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內政部地政司(2020)。都市地區地價指數(第53期)。取自https://www.land.moi.gov.tw/upload/w-20200312150746.pdf
內政部營建署(2019)。107年度低度使用(用電)及新建餘屋(待售)住宅資訊統計分析。取自https://pip.moi.gov.tw/V3/E/SCRE0104.aspx
王文誠、李崇恩(2108)。從「仕紳化」到「仕紳化想像」:員山鄉七賢村的個案研究。台灣土地研究,21(1),23-59。
王兆基(譯)(1998)。新綠化空間設計指南①普及手冊(原作者:日本財團法人都市綠化技術開發機構)。臺北市:地景。(原著出版年:1996)。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市:巨流。
王雪、任吉君、梁朝信(2006)。城市垂直綠化現狀及發展對策。北方園藝,2006(6),104-105。
王麗斯(2010)。住宅小區垂直綠化植物的選擇與利用形式。現代農業科技,2010(19),201-202。
丘昌泰(2003)。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市:巨流。
丘進淵(2007)。福州市垂直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研究。福建林業科技,34(1),228-230、239。
江啟臣、黃富娟(2006)。全球化下城市競爭力指標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0(5),27-41。
佘源杰、莊雪影(2009)。深圳垂直綠化的配置方式和應用。廣東園林,32(5),40-43。
吳政哲、張國禎(2006)。永續住宅理論演進與實踐。現代營建,317,63-78。
吳綱立(譯)(2017)。明日城市:二十世紀城市規畫設計思想史(原作者:Peter Hall)。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87)。
吳鄭重(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原作者:Jane Jacobs)。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92)。
李淑娟(2009)。建築空間環境綠化對都市不動產市場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所。
李榮花(2011)。垂直綠化對城市綠化美化的作用探討。綠色科技,2011(3),20-21。
杜文苓(2015)。台中都:重劃與圈地的投機城市。載於蕭新煌(主編),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111-143頁)。臺北市:巨流圖書。
沈志猛(2011)。垂直綠化—大學校園綠地空間的再創造。現代園藝,2011(16),23-24。
沈彥宏(2015)。災後綠色政策對都市不動產市場認知價值影響之研究—以高雄81氣爆重建區域為例。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碩士班。孟鍇(2011)。從“田園城市”到“光輝城市”—現代性困境下的城市解決方案。社會科學論壇,2011(1),247-251。
林佳龍(2012)。重劃土地在台中市所造成繁榮背後的隱憂。取自http://www.tcland.org.tw/upload/download/Files_130717111239.pdf
邱志奇(2007)。垂直綠化在城市綠化中的運用。現代農業科技,2007(10),18-20。
邱品方(2006)。市地重劃實施過程衝突化解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邱彥鈞(2015)。民眾對於商業街道實施延續性垂直綠化認知及態度探討—以臺北捷運忠孝復興站至捷運忠孝新生站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邱啟新(2018)。陽光下之非正式性:綠能導向違建治理之發展願景與城市管理意義。地理學報,90,27-54。
徐友道(2010)。廈門垂直綠化的探討。福建熱作科技,35(3),60-61。
徐琛勇(2009)。攀緣植物在垂直綠化中的應用。現代農業科技,2009(19),245-247。
秦俊、王麗勉、胡永紅(2006)。不同垂直綠化方式改善夏季小氣候的研究。北方園藝,2006(4),144-145。
翁彩瓊、林玉貴(2014)。室內智慧化垂直綠牆設計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9,45-60。
郝靜(2009)。簡論垂直綠化的意義及應用。綠色科技,2009(9),17-18。
高嘉隆(2010)。牆面立體綠化技術現況調查之研究(1/3)。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張嘉玲(2004)。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究所。
符秀玉、陳力、陳德進(2010)。臨沂市垂直綠化現狀與發展對策。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8),159-162。
陳世璇(2018)。城市建築物陽台應用生態綠化設計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志豪(2008)。城市景觀風貌政策與爭取選票支持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2002 / 2006兩次市長選舉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市:巨流。
陳信良(2018)。全球化下的人類安全與氣候變遷:以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陳蓉怡(2016)。穩定壓倒一切?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天津市的發展模式探討。中國大陸研究,59(2),37-65。
陳蓉怡(2018)。土地政治下的偏離者—政策遺緒與天津市政府行為研究(1982-2018)。東吳政治學報,36(2),65-130。
彭光輝(2013)。都市整建維護新思維—垂直綠化應用於社區整建維護。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程序及其辦法教育講習發表之論文,臺北。
新業建設(2019)。建案—大塊森鄰之型錄。臺中市:新業建設。
楊金雨露、葛亞英、唐斌、吳玲、楊帆、賴齊賢(2014)。杭州市垂直綠化現狀調查及分析。浙江農業科學,2014(8),1187-1191。
葉欣界(2014)。垂直綠化對戶外熱舒適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碩士班。詹祐誠(2015)。都市公共建築推動垂直綠化評估指標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臺中市政府(2016)。臺中市都市發展願景。取自https://www.udvision.taichung.gov.tw/
臺中市政府 (2017)。2017臺中市都市發展年報:臺中崛起 領航臺灣。臺中市: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中市政府 (2018)。2018臺中市都市發展年報:富市臺中 新好生活。臺中市: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中市政府(2020)。108年臺中市住宅價格指數及交易資訊年報。臺中市: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齊思莅、姚朋(2008)。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的粗析與初探。農業科技與信息,21,72-75。
劉小蘭、陳維斌(1996)。都市發展過程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都市與計劃,23(1),55-74。
蔡易珊(2015)。從使用者角度探討社區垂直農場推廣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幸福社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賴坤宏(2018)。以人居環境觀點探討垂直綠牆應用於集合住宅外牆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謝明哲(2012)。台灣地區RC屋頂綠化防水構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謝靜琪(2007)。土地重劃。台中市:五南。
鍾麗娜、徐世榮(2013)。都市政治與都市計畫之政經結構分析—以南科樹谷園區為例。台灣土地研究,16(2),63-87。
聶谷華、李超穎(2010)。九江市垂直綠化探析。福建林業科技,37(3),139-143。
藍逸之(2013)。一個新自由城市、兩種都市政權?1997後香港都市治理的空間爭議。城市學學刊,4(1),87-139。
魏浩波(2010)。莫利特公寓—光輝城市的現實片斷。室內設計,2010(4),25-31。
羅真(2015)。國家、權力菁英與主流媒體共構的城市發展想像—以都市更新報導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
英文文獻
Bernard, H. R. (1988).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bury Park: Sage.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Dooling S. (2009). Ecological Gentrification: A Research Agenda Exploring Justice in the 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3(3), 621-639. doi:10.1111/j.1468-2427.2009.00860.x
Glass, R. (1964). London: Aspects of Change. London: MacGibbon & Kee.
Glesne, C. (1998).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oward, E. (1898). 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Retrieved from https://archive.org/
LeCompte, M. & Schensul, J. (1999).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Ethnographic Data. CA: AltaMira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Sage.
Mollenkopf, J. H. (1983). The Contested Cit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lotch, H. (1976).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2), 309-332.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A: Sage.
Peirce, C. S. (1932).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 2: Elements of Logic, C. Hartshorne & P. Weiss (Eds). Cambridge,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ilverman, R. M. & Patterson, K. L. (2015).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NY: Routledge.
Spradley, J. P.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tone, C. N. (1989). Regime Politics: Governing Atlanta, 1946-1988. K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Storm, M. (2016, September 12). Random finds (2016, week 36) — On the hyp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autiful and happy cities, and flawed ideas. Medium. Retrieved from https://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