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3: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昕容
研究生(外文):Hsin-Jui Tsai
論文名稱:東坡詞感官意象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ensory Allusion and the Interior Landscape in Dong-Po Ci
指導教授:劉少雄劉少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iu-Hung Lau
口試委員:吳旻旻侯雅文
口試委員(外文):Min-Min WuYa-Wen Hou
口試日期:2020-07-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2
中文關鍵詞:蘇軾東坡詞感官意象感官書寫感覺知覺
外文關鍵詞:Su ShiSu Dong PoCiThe Sensory Allusion
DOI:10.6342/NTU202003246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問題意識的產生,源自感官之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將焦點放置在目前詞學領域較少關注的感官意識,對東坡詞中顯現出的感覺經驗進行總體性的討論。
感官作為主體與環境的中介,既涉及客觀現象的接收,又蘊含主觀的區辨,其主客兼具的特性提供了一種詮釋詞作、瞭解詞人的新思維。據此,文章分別檢視詞體特質對感官表現之影響、東坡詞感官的藝術審美、感官與其內在情感的溝通作用。期藉由梳理感官知覺、詞、東坡,三者的對話,輻輳出東坡身為「人」的面目,並嘗試探索「感官知覺」於詞學研究的一種可能。
文章首先回歸文體本身,逐次由音樂的性質、詞的生長背景、展演形態等,辨明詞體書寫感官的獨特性。詞吸收了音樂向前運動、層層堆疊的特質,表現於感官書寫則是感覺的連續延伸,感官間相互支援以引導出完整而連綿的情感體驗。另方面,出於社交娛樂的需求而起的詞,其創作意識、搬演環境與表演形式,亦皆穩固感官於詞體的參與空間。
其次,研究著眼於感官的認識性,討論東坡構設感官的藝術手法。個體特殊的情性思維、生命經歷,促使人發展出對世界不同的探尋,亦即,我們感受到的世界,其實存在與自身性格相繫的意義。本文主要分析作為主導感官之視覺、聽覺的審美特點,以及東坡經營之感官偏好,一方面從感覺的差異觀看東坡為詞之新意,一方面探索東坡與客觀世界交涉的感知方式,和其中流露之東坡的心靈品質。
復次,文章討論感官與東坡情意世界的互動,以東坡詞的詞情主題為軸,並配合詞作繫年進行爬梳。東坡詞的聽覺意象與其時空意識的連結,顯示他將聽覺提升到與精神領悟更為相關的境界。此外,以黃州時期為分界,詞作有關嗅、味覺的描繪增多、情感意涵擴展,東坡的身體感覺亦逐步由晃動、不穩轉趨舒徐,又增添許多主動出遊的紀錄。在身心一體的聯繫下,心靈的情狀左右人們的身體姿態,感官的變化成為一條路徑,映照出時間推移下,東坡內部的情感訊息。
本文將視域放置於東坡詞的感官表現,辨析詞作呈顯的審美情態,以及沉潛其下之東坡的情感意涵,試圖透過另一種角度說明東坡的詞風、詞情。研究以感知的方式、觸動之情懷以及和生命歷驗的呼應,指出感官具有溝通東坡內外世界的作用,呈現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在生命長流中不停歇地探求和思考。
The problematic of this paper originates from the importance of senses in people’s lives by focusing on sensory awareness, which seems currently somewhat obscured in the field of Ci studies and hosting an encompassing discussion on the sensory experiences depicted in the Ci of Su Dong Po(蘇東坡).
As the medium between a subject and its environment, senses encompass the reception of objective phenomena, as well as subjective discrimination, and provide new thinking in interpreting the composition of Ci Poetry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er.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ould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yric on the sensory expression,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artistic aesthetics, senses, and inner emotions of Ci Poetry of Su Dong Po. Through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dialogue amongst sensory perception, the lyric, and Su Dong Po, the human presence of Ci Poetry of Su Dong Po can be manifested while 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existential possibility of “Sensory Perception” in the study of Ci.
This paper first returns to the main lyric body itself, and then through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 the background of the lyric and performance form, seeks to discern the uniqueness of the sensory experience from the lyric writing. As the lyric intern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ward motion and the layering effect of the musical movement, its manifestation becomes the perceptual extention expressed in sensory writing while drawing out a complete and continuous emotional experience. Furthermore, as the lyric was the result of social and entertainment demands, its creative ideal, staging 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 format would also solidify the sensory resonance within the lyric.
Also, while focusing on the sensory cognitive in articulating the artistic stroke by Su Dong Po constructing the sensory experiences, the unique emotional thinking and the life-long journeys of individuals have prompted them to develop various worldly explorations, the world as we have experienced has embodied meanings closely connected to our very charact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isual and acoustic aesthetics of the lyric, as well as the sensory preferences Su Dong Po has impressed upon us, on the one hand, to contemplate the new meanings imbued in Su Dong Po’s lyric through emo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o explore the sensory method in which Su Dong Po negotiates with the world of objectivity, as well as the mental quality emanated by Su Dong Po.
Moreover, this paper seeks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nses and Su Dong Po’s world of emot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themes of Su Dong Po’s lyric, in complement with a chronological study of his lyric.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oustic imagery and its contemporary awareness time of Su Dong Po’s lyric has shown that he has elevated the acoustic sense to the level of mental enlightenment. Besides, with the Huangzhou(黃州) period as the chronological demarcation, the depiction of the senses of smell and taste in the lyric composition has grown significantly, and the expended emotional content also demonstrated a bodily experience going from that of wobbling instability to tranquil peace. With the mind-body symbiosis, the mental state may dictate our body posture, as the sensory changes enlighten an insight into the emotion within Su Dong Po through the changing of time.
This research has placed its vision on the sensory expressions of Su Dong Po’s lyric to decipher the aesthetic sentiments exhibited by the lyric composition through perception, interluded emotions, and resonance with life experiences, as well as the inner emotional landscape of Su Dong Po while this study seeks to highlight the semantic possibility of the senses to express the inner and outer worlds of Su Dong Po and to enunciate the creative style and emotions of Su Dong Po’s lyric.
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文本範圍 8
一、「感官」義界 8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貳章 詞的文體特性與感官之聯繫 17
第一節、回歸文體的討論 17
一、韻律與情感:詞作為音樂文學的美感特質 18
二、娛樂、歌女與臨場展演:以感官為主體的表演型態 29
第二節、東坡以前詞作感官書寫的特色 39
一、晚唐五代詞的典型建立 40
二、表現方式與內涵的逐步擴張 56
第參章 東坡詞感官現象的藝術特點 69
第一節、觀物方式的拓展 70
一、由描摹物質轉為注視自然 71
二、澹泊疏宕的視覺畫面 75
第二節、聲音的質感:音質、旋律與樂境 110
一、聽覺感受的擴張 110
二、連續的聽覺歷程與聲情綿延:對複數音聲的調度 121
三、空渺悠遠的聽覺境界 126
第三節、清淨無塵的感官偏好與情性投影 134
一、不雜塵埃的「無塵」景象 135
二、清潔高雅的女性形象塑造 139
第肆章 東坡詞感官經驗與情感結構的雙向互動 153
第一節、感官表達的遞進:由他人構成到展現自我 154
一、涉入他人的間接展示 155
二、主體感知的真實顯露 159
第二節、感官活動與東坡情意世界的互涉 163
一、諦聽時空─東坡詞聽覺意象與其時空意識 164
二、嗅、味覺的出現及其情感意義 187
第三節、感覺與情緒的對應:以元豐五年為分界的差異 216
一、元豐五年以前身體的緊繃不穩 217
二、身心平衡下的坦然舒放 223
三、小結、日趨敏銳的感知狀態 236
第伍章 結論 239
參考文獻 254
一、傳統典籍

〔先秦〕毛亨著,〔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先秦〕荀子著,〔唐〕楊倞注,〔淸〕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先秦〕老聃等,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南朝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南唐〕李璟、李煜著,詹安泰校注:《李璟李煜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後蜀〕趙崇祚編,李冰若評註:《花間集評注》,上海:開明書局,1935年。
〔後蜀〕趙崇祚編,蕭繼宗評點:《花間集》,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長沙:長沙商務出版社,1939年。
〔宋〕吳處厚著,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柳永著,陶然、姚逸超校箋:《樂章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長沙:長沙商務出版社,1939年。
〔宋〕蘇軾著,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註:《東坡樂府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王士禛著,鄭方坤删補、李珍華點校:《五代詩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孫光憲:《北夢瑣言》,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馮煦:《蒿安論詞》,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劉熙載:《藝概》,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唐圭璋等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
曾棗莊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二、研究專著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9 月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王國維著,施議對譯注:《人間詞話譯注》,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曉驪:《唐宋詞與商業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耀庭:《中國繪畫賞鑑》,香港:三餘堂出版,1998年。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臺北:五南出版,2012年。
危芷芬編譯:《心理學導論(二版)》,臺北:雙葉書廊,2015年。
吳仁芳:《色彩的理論與實際.色彩感覺與色彩心理》,臺北:中華色研出版,1992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年。
李心銘:《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李銘龍、張碧珠主編:《配色百科.基礎篇》,臺北:藝風堂,199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1984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洪華穗:《花間集的主題與感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舍,1993年。
張以仁:《花間詞論續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 : 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釀出版,2016年。
梁庚辰主編:《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秋宏:《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5年。
陳新雄:《東坡詞選析》,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梅益等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傅錫壬編注:《李淸照》,臺北,河洛圖書,1979年。
詹安泰編注:《南唐二主詞》,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
詹惠晶:《溝通色彩學》,臺北:新文京出版社,2018年。
楊柏嶺:《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局,2007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葉嘉瑩:《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1992年。
葉嘉瑩:《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2013年。
楊語芸編譯:《心理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葉輝、張兵:《俗文學的雅化─詞與諸宮調的興起與發展》,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
歐明俊:《唐宋詞史論》,臺北市:萬卷樓出版,2016年。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少雄:《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臺北:麥田出版社,2019年。
劉少雄:《東坡詞.東坡情》,臺北:遠流出版社,2019年。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鄭麗玉等人合著:《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謝桃枋:《宋詞概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龍沐勛著:《倚聲學》,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龍沐勛:《李後主和他的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魏碩廷等人合著:《色彩新論──從心理設計到科學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8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法〕弗里德里克.格魯(Frederic Gros)著,楊亦雨譯:《行走,一堂哲學課》,海南:南海出版,2015年。
〔法〕阿尼克.勒蓋萊(Annick Le Guerer)著,黃忠榮譯:《氣味》,臺北:邊城出版社,2005年。
〔法〕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著,劉韻涵譯,張智庭校:《眼與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法〕蒙田著(Michel de Montaigne)著,馬振聘譯:《「我知道什麼」──蒙田《雷蒙·塞邦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英〕瓦倫汀(C.W.Valentine)著,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英〕瓦倫汀(C.W.Valentine)著,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荷〕杜威.德拉伊斯馬(Douwe Draaisma)著,張朝霞譯:《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3年。
〔荷〕派特.瓦潤(Piet Vroon)等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慾望的語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
〔美〕田安(Anna M. Shields)著,馬強才譯:《締造選本:《花間集》的文化語境與詩學實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美〕艾朗諾(Ronald Egan)著,杜斐然等譯:《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美〕貝蒂.愛德華(Betty Edwards)著,朱民譯:《像藝術家一樣彩色思考》,臺北:時報文化,2006年。
〔美〕芭柏.史塔基(Barb Stuckey)著,莊靖譯:《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臺北:漫遊者文化,2014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美〕瑞秋赫茲(Rachel Herz)著,李曉筠譯:《氣味之謎》,臺北:方言文化,2009年。
〔美〕詹姆士.葛爾尼(James Gurney)著,賴妙淨譯:《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臺北:如何出版社,2015年。
〔美〕劉若愚(James J. Y. Liu.)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1986年。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美〕戴維斯(Stephen Daveies)著,宋瑾等人譯:《音樂的意義與表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
〔美〕蘇珊.朗格著(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奧〕馬赫(Ernst Mach)著,洪謙等譯:《感覺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蘇〕米勒(Hugh M. Miller)等著,桂冠學術編輯室譯:《音樂概論》,臺北:桂冠圖書,1999年。
德瑞克.希利(Deryck Healey)著,張琰譯:《色彩與生活.實用的色彩技巧》,臺北:桂冠圖書,1989年。

三、學位論文

李恩禧:《溫庭筠詩詞中感覺之表現》,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靜慧:《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育喬:《東坡詞酒意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2年。
陳敬雯:《蘇軾的思鄉情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筠雅:《東坡清曠詞風初探--以月夜詞為考察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四、單篇論文

王曉驪:〈自南朝之宮體,扇北裏之倡風——論花間詞對宮體詩的揚棄及其文化基礎〉,《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1年。
馬里揚:〈宋代士大夫歌詞特質形成之內在動因與歷史心理-以歐陽修詞「互見」與「艷情」問題爲中心〉,《漢學研究》第29(2)期,2011年。
高建新:〈色彩詞的抒情造境功能〉,《語文學刊》第6 期,1944年。
陶文鵬:〈論夢窗詞氣味描寫的藝術〉,《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頁134-140。
陶文鵬:〈論宋詞繪影繪聲的藝術〉,《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頁41-52。
張玉芳:〈從來佳茗似佳人──論蘇軾詠茶詩詞的開拓與新變〉,《元培學報》第14期,2007年。
張海鷗:〈熙寧四至七年西湖詞人群體敘事──以蘇軾為中心〉,《政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9年。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張淑香:〈日常生活中的靈視——淺談東坡詞中的一種經驗結構〉,《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9年。
梁姿茵、高世州:〈蘇軾詠茶詞之探析〉,《高苑學報》第18卷第1期,2012年。
廖育菁:〈李煜詞中色彩之變化與情感之表現〉,《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2007年3月。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
鄺龑子〈自然:魏晉文人在世變中追求的超越〉收於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蘇怡如:〈形似的美典──論謝靈運山水詩〉,《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
〔美〕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上)〉,《中外文學》第 18 卷第2期,1989年7月。
〔美〕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書目季刊》第21卷第3期,1987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