondo, T. (2005). Augmented instructions-a fus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and printed learning materials. Proceedings of 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13-215.
Azuma R. T.(1997).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 [Monograph].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6(4), 355-385.
Bimber, O. ,& Raskar, R. (2005). Spatial augmented reality: Merging real and virtual world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305968335/Spatial-Augmented-Reality
Billinghurst (2003). Augmented reality in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rthalakecov.org/~building/strategies/technology/billinghurst.htm.
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 221-239.
Hall, B. (2008, December 26). Five learning trends for 2009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ieflearningofficer.com/2008/12/26/five-learning-trends-for-2009/
Hsieh, M. C., & Lin, H. C. (2009).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R-based interactiv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ICDC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Content.,Chungli, Taiwan.
Huang, Y. M., Liao, Y. W., Huang, S. H., & Chen, H. C.(2014). A jigsaw-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to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s for mobile situ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7(1), 128-140.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ilgram, P., Takemura, H., Utsumi, A., & Kishino, F. (1994). Augmented reality: A class of displays on the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 Proceedings of Telemanipulator and Telepresence Technologies,2351,282-29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piedigitallibrary.org/conference-proceedings-of-spie/2351/0000/Augmented-reality--a-class-of-displays-on-the-reality/10.1117/12.197321.short?SSO=1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 1. On the Horizon, 9(5),1-6.
Quest Visual(2011, May 21). Word lens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questvisual.com/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0). NMC Horizon project: 2011 short list. Retrieved from http:// www.nmc.org/pdf/2011-Horizon-Short-List.pdf
Torgesen, J. K., & Mathes, P. (2000). A basic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ssessing, and teach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ustin, TX: PRO-ED.
Trilling, B., & Fadel, C. (2009). 21st century skills: 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Walker-Tileston D. (2004).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about media and technology.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Zhou, F., Duh, H. B. L., & Billinghurst, M. (2008). Trends in augmented reality tracking, interaction and display: A review of ten years of ISMAR. Proceedings of 2008 7th IEEE/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xed and Augmented Reality , 19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