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寶玉
研究生(外文):Peng, Pao-Yu
論文名稱:從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黑到可承受的黑- 一個未來小學老師的生命童話敘說
論文名稱(外文):From the unbearable darkness to bearable darkness in life: a life\'s fairytale narrative of a soon-to-b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指導教授:莊佩芬莊佩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童話教師生命敘說
外文關鍵詞:fairy talesteacherlife narra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要採自我敘說作為研究方法,藉由研究者的自我想像,將校園、家庭、工作、愛情編織成多部童話,透過童話進行人生的解析,重新審視以及梳理生命,發現自我生命童話中不可承受的黑所賦予的深層意義,了解「黑」所存在的意義後,進而接受這份「黑」所賜與的禮物,讓生命得以轉化這股力量,豐富自我的內在心靈,並將這份珍貴的禮物運用於未來的教學中。
Based upon the author's self-imagination, the present study compiles a series of fairy tales about campus, family, work, and love stories. The author combs through and reexamines her life using self-narratives, and then comes to understand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unbearable darkness brought by her life's fairy tale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darkness” in life, the author is able to embrace the gift that comes with “darkness” and undergoes a transformation. This, in turn, has enriched the author's inner life, who now knows how to use this precious gift in her future teaching.
摘 要
Abstract
目 次
圖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以童話書寫生命
第二節 與理論呼應的人生
第三節 故事童話原型
第二章 野孩子進城
第一節 進城故事分析
第二節 待在鳳林高塔中-國小前
第三節 出塔踏入水泥世界-國小時期
第四節 在心靈的高塔-國中時期
第五節 荊棘世界的考驗-高中時期
第三章 野孩子的高塔家庭
第一節 高塔家庭分析
第二節 高塔的歲月-小學前
第三節 現實的火烈鳥與刺蝟
第四節 現實中的紅心皇后與兔子
第五節 現實中的稻草人、錫樵夫、膽小獅
第四章 野孩子的探險之旅
第一節 探險之旅分析
第二節 神秘國度遇到的人們
第三節 在神秘國度探險
第五章 野孩子的愛情
第一節 愛情分析
第二節 前情提要
第三節 初戀的滋味-藍鬍子
第四節 安心的避風港-老虎
第六章 可承受的黑與不可承受的黑之禮物
第一節 野孩子的進城與家庭經驗成為我的助力
第二節 我的傷痕成了幫助他人的養分
第三節 不可成承受的黑之探討
後記-口考完後的修改過程
參考文獻
附錄
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原作者:Joseph Campbell)。台北縣: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49)。
朱侃如(譯)(2015)。神話的力量(原作者:Joseph Campbell)。台北縣: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88)。
朱惠英、陳俊元、利美萱(譯)(2020)。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原作者:Audrey Punnettt)。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4)。
呂旭亞(2017)。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台北市:心靈工坊。
林敏雅(譯)(2004)。童話治療(原作者:Verena Kast)。台北市:麥田。(原著出版年:1986)。
林暉鈞(譯)(2016)。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原作者:河合隼雄)。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4)。
陳松筠(譯)(2019)。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原作者:Jessamy Hibberd)。台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19)。
陳筱宛(譯)(2017)。那些神話教會我的人生:從眾神、英雄的故事思索生命難題的意義與解答(原作者:Liz Greene、Juliet Sharman-Burke)。台北市:一一商周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7)。
徐慎恕、朱侃如、龔卓鈞(譯)(2000)。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原作者:Carol S. Pearson)。新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86)。
徐碧貞(譯)(2016)。解讀童話:從戎格的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原作者:Marie-Louise von Franz)。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72)
梁永安(譯)(2001)。英雄的旅程(原作者:Phil Cousineau)。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1)。
張曉佩、卓秀足(譯)(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為研究(原作者:Jeong-Hee Kim)。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16)。
黃漢耀(譯)(2000)。黑暗,也是一種力量:將內心黑暗面化為生命力的榮格進化論(原作者:Debbie Ford)。台北市:水瓶世紀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劉國彬、楊德友(譯)(2014)。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原作者:C.G. Jung)。台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6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