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典籍
〔先秦〕毛亨著,〔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先秦〕荀子著,〔唐〕楊倞注,〔淸〕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先秦〕老聃等,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宏業書局,1973年。
〔南朝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南唐〕李璟、李煜著,詹安泰校注:《李璟李煜詞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後蜀〕趙崇祚編,李冰若評註:《花間集評注》,上海:開明書局,1935年。
〔後蜀〕趙崇祚編,蕭繼宗評點:《花間集》,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長沙:長沙商務出版社,1939年。
〔宋〕吳處厚著,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柳永著,陶然、姚逸超校箋:《樂章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長沙:長沙商務出版社,1939年。
〔宋〕蘇軾著,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註:《東坡樂府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王士禛著,鄭方坤删補、李珍華點校:《五代詩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田同之:《西圃詞說》,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孫光憲:《北夢瑣言》,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馮煦:《蒿安論詞》,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劉熙載:《藝概》,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唐圭璋等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
曾棗莊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二、研究專著
王水照:《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
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9 月
王兆鵬《唐宋詞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王國維著,施議對譯注:《人間詞話譯注》,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曉驪:《唐宋詞與商業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耀庭:《中國繪畫賞鑑》,香港:三餘堂出版,1998年。
朱自清:《論雅俗共賞》,臺北:五南出版,2012年。
危芷芬編譯:《心理學導論(二版)》,臺北:雙葉書廊,2015年。
吳仁芳:《色彩的理論與實際.色彩感覺與色彩心理》,臺北:中華色研出版,1992年。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年。
李心銘:《李後主詞的通感意象》,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李銘龍、張碧珠主編:《配色百科.基礎篇》,臺北:藝風堂,199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1984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洪華穗:《花間集的主題與感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舍,1993年。
張以仁:《花間詞論續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 : 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釀出版,2016年。
梁庚辰主編:《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秋宏:《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5年。
陳新雄:《東坡詞選析》,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梅益等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臺北,錦繡出版社,1993年。
傅錫壬編注:《李淸照》,臺北,河洛圖書,1979年。
詹安泰編注:《南唐二主詞》,臺北:天工書局,1991年。
詹惠晶:《溝通色彩學》,臺北:新文京出版社,2018年。
楊柏嶺:《唐宋詞審美文化闡釋》,合肥:黃山書局,2007年。
楊海明:《唐宋詞史》,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1995年。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葉嘉瑩:《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1992年。
葉嘉瑩:《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2013年。
楊語芸編譯:《心理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葉輝、張兵:《俗文學的雅化─詞與諸宮調的興起與發展》,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
歐明俊:《唐宋詞史論》,臺北市:萬卷樓出版,2016年。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劉少雄:《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劉少雄:《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臺北:麥田出版社,2019年。
劉少雄:《東坡詞.東坡情》,臺北:遠流出版社,2019年。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鄭麗玉等人合著:《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中華書局,1972年。
謝桃坊:《詞學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謝桃枋:《宋詞概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龍沐勛著:《倚聲學》,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龍沐勛:《李後主和他的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魏碩廷等人合著:《色彩新論──從心理設計到科學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8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法〕弗里德里克.格魯(Frederic Gros)著,楊亦雨譯:《行走,一堂哲學課》,海南:南海出版,2015年。
〔法〕阿尼克.勒蓋萊(Annick Le Guerer)著,黃忠榮譯:《氣味》,臺北:邊城出版社,2005年。
〔法〕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著,劉韻涵譯,張智庭校:《眼與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法〕蒙田著(Michel de Montaigne)著,馬振聘譯:《「我知道什麼」──蒙田《雷蒙·塞邦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英〕瓦倫汀(C.W.Valentine)著,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英〕瓦倫汀(C.W.Valentine)著,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荷〕杜威.德拉伊斯馬(Douwe Draaisma)著,張朝霞譯:《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臺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3年。
〔荷〕派特.瓦潤(Piet Vroon)等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慾望的語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
〔美〕田安(Anna M. Shields)著,馬強才譯:《締造選本:《花間集》的文化語境與詩學實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美〕艾朗諾(Ronald Egan)著,杜斐然等譯:《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美〕貝蒂.愛德華(Betty Edwards)著,朱民譯:《像藝術家一樣彩色思考》,臺北:時報文化,2006年。
〔美〕芭柏.史塔基(Barb Stuckey)著,莊靖譯:《味覺獵人:舌尖上的科學與美食癡迷症指南》,臺北:漫遊者文化,2014年。
〔美〕林順夫著,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美〕瑞秋赫茲(Rachel Herz)著,李曉筠譯:《氣味之謎》,臺北:方言文化,2009年。
〔美〕詹姆士.葛爾尼(James Gurney)著,賴妙淨譯:《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臺北:如何出版社,2015年。
〔美〕劉若愚(James J. Y. Liu.)著,王貴苓譯:《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1986年。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2007年。
〔美〕戴維斯(Stephen Daveies)著,宋瑾等人譯:《音樂的意義與表現》,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
〔美〕蘇珊.朗格著(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奧〕馬赫(Ernst Mach)著,洪謙等譯:《感覺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蘇〕米勒(Hugh M. Miller)等著,桂冠學術編輯室譯:《音樂概論》,臺北:桂冠圖書,1999年。
德瑞克.希利(Deryck Healey)著,張琰譯:《色彩與生活.實用的色彩技巧》,臺北:桂冠圖書,1989年。
三、學位論文
李恩禧:《溫庭筠詩詞中感覺之表現》,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林靜慧:《花間集顏色詞之語言風格與文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許育喬:《東坡詞酒意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2年。陳敬雯:《蘇軾的思鄉情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黃筠雅:《東坡清曠詞風初探--以月夜詞為考察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羅娓淑:《李商隱七言律詩之詞彙風格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四、單篇論文
王曉驪:〈自南朝之宮體,扇北裏之倡風——論花間詞對宮體詩的揚棄及其文化基礎〉,《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1年。
馬里揚:〈宋代士大夫歌詞特質形成之內在動因與歷史心理-以歐陽修詞「互見」與「艷情」問題爲中心〉,《漢學研究》第29(2)期,2011年。
高建新:〈色彩詞的抒情造境功能〉,《語文學刊》第6 期,1944年。
陶文鵬:〈論夢窗詞氣味描寫的藝術〉,《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頁134-140。
陶文鵬:〈論宋詞繪影繪聲的藝術〉,《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頁41-52。
張玉芳:〈從來佳茗似佳人──論蘇軾詠茶詩詞的開拓與新變〉,《元培學報》第14期,2007年。
張海鷗:〈熙寧四至七年西湖詞人群體敘事──以蘇軾為中心〉,《政大中文學報》第11期,2009年。
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張淑香:〈日常生活中的靈視——淺談東坡詞中的一種經驗結構〉,《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張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溫庭筠詞的女性再現〉,《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9年。
梁姿茵、高世州:〈蘇軾詠茶詞之探析〉,《高苑學報》第18卷第1期,2012年。
廖育菁:〈李煜詞中色彩之變化與情感之表現〉,《人文社會學報》第3卷,2007年3月。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
鄺龑子〈自然:魏晉文人在世變中追求的超越〉收於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蘇怡如:〈形似的美典──論謝靈運山水詩〉,《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
〔美〕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上)〉,《中外文學》第 18 卷第2期,1989年7月。
〔美〕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書目季刊》第21卷第3期,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