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典籍
【先秦】《晏子春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先秦】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漢】劉安編,何寧整理《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漢】揚雄著,汪榮寶注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劉向著,【清】王照圓補注:《列女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宣化上人講述,佛經翻譯委員會英譯:《四十二章經》(Burlingame, CA:法界佛敎總會、佛經翻譯委員會、法界佛敎大學,1995年)。
【漢】荀悅:《漢紀.孝武皇帝紀五卷第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年)。
【晉】干寶:《(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校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南朝梁】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北魏】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慧能撰,丁福保箋注:《六祖壇經箋注》(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
【唐】般剌密諦譯,【明】真鑑:《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韓愈撰,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韓愈著,【清】方世舉箋注:《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整理:《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韓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箋注:《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呂本中:《童蒙詩訓》,《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陳與義:《陳與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吳炯:《五總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謝伋:《四六談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銍:《四六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蒲大受:《漫齋語錄》,收入【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大化書局,1979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馬亞中主編:《陸游全集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宋】范成大:《吳郡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60年)。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楊囦道:《雲莊四六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岳珂著,王曾瑜校注:《鄂國金佗稡編續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1984年)。
【宋】祝穆著,【元】富大用、祝淵:《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宋】祝穆:《新編四六寶苑群公妙語》,收入蔡鎮楚:《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宋】王應麟:《詞學指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佚名:《翰苑新書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金】王若虛著,胡傳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遺老集校注》(瀋陽:遼海出版社,2006年)。
【金】劉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元】陳繹曾:《文筌》,收入《陳繹曾集輯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蔣一癸:《八朝偶雋》,卷6,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7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吳訥等:《文體序說三種》(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明】柯維騏:《宋史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明】茅坤著,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明】王志堅編:《四六法海》(瀋陽:遼海出版社,2010年)。
【清】范大士:《歷代詩發》,收入故宮博物館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4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收入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吳之振、呂留良、吳自牧選,【清】管庭芬、蔣光煦補:《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11,收入郭紹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騫:《桃溪客語》,收入《吳騫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董誥:《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劉開:《劉孟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5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梅輯:《四六叢話》(上海:藜青閣,1922年)。
【清】孫梅輯:《四六叢話》,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5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卷17,頁1456。
【清】陳用光:《太乙舟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文.文譜》(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陳田輯:《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吳曾祺:《涵芬樓文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易順鼎:《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孫德謙:《六朝麗指》,收入《歷代文話》第9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章太炎:《國學概論.國學略說》(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清】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吳闓生:《漢碑文範》(北京:中國書店,1993年)。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書目提要》(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北京大學古籍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何建章注釋:《戰國策》(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李修生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
祝尚書編:《宋集序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黃懷信:《老子彙校新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
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二、今人論著
(一)、專書
【日】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于景祥、李貴銀:《中國歷代碑誌文話》(瀋陽:遼海出版社,2009年)。
方孝岳、瞿兌之:《中國散駢文概論》(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白政民:《黃庭堅詩歌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朱承平:《對偶辭格》(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朱迎平:《宋文論稿》(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伍曉蔓:《江西宗派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杜若鴻:《北宋詩歌與政治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吳淑鈿:《陳與義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吳禮權:《修辭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
洪本健編:《歐陽修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張仁青:《中國駢文發展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健:《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孫覿紀年館編:《孫覿研究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莫山洪:《駢散的對立與互融》(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莫道才:《駢文通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莫礪鋒:《江西詩派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莫礪鋒《唐宋詩論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梁昆:《宋詩派別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許總:《唐宋詩體派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程杰:《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傅璇琮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傅璇琮、張劍等編:《宋才子傳箋證.北宋後期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11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管琴:《詞科與南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蔣凡:〈南宋詩文批評〉,收於《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蔡涵墨:《歷史的嚴妝:解讀道學陰影下的南宋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錢鍾書:《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錢鍾書:《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第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二)、單篇論文
戈春源:〈孫覿與南宋初年的蘇州佛教〉,第七屆寒山寺文化論壇——名人名寺.和合緣融,2013年9月。
王基倫〈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9月),頁63-90。
方震華:〈和戰與道德――北宋元祐年間棄地論的分析〉,《漢學研究》第33卷第一期(2015年3月),頁67-91。
成惕軒:〈中國文學裏的用典問題〉,《東方雜誌》復刊一卷十一期(1968年5月),頁92-95。
任群:〈論周紫芝的樂府詩〉,《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26-34。
吳在慶:〈再談《楓橋再泊》的作者為孫覿〉,《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2月),頁82-83。
何寄澎:〈唐文新變論稿(一)――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頁69-92。
祝平一:〈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2006年9月),頁401-449。
凃宗呈:〈唐代士人的臨終場景初探――以兩京地區的墓誌書寫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13年12月),頁29-52。
張遠林、王兆鵬:〈宋詩分期問題研究述評〉,《陰山學刊》第15卷第4期(2002年8月)頁9-14。
郭慶財:〈論宋高宗朝謫宦的北歸心態――以李綱、孫覿為中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2月),頁105-110。
陳植鍔:〈宋詩的分期及其標準〉,張高評編著,《宋詩綜論叢稿》(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頁149-170。
陳曉蘭:〈孫覿生平及文集詳考〉,收入孫覿紀年館編:《孫覿研究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52-91。
蔣寅:〈清:詩美學的核心範疇――詩美學的一個考察〉,收入氏著:《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頁32-58。
劉麗:〈論歷史與自我書寫中孫覿形象的矛盾性〉,《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第10期(2016年10月),頁34-36。
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頁28-34。
(三)、學位論文
王慧:《南宋初期駢文研究――以汪藻、孫覿、胡寅為中心》(臨汾:山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王曉慶:《孫覿年譜》(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8年)。
王懿:《孫覿表啟文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宋志紅:《南宋名將韓世忠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6年)。
吳迪:《孫覿及其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李海潔:《北宋四六藝術的傳承與創變》,(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周子翼:《論汪藻的駢文創作》(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周玉:《周紫芝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姜曉潔:《李綱詩歌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徐曉慧:《程俱及其詩歌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連國義:《王庭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歡:《宋代佛教靈驗類故事及其世俗化》(成都:西南交通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義:《李綱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劉敏:《綦崇禮駢文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6年)。
(四)、網路資源
桑麗影:〈宋代墓誌文獻的撰者與文體研究〉,2014年,收於中華石刻數據庫宋代墓誌銘數據庫,瀏覽日期2020年6月29日。http://inscription.ancientbooks.cn/docShike/shikeRead.jspx?id=1441236&searchValue=%E6%A1%91%E9%BA%97%E5%BD%B1&lib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