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瓊、莊庭禎、何秉燦,2005,台北市都市公園之使用與效益分析,造園11(3),頁 57-76。
吳亭螢、彭瑞玟,2015,公車乘客站立位置分佈研究,工業設計(131),頁39-44。
吳綱立,2006,從西方近代都市設計思潮的發展看台灣都市設計專業的定位,建築學報,(55),頁111-146。
呂欣翰,2014,今天去哪跳?台灣街舞次文化資本的形成與空間政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呂淑君(譯)(2005),Liehr,Gunter著,巴黎的地下世界,台北:波西米亞文化出版。
李羿潔,2015,從女性的角度探討台北捷運空間中恐懼感的來源、內容以及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林玉婷、彭瑞玟,2009,個人桌面領域之基礎研究,設計研究學報(3),頁60-70。
林璇姿,2006,都市公園綠地連接度之探討─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邱啟新,2015,再造公共空間:環境行為與治理,台北:六合。
邱鈺庭,2018,大安森林公園捷運大廳使用者就座偏好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侯錦雄、蔡瑋庭,2010,不同專門化程度攀岩者的環境支應性感受研究,2010第八屆造園景觀學術研討會。
建築印象,2014,取自www.youtube.com/watch?v=6S6z0x0TV08,最後瀏覽日2019/03/24。
倪淑真,2003,校園休憩設施中座椅的配置與使用行為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
徐晉,2014,在捷運空間中人與公共藝術的互動之研究-以臺北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翁稷安,2018,靜謐下的喧囂歷史—大安森林公園的抗爭場景,台北畫刊621(10),頁46-47。
袁筱媛,2004,學生宿舍中之領域性與私密性相關行為研究-以中原大學良善宿舍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高漢瑞,2016,台中市草悟道社會支應性效益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張伯勳、胡庭豪、王昌宏、張哲夫,2005,捷運與都市的共同地標-大安森林公園站之設計,捷運技術(33),頁49-58。
張俊彥,2000,城鄉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5(2),頁57-69。
張哲夫,2017,建築與我:張哲夫超越形式的追逐,台北:田園城市。
梁椀晴,2013,姿勢對個人空間影響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莊韻靜,2012,臺北車站地下街之活化再利用-以爵士廣場青少年活動為例,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頁153-173。
許雅鈞,2015,台北地下街的都市意象-以台北車站周圍地下街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郭彰仁、蘇麗思、韓耀期,2015,公共藝術支應性知覺與觀賞者互動行為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綠園道周邊為例,建築學報(92),頁61-80。
陳力豪,2003,物件物理特質所提供之Affordance差異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陳姿靜,2013,台北捷運公共藝術的場域設置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陳昺麟,200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益學報(19)。
陳柏多,2008,捷運車站站前廣場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捷運淡水線高架段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陳菁徽,2006,開放空間邊界使用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陳鴻檳,2018,街道與毗鄰空間之「可坐空間」類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明興里為例。
游曉貞、陳國祥,2001,正規劃承擔特質描述語法與產品設計之初探,銘傳大學設計學院研討會,頁195-220
馮士晏,2013,環境偏好矩陣、社交支應性與景觀偏好關係之探討─以逢甲大學學思園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黃大洲 ,1997,一座公園的誕生:大安森林公園紀事,中視文化事業。
黃艾可,2006,探討捷運公共藝術之視覺感知-以台北捷運站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黃宓謙,2019,以候車行為探討公車排隊候車線-台北車站北三門廣場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黃孫權,2019,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破周報。
黃淑君、鄭朝誠、王浩全,2001,捷運淡水線線形公園與沿線居民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4(3),頁 37-56。
黃嫈凱,2014,國父紀念館遛狗族之公共空間重塑,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
黃夢竹,2010,大學圖書館期刊閱覽空間使用者環境偏好研究,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楊永吉,2017,歷史記憶與故事地圖建置—以建華新村之變遷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臺北市。
楊書林,2005,空間的中介:感知記憶與私密性,淡江大學建築系。
廖淑婷,2003,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劉立偉、黃子珍,2011,公園綠地空間分布的評析:從漸進規劃的觀點談都市公共設施用地檢討,建築學報,(76),頁 91-112。
劉俊杰,2011,個人與他人的桌面領域範圍認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系。
劉睿婷,2014,東海藝術街環境設施與環境支應性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歐聖榮、鄭佳美、黃郁琇、林建堯,2010,以支應性理論探討環境屬性與使用者行爲之關係-以國家美術館前開放空間爲例,戶外遊憩研究,23(4),頁79-109。
蔡厚男、劉淑瑛,2002,都市公園設計評析-以大安森林公園、中山美術公園、萬華民俗公園為例,中國園藝48(1),頁67-84。
鄭名涵,2018,長者共餐環境配置與互動行為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鄭宇軒,2012,都市開放空間人行徒步區社會交流活動之研究~以捷運淡水線人行徒步區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盧文平、林志成,2019,Lefebvre空間生產論析述暨其在校園空間治理之應用,學校行政(119),頁141-175。
賴至慧,2013,侵入者的人際距離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謝憲一,2004,從領域觀點探討特殊教育學校開放空間之研究—以國立桃園啟智學校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蘇麗思,2014,公共藝術支應性感知與使用者互動行為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研究所。
一個欠缺歷史感的城市是什麼樣子,2016,取自:https://reurlcc/L3Xkva,最後瀏覽日2019/06/21。
王鎂欣、謝雨潔,2016,再建(見)公共性:淡水捷運站青少年街舞空間的社會排除與協商,地理研究(64),頁27-43。
台北捷運信義線大安森林公園站,2014,取自www.ta-mag.net/ta/News。php?id=246,最後瀏覽日2018/03/24。
巧寓舍計,2020,取自ciaocasa.com.tw/blogs/link248slyls,最後瀏覽日2019/06/05。
築璟都市更新-逐步前進,追求願景,2016,取自www.facebook.com/ccur53765623/posts/609282612554997/,最後瀏覽日2019/03/27。
靜謐下的喧囂歷史—大安森林公園的抗爭場景,2019,取自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21912,最後瀏覽日2019/11/25。
Aiello, J. R. ,1987, Human spatial behavior.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1987), 389-504.
Altman, I.,1975,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 Personal Space, Territory, and Crowding.
Bell,P.A.,Fisher,J.D.,Baum,A.,&Greene,T.E.(1990).Environmental psychology.Fort Worth,TX: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聶筱秋(譯),桂冠出版社.
Burgess, J.&Harrison, C. M.&Limb, M.,1988,People, parks and the urban green: a study of popular meanings and values for open spaces in the city,Urban studies, 25(6),p455-473.
Carr, S.&Stephen, C.&Francis, M.&Rivlin, L. G.&Stone, A. M. ,1992,Public spa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ark, C.&Uzzell, D. L.,2002, The affordances of the home, neighbourhood, school and town centre for adolescents,22,p95-108.
Cranz,G.,1978,Changing roles of urban parks: From pleasure garden to open space:Institute of Urban & Reg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dney, J. J. (1976). The psychological role of property rights in human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8(7), 811-822.
Gehl, J.,2011,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Island press.
Gibson, J. J.,1978,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Greeno, J. G.,1994,Gibson's affordances,Psychological review,101(2),p336-342.
Hall, E. T.,1966,The hidden dimension ,Garden City, N.Y.:Doubleday.
Jane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Vintage.吳鄭重(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Kevin Lynch,1984. Good city form. MIT press.,Mass:MIT Press. 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2004), 出版社:六合.
Kevin Lynch,1961.The image of the city.Cambridge,Mass:MIT Press.胡家璇(譯)(2014),遠流.
Kytta, M.,2002, Affordances of children's environments in the context of cities, small towns, suburbs and rural villages in Finland and Belarus, 22,p109-124.
McGrenere, J.&Ho, W.,2000,Affordances: Clarifying and Evolving a Concept. ,Proceedings,p179-186.
Norman,D. A.,1988,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New York, NY, US:Basic Books.
Osmond, H. Function as the basis of Psychiatric Ward Design,Mental Hospitals, 1957, Vol.8, pp. 23-30.
Seabury, B. A.,1972,Arrangement of physical space in social work settings,New York, N.Y.: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Solecki, W. D.&Welch,J.M.,1995,Urban parks: green spaces or green wall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2(2),p93-106.
Sommer, R.,1967,Small group ecology,Psychological bulletin, 67(2),p145.
Taylor, R. B., & Stough, R. R. 1978. Territorial cognition: Assessing Altman's typ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4), p418-423.
Whyte, B. M., & Carr, J. C. (1992). Comparison of AIDS in women in rural and urban Georgia. 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85(6), 571-578.
Whyte, W. H.,1980,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New York.
Woolley, H.&Johns, R.,2001,Skateboarding: The City as a Playground,JOURNAL OF URBAN DESIGN,6,p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