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甘漢胱、熊召弟、鍾聖校(1991)。國小自然科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柏宇(2011)。教師魅力對國中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信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何景安(2005)。從世界學制的歷史發展看香港學制改革。香港教師中心學報,4,61-68。
吾樺幗(2008)。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市:考用。
林坤誼(2017)。新世紀 STEM創新人才培育與啟示。T&D 飛訊,236, 1-17。取自http://www.nacs.gov.tw/06_publications/02_issue.asp? ID=JNOPIPJQDNINE。
吳慧珉(2011)。解讀國際大型測驗之分數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0。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20&content_no=464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2015)。對《2016施政報告》教育施政的20點建議。取自http://hkfew.org.hk/listdetail.php?cid=60&aid=1833
香港教育局(2019)。香港的教育制度。取自https://www.studyinhongkong.edu.hk/hk/hong-kong-education/education-system.php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2)。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 政府印務局。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17)。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 政府印務局。
洪萬生(2008)。從國際教育評比淺談當前數學教育的得失。科學月刊,39(12),4-11。
陳柏為(2014)。直接教學法結合簡報軟體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除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教育部(200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數學領域。臺北市:作者。
張珈華(2018)。數學素養相關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第二版)。臺北市:東華。
梁淑坤(1996)。從佈題探討數學科教科書的評鑑。教師之友,37(4),23-28。
張鎮華(2018)。數學學科知識也是數學素養(數學素養系列之3)。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123。取自https://mathcenter.ck.tp.edu.tw/Resources/ePaper/ePaperOpen.ashx?qs0=0&qs1=123
游自達(2016)。數學素養之意涵與其變遷。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14。
曾意玲(2009)。一位四年級教師協助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單維彰(2016)。素養、課程與教材—以數學為例。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坤堂(1995)。學習障礙兒童。臺北市:五南。
鄔瑞香(1994)。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思與成果。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頁168-196)。臺北市:編印者。
葉榮木、張素惠(2000)。從學習的觀點探索現代教學科技與教學改革。教學科技與媒體,49,2-8。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9)。學生能力國際排名。取自http://pisa.nutn.edu.tw/link_rank_tw.htm
蔡文標(2001)。直接教學法的理論及其在身心障礙學生教學上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5),139-155。
鄭孟芳(2006)。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專業成就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怡萱 (2018)。高中教師於融合班數學課堂實施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宛蓁(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教師教學風格、數學學習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柏宏(2016)。從數學與文化的關係探討數學文化素養-理論與案例分析。臺灣數學教育期刊,3(1),55-83。
潘裕豐(1998)。直接教學法在身心障礙學童上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25,25-33。
盧台華(1992)。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教學成效上之探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智能不足教育與輔導(頁143-157)。臺北市:心理。
盧台華(1994a)。教學篇。子至教育教師工作手冊(頁5-37)。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盧台華(1994b)。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教學成效之探討。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惠如(2018)。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數學學習困擾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龔心怡(2008)。是知覺還是信念?數學自我概念、數學自我效能之區辨效度檢驗及兩者與數學學習成就關係之縱貫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521-S-018-002-),未出版。
英文部分
Allison, P. D. (1977). Testing for interaction in multiple reg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1), 144-153
Borich, G. D. (2004).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Hair, J. F., Anderson, R., & Black, W. C. (1995).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 New York: Macmillan.
Mullis, I. V. S., & Martin, M. O. (Eds.). (2017). TIMSS 2019 Assessment Frameworks. Retrieved from Boston College,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website: http://timssandpirls.bc.edu/timss2019/frameworks/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OECD (2010). PISA 2009 results: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Paris:Author.
OECD (2017). PISA2015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Science, Reaging, Mathematic, Financial Literacy and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revised edition,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
OECD (2018). PISA fo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Read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OECD Publishing, Paris.
OECD (2019a). Pro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 results from PISA 2018, OECD Publishing, Paris.
OECD (2019b), PISA 2018 Results (Volume I): What Students Know and Can Do, PISA,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5f07c754-en
Pugalee, D. K. (1999). Constructing a model of mathematical literacy. The Clearing
House, 73(1), 19-22. doi: 10.1080/00098659909599632
SAGE Publications.(2017). Teacher-Directed Instruction, 218-252. Retrieved from http://us.sagepub.com/sites/default/files/upm-binaries/79075_Chapter_6.pdf
Thorndike, R. M. (199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