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1: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連國能
研究生(外文):LIEN, KUO-NENG
論文名稱:《惡童當街》中兒童對抗成人的敘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Nar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in Tekkon Kinkreet
指導教授:杜明城杜明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Cherng Du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進修部兒文所碩士班(台北夜間)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漫畫日本漫畫敘事學松本大洋
外文關鍵詞:comicmanganarratologyTaiyo Matsumot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兒童對抗成人的情節在各式文類中出現,童話、圖畫書、兒少小說、日本動漫作品等。當兒童在各個文本中起義時,可以隱約感受到兩股力量在故事內運作,有時是強勢與弱勢、有時是邪惡與善良,還有外來與在地等的各類爭鬥與對抗,文本成為這兩股力量的角力場。
日本漫畫作品《惡童當街》裡的兒童角色,在文本裡奮力反抗欲佔領地盤的外來者,使用暴力抵抗黑幫的侵擾,更在最後與自己的陰暗面對抗。在文本裡充斥著各類型的衝突場景,筆者藉由此文本分析兒童對抗的本質。
首先整理日本漫畫的歷史進程,及影響作者的時代背景與成長過程。再針對情節架構分析故事節奏、暴力生成的因素,及對安全感的需求。另外,從圖像分析漫畫的獨特閱讀方式,及城市空間裡的權力關係,再針對主角的角色設定與圖像代表的意義進行探討。
游移的兒童形象、混沌不明的權力糾葛,「兒童對抗成人」的情節,不可能如表面文字敘述這般的單純。抽離出兒童與成人角色先入為主的既定形象,就是「弱」對抗「強」的形勢。創作者再藉由兒童的游移形象,賦予故事發展的無限可能,同時讀者也得到蕩滌心靈的文學感受。
Confrontations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take place in fairy tales, picture books, adolescent novels, animes, mangas, and so on. Two strands of power, dominant and vulnerable, or sometimes evil and kind, act subtly when children in stories revolting. There are also conflicts between outsiders and locals. Stories make the battlegrounds of the two strands of power.
The children characters in the Japanese comic Tekkon Kinkreet struggle against the outsiders who are to occupy their neighborhood. They resist the gang with violence. They even fight the darkness in their min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I first work out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omic together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artoonist's growthing process that has influenced his creation. Then, according to the plot, I analyze the tempo of the story, the factors that generate savagery, and the desire for sense of security. I also study the unique reading method of comics,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city space, the design of characters and meanings of the pictures.
The vacillating images of children, the chaos resulted from pursuing power, and the plot of confrontations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are never as simple as what words represent. Detaching the inherent image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we see the weak defying the strong. Authors of all time imbued boundlessness to the story with children's wavering images, and the readers are enriched with literature.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提問....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1
第六節 文獻探討....13
第貳章 日本漫畫中的惡童....19
第一節 日本漫畫──「漫画」(Manga)的源起....20
第二節 二戰後日本漫畫的革新與崛起....22
第三節 御宅族對日本社會的背離與融合....25
第四節 松本大洋的狂放風格....27
第五節 小結....29
第參章 惡童情節的反抗過程及方式....33
第一節 情節架構裡的節奏....33
第二節 角色對比的設計....42
第三節 暴力衝突的意涵....47
第四節 令人不安的安心....50
第五節 小結....53
第肆章 惡童圖像的反抗過程及方式....56
第一節 畫格間的跳躍....56
第二節 城市空間裡的概念....59
第三節 主角角色的形塑....64
第四節 圖像的釋義....69
第五節 小結....74
第伍章 結論....76
第一節 文本裡的惡童....76
第二節 作者心裡的惡童....78
第三節 我的惡童....80
參考書目....82
一、研究文本
松本大洋。黃鴻硯譯。《惡童當街 1》(鉄コン筋クリート 1)。台北市:大塊文化,2017。
__。黃鴻硯譯。《惡童當街 2》(鉄コン筋クリート 2)。台北市:大塊文化,2017。
__。黃鴻硯譯。《惡童當街 3》(鉄コン筋クリート 3)。台北市:大塊文化,2017。

二、中文專書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李衣雲。《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台北市:群學,2012。
呂旭亞。《公主走進黑森林》。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7。
吳玫瑛。《主體、性別、地方論述與(後)現代童年想像:戰後台灣少年小說專論》。台南:成大出版,2017。
胡亞敏。《敘事學》。台中:若水堂,2014。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新北市:台灣商務,2008。
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市:唐山出版,2009。

三、中文譯本專書
彼得・艾迪(Peter Adey)。徐苔玲、王志弘譯。《移動》(Mobility)。台北市:群學出版,2015。
布魯諾・貝特罕(Bruno Bettelheim)。王翎譯。《童話的魅力》(The Uses of Enchantment)。台北市:漫遊者文化,2017。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
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The witch must die : how fairy tales shape our lives)。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1。
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劉冉譯。《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台北市:臉譜,2018。
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新北市:群學出版,2016。
悉德・菲爾德(Syd Field)。曾西霸譯。《實用電影編劇技巧》(Screenplay: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台北市:遠流,2008,二版。
傅柯(Michel Foucault)。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苗栗:桂冠圖書,1992。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徐碧貞譯。《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Shadow and Evil in Fairy Tales)。台北市:心靈工坊,2018。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孟祥森譯。《人類的破壞性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中國北京:中央大學民族出版社,2000。
保羅・葛拉維(Paul Gravett)。連惠幸、黃君慧、鄒頌華、徐慶雯譯。《日本漫畫60年》(Manga:Sixt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新北市:遠足文化,2006。
斐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朱浩一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看》(Understanding Comics:The Invisible Art)。台北市:愛米粒出版,2017。
__。朱浩一譯。《漫畫原來要這樣畫》(Making Comics)。台北市:愛米粒出版,2017。

四、日文譯本專書
手塚治虫。游珮芸譯。《我的漫畫人生》。新北市:吳氏圖書,1999。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蘇碩斌譯。《都市的社會學》。台北市:群學出版,2015。
河合隼雄。羅珮甄譯。《如影隨形——影子現象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0。
__。趙仲明譯。《童話心理學》。海口市:南海出版,2015。
東浩紀。朱浩一譯。《動物化的後現代》。台北市:愛米粒出版,2017。

五、期刊論文
藍劍虹。〈《蓬頭彼得》考─從街頭說演、飛頁畫片到書面舞台〉。《竹蜻蜓・兒少文學與文化:第四期》。台東: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18。

六、學位論文
王俊凱。〈析論動畫《惡童當街》中 場景之場面調度〉。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11。
林佩璇。〈成年人漫畫迷閱讀漫畫動機與偏好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2015。
詹庭雲。〈從隱藏性格行為看動畫《惡童當街》互補角色設定研究〉。台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2012。

七、網路資料
TOPMEN男裝網。〈原宿風是什麼風格?〉。《每日頭條》,208/12/3。https://kknews.cc/zh-tw/fashion/q6z2jgg.html。檢索日期:2019/11/14。
紙本分格。〈寶町的原型是香港?小白一共換了31次衣服?《惡童當街》中的14個隱藏彩蛋〉。《博客來OKAPI》,208/1/19。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545。檢索日期:2018/11/12。
徐嘉伶。〈大塊文化推出松本大洋系列漫畫全新中文版 保留手寫字藝術〉。《銘報即時新聞》,2018/3/6。http://mol.mcu.edu.tw/大塊文化推出松本大洋系列漫畫全新中文版-保留手/。檢索日期:2019/9/26。
黃薇兮。〈《Sunny》:被遺忘的孩子與松本大洋的隱秘童年〉。《每日頭條》,2017/5/15。https://kknews.cc/news/8m5l584.html。檢索日期:2019/10/25。
蔡元隆。〈從「秀異」探討多元文化分歧下的台客文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9期,2005/10/15。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9/49-20.htm。檢索日期:2018/11/12。
劉宜蓉。〈松本大洋──用《Sunny》帶你到心中的任何地方〉。《金石堂網路書店》,2013/7/11。https://www.kingstone.com.tw/publish/publish_detail_2.asp?kind=10&id=6519。檢索日期:2018/11/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