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一、中文書籍
1. 邱聰智,公害法原理,瑞明有限公司,1984年5月初版。
2.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三民書局,2015年6月增訂新版。
3.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下),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3月初版。
4. 陳忠五,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一版一刷。
5.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初版第二刷。
6. 劉春堂,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一版二刷。
5.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2010修訂2版。
6. 楊佳元,過失責任一般要件,元照出版社,2009年二版,
7.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四版一刷。2015年8月。
8.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修訂五版三刷,2011年8月。
9. 姜世明,任意訴訟及部分程序爭議問題,元照出版社,2009年3月初版。
10. 張萬洪、丁鵬,公益訴訟與人權發展,中國法律,頁38,2008年6月。
11. 王澤鑑,民法總則,王慕華發行,2016年8月新增六刷。
12. 施啟揚,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9年八版。
13. 陳聰富,民法總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2月,初版。
14. 黃立,民法總則,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修訂四版。
15. 洪遜欣,中國民法總則,洪遜欣出版,1987年。
16.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2013年9月初版一刷。
17. 陳信行,巨浪的起點:鹿港反杜邦運動30週年紀錄文集,人間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18. 陳聰富、陳忠五、沈冠伶、許士宦,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12月一版。
19. Leon Gordis著,葉錦瑩、陳怡樺、王豐裕譯,流行病學,台灣愛斯唯爾有限公司發行,第四版。
20. 黃彬芳、陳美伶,流行病學,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9月第八版。
21. 陳品玲,流行病學概論,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4月三版一刷。
二、期刊專論
1. 石川明,公害訴訟因果關係之證明,法學論叢第29卷第2期,1984年4月。
2. 朱柏松,侵權行為理論發展之新趨勢,法學叢刊,第153期。
3. 楊崇森,美國侵權行為法之理論與運用,軍法專刊59卷6期,2013年12月。
4. 楊崇森,美國民事訴訟制度之特色與我國之啟示,軍法專刊第56卷第5期,2010年10月。
5.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因果關係之結構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律評論,60期,1998年12月。
6. 邱錦添,懲罰性賠償制度,軍法專刊63卷第3期,2017年6月。
7.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賠償、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123期,頁218,2005年8月。
8. 許政賢,侵權行為責任中精神損害賠償與懲罰性賠償金-以消費者保護法第五十一條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46期,2016年9月。
9. 潘維大,美國侵權行為法對因果關係之認定,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七卷第二期,1992年6月。
10. 曾世雄,論相當因果關係說之衰微,法學叢刊第四十期,1965年10月。
11. 古振暉,論相當因果關係之「相當」(上),月旦法學雜誌第22期,1997年3月。
12. 曾世雄著,詹森林續註,損害賠償法原理,學林文化出版,2013年三版二刷。
13. 姚志明,RCA事件與疫學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247期,2015年12月。
14. 邱聰智,論公害之因果關係,憲政時代,1卷2期,1975年10月。
15. 吳志正,以疫學手法作為民法因果關係認定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2008年7月。
16. 陳保中,RCA流行病學研究,台灣法學雜誌第293期,2016年4月14日。
17. 邱惠美,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有關團體訴訟制度之研究,法學論叢49卷第1期,2004年1月。
18. 姜世明,選定當事人制度之變革-兼論團體訴訟,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
19. 沈冠伶,多數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程序-從選定當事人制度到團體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1期,2003年10月。
20. 方華香,論團體訴訟與公益訴訟未來法治發展(上),國會月刊43卷第7期,2015年7月。
21. 劉連煜、林俊宏,投資人集體訴訟新時代的來臨,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2004年8月。
22. 邱惠美,我國行政訴訟法中有關團體訴訟制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80期,2004年8月。
23. 沈冠伶,團體訴訟問題的探討,法官協會雜誌第六卷第1期,2004年6月。
24. 方華香,論團體訴訟與公益訴訟未來法治發展(下),國會月刊43卷8期,頁102,2015年8月。
25. 朱柏松,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上),法學論叢,第172期,1988年10月。
26. 陳洸岳,繼續性侵權行為之短期消滅時效的起算時,月旦民商法學雜誌第18期,2002年9月。
27. 王澤鑑,民法總則在實務上的最新發展(五)-最高法院九〇及九ㄧ年度若干判決的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7期,2003年11月。
28. 溫俊富,誠信原則於時效抗辯中之適用—借鑑於日本塵肺訴訟案例,台灣法學雜誌第293期, 2016年4月。
29. 陳信行,科學實作與毒物侵權訴訟中的時效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93期,2016年4月。
30. 林德瑞,論懲罰性賠償,中正大學法學集刊創刊號,1998年7月。
31.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臺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五期,2002年9月。
32.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台灣本土法學第25期,2001年8月。
33. 陳聰富,美國懲罰性賠償金的發展趨勢,臺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1期,1997年10月。
34. 李艾倫,職災毒物集體訴訟的漫漫長路―― 以 RCA 案為例,台灣人權學刊第四卷第四期,2018年12月。
35. 吳振吉,醫療事故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從兩件以消滅時效為核心爭點的實務案例談起,台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1期, 2018年3月。
三、學位論文
盧祐涵,毒物侵權訴訟之研究:以RCA案及中石化案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四、研究計畫
蔡瑄庭,毒物侵權與美國因果關係理論之介紹。
五、網路資料
1. https://sgw.epa.gov.tw/public/introduction/introduction-03/0602-cps/cps-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9年8月28日。
2. 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832,司改會雜誌35期,最後瀏覽日2020年2月10日。
3. https://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936,最後瀏覽日2020年2月10日。
4. https://e-info.org.tw/node/222283,環境資訊中心(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 2019年12月27日。
5.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8310,最終瀏覽日期:2020年5月18日。
6.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22175,自由時報,2019年12月27日。
7.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2275004.aspx,中央通訊社,2019年12月27日。
8. https://e-info.org.tw/node/221827,環境資訊中心,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2月20日。
9.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6364,上報,2018年8月16日。
10.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RCA案+罹癌女工等不到二審判賠-2pN6n8,自由電子報,2017年10月28日。
11.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235664,自由時報,2017年10月27日。
12.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1/post/201708170019/台灣禁用石棉慢半拍 「致命粉塵」包圍你的生活,今周刊,2017年8月17日。
13.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穿梭島嶼20年-污染篇】焦土-台鹼安順廠,環境資訊中心,最終瀏覽日:2020年5月18日。
14. 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8310,最終瀏覽日期:2020年5月18日。
15. https://www.tcsb.gov.tw/fp-263-2730-6fd8b-1.html,行政院環保署,最終瀏覽日期:2020年5月18日。
16. https://e-info.org.tw/node/39961,環境資訊中心,最終瀏覽日:2020年5月18日。
17.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8-139194-6cf4d-18.html?fbclid=IwAR09pGENErI4soaJuy7CTMNhFD_ZNjkR0BMtd2G_xz4moSze92g2kD-EhEQ,司法院新聞查詢,最終瀏覽日,2020年5月15日。
19. 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213/File_373.pdf,國民健康署,最終瀏覽日,2020年5月25日。
20.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ild-at-heart-taiwan-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rca案二軍審判-一審判決內容摘要白話版/10158127060657658/,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最終瀏覽日2020年5月23日。
21.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26/n179181.htm,大紀元報導,最終瀏覽日:2020年5月25日。
貳、英文文獻
一、英文書籍
1. Willaim R. Buckley, Cathy J. Okrent,, Torts and Personal Injury Law(2004).
2. Hazard & Taruffo, American Civil Procedure (1993).
3. Carp & Stidham, Judicial Process in American (1993)
4. Karlen & Arsel, Civil Litigation in Turkey (1960).
5.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and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9).
6. John Swaigen ed., Environmental Rights In Canada (Butterworth,1981).
7. Cooter/Ulen, Law and Economics (1996).
8. Wex S. Malone, Ruminations on Cause-in-Fact, 9 Stan. L. Rev. (1956).
9. W. Page Keeton Dan B. Dobbs, Robert E. Keeton & David G. Owen, PROSSER AND KEETON ON TORTS,(1984).
10. Jereiah Smith, Legal Cause in Actions of Torts, 25 Harv. L.R. .(1911).
11. W. Page Keeton Dan B. Dobbs, Robert E. Keeton & David G. Owen, Prosser and Keeton on Torts (1984).
12. Diamond, John L./Diamond, Lucia M, Torts Cases and Materials (2016).
13. Leo Green, RATIONALE OF PROXIMATE CAUSE (1927).
14. Richard W. Wright, Causation in Tort Law, (1985).
15. William R. Buckley & Cathy J. Okrent, Torts and Personal Injury Law (2004).
16. Keeneth R. Feinberg, The Toxic Tort Litigation Crisis: Conceptu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Solutions, 24Hous. L. Rev. (1987).
17. M. Stuart Madden & Gerald W. Boston, Law of Environmental and Toxic Torts: 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 (2005).
18. Bruce Chapman & Michael Trebicock, Damages: Divergence in Search of A Rationale, 40 Ala. L. Rev.
19. Dan Dobbs, Ending Punishment in “Punitive” Damages: Deterrence-Measured Remedies, 40 Ala. L. Rev.
20. Dorsey D. Elli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 56 S. Cal L. Rev. 1 (1982).
21. Jane Mallor & Barry Roberts, Punitive Damages: Toward a Principled Approach, Hastings L.J.
22. Richard Blatt, Robert Hammesfahr & Lori Nugent, Punitive Damages: A State by State Guide to Law and Practice.
23. Wayne F. Osoba, The Punitive Damage Class Action: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Multiple Punishment, 1984 U. Ill. L. Rev.
24. John T. Simpson, Jr., Disc overy of New Worth in Bifurcated Punitive Damages Cases: A suggested Approach After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Co. v. Moriel, 37 S. Tex. L. Rev. (1996).
25. Development in Law—the Paths of Civil Litigation III. Problems and Proposals in Punitive Damages Reform, 113 Harv. L. Rev. (2000).
26. Kimberly Pace, Recalibrating the Scales of Justice Through National Punitive Damages reform, 46 Am. U.L. (1997).
27. Karen A. Gottlieb, Esq., Toxic Torts Practice Guide Volume 2 (2014).
二、期刊專區
1. Andrew B. Gagen, What is an Environmental Expert? The Impact of Daubert, Joiner and Kumho Tire on the Admissibility of Scientific Expert Evidence, 19 UCLA J. Envtl. L. &Pol’y.(2001-2002)
2. Carl B. Meyer, Science And Law, The Quest For The Neutral Expert Witness. A View From The Trench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Law. (1996-1997)
參、日文文獻
四宮和夫,不法行為法,青林書院,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