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吳敏而(1990)。入小學的第一個危機(上)─未雨綢繆談注音。學前教育,13,頁16-17。
邱柏瑞(2008)。運用直接教學模式於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朗讀流暢度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怡呈(2008)。從知識表徵探討注音符號教學策略之運用。東海教育評論,1,頁99-114。
林素貞(1996)。直接教學法的故事。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特殊學生的學習與轉銜(頁133-142)。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周詩筑(2014)。直接教學法注音拼讀教材發展與成效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
胡永崇(2004)。學習障礙學生的注音符號教學。屏師特殊教育,9,1-8。
胡永崇(2006)。直接教學原理在學習障礙學生之教學應用。屏東特殊教育,12,28-36。
宣崇慧(2007)。直接教學模式對不同認知問題識字困難學童學習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宣崇慧、盧台華(2010)。直接教學法對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與應用詞彙造句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刋,35(3),103-129。
孫翌軒(2014)。字母拼讀法對高職應與低成就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許珮儀(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陳淑麗、洪儷瑜(2010)。有效的閱讀補救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務(49-71)。台北市:心理。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兒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淑麗、曾世杰(主編)(2013)。國語文補救教學手冊。新北市:永齡教育基金會。
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曾世杰、陳瑋婷、陳淑麗(2013)。大學生以瞬識字及字國拼讀直接教學法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成效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6(1),1-34。
曾世杰、簡淑貞(2006)。全語法爭議的文獻回顧:兼論其對弱勢學生之影響。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2),1-31。
蔡文標(2000)。直接教學法的理論及其在身心障礙學生教學上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5),139-157。
鄭美芝(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效益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盧台華(1985)。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數學課程實施之探討。教與學,4,16-17。
魏美娟(2008)。國語教科書首冊學習項目及學習順序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簡淑貞(2010)。三種早期閱讀介入方案對社經弱勢幼兒的教學效果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21(1),93-123。
鐘素鵑(2003)。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童之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Pressley, M. (2006)。有效的讀寫教學─平衡取向教學(曾世杰,譯)。台北市:心理。
Engelmann, S., Haddox, P., & Bruner, E. (1983)。字母拼讀直接教學100 課。(曾世杰,譯,2015)。台北市:心理。
貳、外文部分
Carnine, D. W., Silbert, J., Kameenui, E. J., & Tarver, S. G. (2010). Direct instruction reading (5th ed.). Boston: Merrill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07.
Torgesen, J. K. (200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to early interventions inreading: The lingering problem of treatment resister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15, 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