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4: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朝閎
研究生(外文):Chao-Hung Yang
論文名稱:孫覿詩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Sun Di’s Poetry and Prose
指導教授:黃奕珍黃奕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Jen Huang
口試委員:陳志信鍾志偉
口試委員(外文):Chih-Hsin ChenChih-Wei Chung
口試日期:2020-07-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孫覿四六文記體文墓誌銘宋代文學
外文關鍵詞:Sun Dipoetryfour-six proseji proseepitaphSong Dynasty Literature
DOI:10.6342/NTU202004175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旨在掘發孫覿(1081-1169)的文學成就,分從詩、四六文、記體文、墓誌銘四個面向探析之。研究發現,在歐陽脩、蘇軾、黃庭堅等北宋詩文大家相繼去世後,詩文漸有「形式化」的弊病,如:詩歌創作特別講究句律,忽略性情;四六文流行「謹守法度」,記體文和墓誌銘也逐漸形成套式。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孫覿卻能有所突破。
首先,孫覿詩以「清麗曠達」為主調,又長於營造「新奇宏肆」的詩境,並常有「波瀾跌宕」的詩意轉折,凡此皆與蘇軾類近,和黃庭堅不盡相同。而對比宗法黃庭堅身為詩壇主流的江西詩派,可見孫覿選擇了另一條創作道路。
其次,孫覿四六文除了能實踐「精工」的屬對外,又能寫出具「雄博」風格的篇章,並不時有「奇傑」的造語。孫覿很好地平衡了王安石「謹守法度」和蘇軾「雄深浩博」的文風,和當時四六文作家多學王安石者不同。
再則,孫覿記體文好使「駢語」、好用「成語」,迥異於歐陽脩以來記體文多用散語寫就的傳統。另外,孫覿記體文且有好寫「奇事」的傾向。以上種種,都顯現出孫覿有別於當世作家的特色。
最後,孫覿墓誌銘常將角色置於「大背景」下定位,擅形塑人物「懷奇負氣」的個性,又多強調墓主「突兀神奇」的死亡,也異於當時許多平板的墓誌銘書寫。
總之,把孫覿詩文置於兩宋之際的文壇脈絡中加以檢視,得見孫覿詩文的獨特處,其「雄奇」的創作風格,避免了彼時「形式化」和「冗弱」的弊病,在宋代文學史上當有一定意義。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d to analyze Sun Di's (1081-1169) literary achievements from four aspects: poetry, four-six prose, ji prose, and epitaphs. We found that after the death of Ouyang Xiu, Su Shi, Huang Tingjian and other outstanding autho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and prose gradually suffered from "formalization". Poetry particularly focused to sentence rules, ignoring temperament; four-six prose are popular with "observance of the law", and ji prose and epitaphs also had paradigms. However, Sun Di could make a breakthrough.
First, Sun Di 's poetry was "light and open-minded", "novel and grand", and " well-plotted". It was similar to Su Shi, but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Huang Tingjian. Compared with the Jiangxi poetry group learned to Huang Tingjian was the mainstream Sun Di chose another creative path.
Secondly, Sun Di 's four-six prose was "exquisite" "powerful", and "novel" concocts from time to time. Sun Di had a good balance between Wang Anshi's "observance of the law" and Su Shi's "brilliant and powerful". Sun Di wa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Four-six prose writer.
Thirdly, Sun Di 's ji prose liked to write "pianyu" ,"idioms", and "anecdote" showed that Sun Di was special writers.
Fourthly, Sun Di 's epitaphs often took the character under the "large background" to shape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 And Sun Di 's was adept at depicting character’s strangeness. Sun Di 's also emphasizes tomb owner's abrupt and mysterious dead,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many flat epitaphs.
In short, Sun Di’s poetry and prose were special between two Songs the uniqueness. His "powerful" creative style avoids the "formalization" and "redundancy". Sun Di had a certain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 i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討論………………………………………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範圍………………………………………7
第二章、詩……………………………………………………………9
第一節、清麗曠達的詩調………………………………………10
第二節、新奇宏肆的詩境………………………………………19
第三節、波瀾跌宕的詩意………………………………………29
小結………………………………………………………………40
第三章、四六文………………………………………………………42
第一節、精工的屬對安排………………………………………43
第二節、雄博的篇章經營………………………………………57
第三節、奇傑的造語創發………………………………………74
小結………………………………………………………………85
第四章、記體文………………………………………………………87
第一節、頻繁使用駢語…………………………………………88
第二節、大量剪裁成語…………………………………………97
第三節、刻意記載異事…………………………………………107
小結………………………………………………………………115
第五章、墓誌銘………………………………………………………116
第一節、大背景下的角色定位…………………………………117
第二節、懷奇負氣的人物塑造…………………………………129
第三節、突兀神奇的死亡記述…………………………………140
小結………………………………………………………………148
第六章、結論…………………………………………………………150
參考文獻………………………………………………………………158
一、傳統典籍
【先秦】《晏子春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先秦】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漢】劉安編,何寧整理《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漢】揚雄著,汪榮寶注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劉向著,【清】王照圓補注:《列女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宣化上人講述,佛經翻譯委員會英譯:《四十二章經》(Burlingame, CA:法界佛敎總會、佛經翻譯委員會、法界佛敎大學,1995年)。
【漢】荀悅:《漢紀.孝武皇帝紀五卷第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年)。
【晉】干寶:《(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校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北魏】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慧能撰,丁福保箋注:《六祖壇經箋注》(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唐】般剌密諦譯,【明】真鑑:《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韓愈著,【清】方世舉箋注:《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整理:《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韓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箋注:《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呂本中:《童蒙詩訓》,《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陳與義:《陳與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吳炯:《五總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謝伋:《四六談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銍:《四六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蒲大受:《漫齋語錄》,收入【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大化書局,1979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馬亞中主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宋】范成大:《吳郡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60年)。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楊囦道:《雲莊四六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岳珂著,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宋】祝穆著,【元】富大用、祝淵:《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宋】祝穆:《新編四六寶苑群公妙語》,收入蔡鎮楚:《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宋】王應麟:《詞學指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佚名:《翰苑新書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金】王若虛著,胡傳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遺老集校注》(瀋陽:遼海出版社,2006年)。
【金】劉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元】陳繹曾:《文筌》,收入《陳繹曾集輯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蔣一癸:《八朝偶雋》,卷6,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7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吳訥等:《文體序說三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明】柯維騏:《宋史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明】茅坤著,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明】王志堅編:《四六法海》(瀋陽:遼海出版社,2010年)。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收入故宮博物館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4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吳之振、呂留良、吳自牧選,【清】管庭芬、蔣光煦補:《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11,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騫:《桃溪客語》,收入《吳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劉開:《劉孟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梅輯:《四六叢話》(上海:藜青閣,1922年)。
【清】孫梅輯:《四六叢話》,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5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卷17,頁1456。
【清】陳用光:《太乙舟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文.文譜》(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陳田輯:《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吳曾祺:《涵芬樓文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易順鼎:《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孫德謙:《六朝麗指》,收入《歷代文話》第9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章太炎:《國學概論.國學略說》(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清】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吳闓生:《漢碑文範》(北京:中國書店,1993年)。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書目提要》(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北京大學古籍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何建章注釋:《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李修生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
祝尚書編:《宋集序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黃懷信:《老子彙校新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
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二、今人論著
(一)、專書
【日】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于景祥、李貴銀:《中國歷代碑誌文話》(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年)。
方孝岳、瞿兌之:《中國散駢文概論》(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白政民:《黃庭堅詩歌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朱承平:《對偶辭格》(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朱迎平:《宋文論稿》(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伍曉蔓:《江西宗派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杜若鴻:《北宋詩歌與政治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吳淑鈿:《陳與義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吳禮權:《修辭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
洪本健編:《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健:《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孫覿紀年館編:《孫覿研究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莫山洪:《駢散的對立與互融》(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莫道才:《駢文通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莫礪鋒《唐宋詩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梁昆:《宋詩派別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許總:《唐宋詩體派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程杰:《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傅璇琮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傅璇琮、張劍等編:《宋才子傳箋證.北宋後期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11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管琴:《詞科與南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蔣凡:〈南宋詩文批評〉,收於《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蔡涵墨:《歷史的嚴妝:解讀道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錢鍾書:《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錢鍾書:《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第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二)、單篇論文
戈春源:〈孫覿與南宋初年的蘇州佛教〉,第七屆寒山寺文化論壇——名人名寺.和合緣融,2013年9月。
王基倫〈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9月),頁63-90。
方震華:〈和戰與道德――北宋元祐年間棄地論的分析〉,《漢學研究》第33卷第一期(2015年3月),頁67-91。
成惕軒:〈中國文學裏的用典問題〉,《東方雜誌》復刊一卷十一期(1968年5月),頁92-95。
任群:〈論周紫芝的樂府詩〉,《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26-34。
吳在慶:〈再談《楓橋再泊》的作者為孫覿〉,《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2月),頁82-83。
何寄澎:〈唐文新變論稿(一)――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頁69-92。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2006年9月),頁401-449。
凃宗呈:〈唐代士人的臨終場景初探――以兩京地區的墓誌書寫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13年12月),頁29-52。
張遠林、王兆鵬:〈宋詩分期問題研究述評〉,《陰山學刊》第15卷第4期(2002年8月)頁9-14。
郭慶財:〈論宋高宗朝謫宦的北歸心態――以李綱、孫覿為中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2月),頁105-110。
陳植鍔:〈宋詩的分期及其標準〉,張高評編著,《宋詩綜論叢稿》(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頁149-170。
陳曉蘭:〈孫覿生平及文集詳考〉,收入孫覿紀年館編:《孫覿研究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52-91。
蔣寅:〈清:詩美學的核心範疇――詩美學的一個考察〉,收入氏著:《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頁32-58。
劉麗:〈論歷史與自我書寫中孫覿形象的矛盾性〉,《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第10期(2016年10月),頁34-36。
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頁28-34。
(三)、學位論文
王慧:《南宋初期駢文研究――以汪藻、孫覿、胡寅為中心》(臨汾:山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王曉慶:《孫覿年譜》(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8年)。
王懿:《孫覿表啟文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宋志紅:《南宋名將韓世忠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6年)。
吳迪:《孫覿及其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李海潔:《北宋四六藝術的傳承與創變》,(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周子翼:《論汪藻的駢文創作》(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周玉:《周紫芝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姜曉潔:《李綱詩歌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徐曉慧:《程俱及其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連國義:《王庭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歡:《宋代佛教靈驗類故事及其世俗化》(成都:西南交通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義:《李綱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敏:《綦崇禮駢文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四)、網路資源
桑麗影:〈宋代墓誌文獻的撰者與文體研究〉,2014年,收於中華石刻數據庫宋代墓誌銘數據庫,瀏覽日期2020年6月29日。http://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docShike/shikeRead.jspx?id=1441236&searchValue=%E6%A1%91%E9%BA%97%E5%BD%B1&libId=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