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4.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8: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俊翔
研究生(外文):Jun-Xiang Wang
論文名稱:司法型勞動紛爭解決機制之新變革-以勞動調解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New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Typ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Labor Cases
指導教授:沈冠伶沈冠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an-Ling Shen
口試委員:許士宦沈方維
口試委員(外文):Shu-Huan ShyuuFong-Wei S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8
中文關鍵詞:勞動事件法勞動調解委員會專業委員強制調解程序選擇權
外文關鍵詞:Labor Incident ActLabor Mediation CommitteeTechnical AdvisersCompulsory MediationProcedural Choice
DOI:10.6342/NTU202000283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勞動事件具有經濟弱勢保護、迅速解決、合意解決、勞動實務專業之需求,基此,勞動事件應與一般民事財產事件做區別理解,而在勞動紛爭解決機制中格外注意如何促成當事人自主合意解決紛爭及法律外專家之參與。對此,我國於2020年1月1日施行之勞動事件法,強調當事人自主合意解決紛爭、勞資雙方代表參與,並降低程序之利用門檻及促進程序之效率進行,而設置勞動調解程序。該程序雖帶有德國勞動法院法中專家參與司法判斷之色彩,以及日本勞動審判法中專家參與促成調解與作成適當方案(非訟裁定)之性質,但在與勞動訴訟銜接及紛爭解決方式多元化有更進一步之特色性規定。
  再者,雖然勞動事件法針對勞動調解委員會中法律外專家,僅要求其具備「勞動關係或勞資事務相關專門學識、經驗」,並未要求應具備醫療等專業,而未必能妥適處理職業災害補償或賠償等事件,但若將勞動事件法搭配司法院2018年民事訴訟法修法草案關於專業委員之設計,則得於勞動調解程序中引入醫療專家,適切弭補勞動事件中諸如職業災害事件之「業務起因性」、勞動基準法第13條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不能工作之醫療期間」等專業性認定困難。但在專家引入之層面上,應注意如何維護其中立性及專業性。此種設計,不僅可免去非職業法官之專家參審制的違憲疑慮,若妥適運用,亦應可適足彌補鑑定制度之缺陷,並可同時解決我國司法型調解所欠缺之專家參與。
  最後,本文認為勞動事件法上勞動調解程序與與勞動訴訟程序具有高度連動關係。在勞資爭議法律及生活費用扶助辦法第3條規範下,進入司法之案件相當程度經篩選,且司法型與行政型勞動調解程序之性質與機能不同,為適切維護當事人之程序選擇權,未來勞動事件法允宜擴大採取調解前置之適用。
  Labor cases have the needs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rotection, rapid resolution, consensus resolution, and labor practice specialty. Based on this, labor cases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ordinary civil cases. In the labor dispute resolution,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ow to promote parties to resolve disputes independently and participation of non-legal experts. In response, Labor Incident Act, which came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 2020, emphasizes the parties ’willingness to resolve disputes, the participation of representatives of both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and lowers the threshold for the use of procedures and promotes the efficiency of procedures, and sets up labor mediation procedures. Although this procedure has the color of expert participation in judicial judgment in German Labor Court Act and the nature of expert participation in Japanese Labor Trial Act in facilitating mediation and presenting appropriate proposal (non-litigation rulings), it has multiple rules or ways to connect with labor litigations and resolve labor disputes.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Labor Incident Act only requires extra-legal professionals in the Labor Mediation Committee, “with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labor relations or labor affairs”. It does not require medical profession or other professions, and may not be able to properly handle cases related to occupational accidents. But if the Labor Incident Act is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of Technical Advisers of the 2018 Civil Procedure Law of Judicial Yuan, medical experts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labor mediation procedures to appropriately handle such labor mediation cases. However, when introducing experts into the judicial procedure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how to maintain the neutrality and professionality of the experts. Such a design can not only prevent the unconstitutional doubts of the expert trial system, but if properly applied, it may also adequately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address the lack of expert participation in judicial mediation in Taiwan.
  Finally,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labor mediation procedure in the Labor Incident Act is highly interlinked with the litigation procedure.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3 of Regulations on Aids for Legal Service and Living Expenses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the number of cases entering the judiciary will been screene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and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judicial labor mediation procedures and administrative labor mediation procedures are different, moreover, in order to properly maintain the parties'' right to choose procedures, the Labor Incident Act should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medi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一項 勞動紛爭解決機制之多階段理解 4
第二項 司法型勞動紛爭解決機制之專家參與 6
第四節 研究取徑 7
第一項 研究方法 7
壹、文獻與實務見解分析法 7
貳、比較法研究 7
第二項 研究範圍 8
第三項 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勞動事件之特性與紛爭實況 11
第一節 勞動事件之特性 11
第二節 我國勞動爭議實態 15
第一項 勞動爭議之類型與處理 15
第二項 專家參與及統一法律見解之需求 21
壹、勞工法庭制度之檢討 21
貳、法院間之法律見解不一致 22
參、職業法官之侷限 25
第三項 當事人合意解決紛爭機制 26
第三章 司法型勞動紛爭處理之立法例 29
第一節 日本勞動審判法 29
第一項 立法背景 29
第二項 制度概要 30
壹、制度概觀 30
貳、勞動審判程序之開始及管轄法院 33
參、勞動審判委員會 33
肆、勞動審判程序之進行 34
伍、勞動審判 36
陸、勞動審判與民事訴訟程序之連結 37
第二節 德國勞動法院法 37
第一項 立法背景 37
第二項 制度概要 39
壹、制度概觀 39
貳、榮譽職法官 39
參、勞動訴訟程序之開始及管轄法院 40
肆、協商程序之進行 41
伍、協商程序之結果與後續程序之銜接 42
第三節 我國勞動事件法 43
第一項 立法背景 43
第二項 制度概要 44
壹、制度概觀 44
貳、勞動調解程序之開始及管轄法院 46
參、勞動調解委員會 49
肆、勞動調解程序之進行 49
伍、多階段紛爭解決模式 51
陸、勞動調解與勞動訴訟程序之連結 52
第四章 勞動事件所需求之專業 55
第一節 以職業災害之相關認定為例 55
第二節 專家參與型態之現在與未來 59
第一項 法律外專家參與民事程序之需求 59
第二項 2018年強化專家參與民事程序之倡議 60
第三項 現行制度下之問題:以醫療鑑定為例 63
第三節 專業委員制度之引入需求 70
第一項 本制度引入勞動事件之需求 70
壹、勞動調解委員之侷限 70
貳、專家諮詢制度之侷限 71
參、勞動調解程序上「具有專門知識經驗者陳述」之侷限 71
肆、引入專業委員之可能性 74
第二項 本制度引入勞動調解與訴訟之需求 74
第三項 日本專門委員制度概要 76
第四節 專業委員之參與方式 78
第一項 專業委員參與訴訟程序之開始與終結 78
壹、我國法 79
貳、日本法與我國法之比較 80
第二項 專業委員之參與程序 81
壹、我國法 81
貳、日本法與我國法之比較 83
第三項 專業委員之說明 86
壹、我國法 87
貳、日本法與我國法之比較 88
參、「說明」得否作為證據方法 89
肆、非職業法官之於專業委員制度之反省 91
第四項 專業委員制度之其他規範 93
壹、專業委員之名冊、權利與義務 93
貳、當事人聲請之程式 94
參、準用規定 94
第五節 專家之公正性與專業性維持 95
第一項 我國法 95
第二項 日本法與我國法之比較 96
第三項 專家參與之其他模式 97
壹、司法院2018年民事訴訟法草案之法律專家制度 97
貳、憲法訴訟法之法庭之友制度 99
參、大法庭制度之專家學者 100
肆、商業事件審理法之專家證人制度 102
第六節 小結 105
第五章 我國司法型勞動調解程序 107
第一節 勞動調解程序之理解 107
第二節 強制調解主義與專家參與 110
第一項 強制調解與程序選擇權 110
壹、調解強制之目標 110
貳、調解強制之架空 110
參、程序選擇權保障之真諦 112
肆、調解強制之違背 115
第二項 司法型與行政型勞動調解之關聯 116
第三項 勞動事件之移付調解 119
第四項 勞動調解之管轄、聲請與合併 121
第五項 勞動事件與勞動法庭法官 123
壹、勞動事件法之相關規範 123
貳、各級法院法官辦理案件年度司法事務分配辦法 124
參、地方法院受理勞動事件事務分配辦法 125
肆、勞動事件審理細則之相關規範 126
第六項 勞動調解委員 133
壹、勞動事件法之相關規範 133
貳、勞動事件審理細則之相關規範 135
參、地方法院設置勞動調解委員辦法 136
第三節 勞動調解程序之進行 141
第一項 聲請勞動調解之合法性審查 141
第二項 勞動調解委員會之組成 142
第三項 勞動調解之指揮與期日 143
第四項 至多三次勞動調解期日 144
第五項 勞動調解程序之促進 146
第六項 證據調查之程序 148
第七項 調解期日之進行 151
壹、勞動事件法及勞動事件審理細則之規定 151
貳、加強辦理勞動調解事件實施要點之相關規範 152
第八項 調解程序之筆錄 153
第四節 勞動調解程序之終結 155
第一項 多階段紛爭解決模式 155
第二項 紛爭解決內容之合意 157
第三項 紛爭解決程序之合意 158
第四項 紛爭解決內容之擬制合意 160
壹、適當方案之作成 160
貳、異議與續行訴訟程序 162
第五項 職權終結 164
第五節 勞動調解與訴訟程序之銜接與轉換 166
第一項 調解與訴訟之關係 166
第二項 當事人所為陳述之援用可能 167
第三項 資料之援用 169
第四項 費用之轉換 169
第六章 結論 171
壹、勞動事件之類型處理必要 171
貳、專家參與審判模式 171
參、司法型勞動紛爭解決機制之強制調解設計 172
肆、司法型勞動紛爭解決機制之運作模式 174
伍、研究限制與待決之問題 176
參考文獻 177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177
(一)專書 177
(二)期刊 178
(三)研討會論文 178
(四)網路文獻 179
二、日文(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180
(一)專書 180
(二)期刊 180
(三)研討會論文 181
(四)網路文獻 181
三、德文(依姓氏字母排序) 181
附錄 183
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節錄) 183
商業事件審理法(節錄) 189
労働審判法 196
労働審判規則 210
労働審判員規則 226
一、中文部分(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一)專書
1.王松柏(2009)。〈勞動契約:勞動契約在法律上的地位〉,收於:臺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49-69。台北:新學林。
2.沈方維等(2013)。〈最高法院民事審判方式的改進—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一百一十七次研討紀錄〉,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九)》。台北:元照。
3.沈方維等(2018)。〈民事第三審言詞辯論進行之探討〉,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二十三)》,頁99-202。台北:元照。
4.沈冠伶(2009)。《民事程序法之新變革》。台北:新學林。
5.沈冠伶(2012)。《程序保障與當事人》。台北:元照。
6.沈冠伶(2012)。《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2版。台北:元照。
7.沈冠伶(2017)。《民事醫療訴訟與紛爭處理》。台北:元照。
8.邱聯恭(2001)。《爭點整理方法論》。台北:自刊。
9.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2017)。《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2017年筆記版。台北:自刊。
10.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2017)。《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17年筆記版。台北:自刊。
11.姜世明(2017)。〈當事人程序或法官的程序?—對於修正辯論主義、協同主義論爭之若干提示〉,收於:姜世明(編),《修正辯論主義與協同主義之時代論爭》,頁1-58。台北:新學林。
12.許士宦(2012)。《爭點整理與舉證責任》。台北:新學林。
13.許士宦(2019)。《民事訴訟法(下)》,增訂版。台北:新學林。
14.黃國昌(2012)。《程序法學的實證研究》。台北:元照。
15.黃程貫(2011)。〈我國勞動訴訟之現狀與困境〉,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編),《勞動、社會與法》,頁31-51。台北:元照。
16.黃越欽著、黃鼎佑增修(2015)。《勞動法新論》。台北:翰蘆。
17.劉明生(2019)。〈民事訴訟法總則與第一審程序修法之評析〉,姜世明(編),《2018年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評析: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第五卷》,頁297-353。台北:新學林。
18.鄭傑夫(2009)。〈勞動訴訟〉,收於:臺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575-630。台北:新學林。
(二)期刊
1.白友桂、陳誌泓(2018)。〈簡介日本民事訴訟中的專門委員制度(上)〉,《萬國法律》,219期,頁40-47。
2.沈冠伶等(2019)。〈勞動調解程序之重構-紛爭處理制度多元化與程序之轉換-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一百三十九次研討紀錄〉,《法學叢刊》,64卷1期,頁147-204。
3.林佳和(2000)。〈勞工案件專家參審之問題初探〉,《律師雜誌》,253期,頁57-78。
4.林佳和(2009)。〈勞動專業法庭-德國制度之簡析〉,《月旦法學雜誌》,166期,頁42-58。
5.林展甲(2018)。〈醫療鑑定之芻議〉,《全國律師》,22卷10期,頁70-84。
6.林鈺雄等(2018)。〈終審法院統一見解機制之改革—大法庭草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77期,頁219-254。
7.邱琦(2010)。〈醫療專庭與專家參審-以德國、法國商事法庭為借鏡〉,《月旦法學雜誌》,185期,頁80-102。
8.蔡烱燉(1999)。〈制定勞工訴訟程序法之必要性〉,《勞資關係月刊》,18卷6期,頁20,轉引自:黃程貫(2011),〈我國勞動訴訟之現狀與困境〉,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編),《勞動、社會與法》,頁50-51,台北:元照。
(三)研討會論文
1.黃程貫(2008)。〈我國勞動訴訟之現狀與困境〉,收於:《2008年勞動訴訟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5,轉引自:張鑫隆(2009),〈勞工專門訴訟程序之改革─以日本「勞動審判制度」為考察對象〉,《月旦法學雜誌》,166期,頁23-41。
(四)網路文獻
1.司法院(2018)。〈2018年1月17日「大法庭新制介紹」發布記者會新聞稿及法院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載於: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309917&flag=1®i=1&key=&MuchInfo=&courtid=。
2.司法院(2018)。〈司法院院會通過金字塔訴訟制度及組織、法官評鑑、職務法庭等司法改革草案記者會新聞稿〉。載於: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339503。
3.司法院(2018)。〈司法院就金字塔型訴訟、大法庭及「三專生」問題之說明新聞稿〉。載於: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347696&flag=1®i=1&key=&MuchInfo=&courtid=。
4.司法院(2018)。〈立法院三讀通過大法庭新制(法院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行政法院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新聞稿〉。載於: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392683。
5.司法院(2019)。〈「勞動事件法定自109年1月1日施行」新聞稿〉,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502805。
6.司法院(2019)。〈完成司改國是會議專業法院(庭)最後一塊拼圖—立法院三讀通過「商業事件審理法」及「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組織法」新聞稿〉,載於: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887-131619-9fe4c-1.html。
7.司法院。〈「金字塔型訴訟制度改革建構完成」新聞稿〉。載於:http://jirs.judicial.gov.tw/GNNWS/NNWSS002.asp?id=345749&flag=1®i=1&key=%AA%F7%A6r%B6%F0%AB%AC%B6D%B3%5E%A8%EE%AB%D7&MuchInfo=&courtid=。
8.司法院。〈105年司法統計年報:9.地方法院民事第一審事件終結情形及訴訟標的金額-按訴訟種類分〉,頁9-32。載於:https://www.judicial.gov.tw/juds/year105/09/009.pdf。
9.司法院。〈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結論具體措施時間表〉。載於:http://www.judicial.gov.tw/aboutus/aboutus05/aboutus05-05.asp。
10.司法院。司法院網站關於勞動事件法之介紹網頁,載於: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222-1797-6ca3d-1.html。
1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2008)。《考察日本勞動審判制度報告書》,頁16。載於: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PageSystem/reportFileDownload/C09702337/001。
12.孫友聯(1999)。〈從勞資爭議看台灣勞工法院設置之必要性〉。載於:https://www.jrf.org.tw/newjrf/index_new2014.asp?id=1871。
13.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勞工訴訟扶助專案之介紹網頁。載於: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service_product_detail&Sn=132&sid=5。
14.勞動部。〈106年勞動統計通報:105年勞資爭議終結案件,以「調解方式」處理為主〉。載於:https://www.mol.gov.tw/media/3810876/105%E5%B9%B4%E5%8B%9E%E8%B3%87%E7%88%AD%E8%AD%B0%E7%B5%82%E7%B5%90%E6%A1%88%E4%BB%B6-%E4%BB%A5-%E8%AA%BF%E8%A7%A3%E6%96%B9%E5%BC%8F-%E8%99%95%E7%90%86%E7%82%BA%E4%B8%BB.pdf
15.勞動部。〈107年勞動統計年報:司法途徑受理勞資爭議案件〉。載於:http://statdb.mol.gov.tw/html/year/year07/33150.htm
16.勞動部。〈107年勞動統計年報:勞資爭議人數─按性別、身分及主要爭議類別分〉。載於:http://statdb.mol.gov.tw/html/year/year07/33140.htm
17.勞動部。〈107年勞動統計年報:勞資爭議協商調處績效概況〉。載於:http://statdb.mol.gov.tw/html/year/year07/33090.htm
18.勞動部。勞動統計通報。載於:https://www.mol.gov.tw/statistics/2456/。
19.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法官事務分配表〉。載於:http://tps.judicial.gov.tw/about/index.php?parent_id=826。
20.總統府(2017)。〈「總統府發布『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成果報告書』」新聞稿〉。載於: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1581。
21.總統府(2017)。《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成果報告書》。載於:https://www.president.gov.tw/File/Doc/8ca89cf6-00e2-4c35-9fe3-d6e54bb90e89。
二、日文(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一)專書
1.小山昇(2004)。《民事調停法[新版]》,日本:有斐閣。轉引自:白友桂、陳誌泓(2019),〈簡介日本法院調解制度-兼論我國制度之修改(一)〉,《萬國法律》,223期,頁33。
2.近藤昌昭、齊藤友嘉(2004)。《知的財產関係二法労働審判法》。日本:商事法務。
3.菅野和夫(2008)。《労働審判事例と運用実務》。日本:有斐閣。
4.菅野和夫、山川隆一、齋藤友嘉、定塚誠、男澤聡子(2007)。《労働審判制度—基本趣旨と法令解説》,2版。日本:弘文堂。
(二)期刊
1.石川明(2013)。〈訴訟上の和解-横槍的視点から〉,《判例タイムズ》,1393号,頁39-45。
2.杉山悦子(2015)。〈「民事訴訟手続における専門家の関与」〉,《法律時報》,87巻8号,頁22-27。
3.村中孝史(2004)。〈個別労働紛争処理をめぐる議論と政策—80年代以降の議論動向〉,《日本労働法学会誌》,104号,頁84以下,轉引自:鄭傑夫(2009),〈勞動訴訟〉,臺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576,台北:新學林。
4.定塚誠、男澤聰子(2004)。〈新しく誕生した労働審判制度について〉,《NBL》,789期,頁32,轉引自:鄭傑夫(2009),〈勞動訴訟〉,臺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576,台北:新學林。
(三)研討會論文
1.三木浩一(2018年11月)。〈「日本民事訴訟における専門委員制度」演講稿〉,發表於:《台大90國際學者講座系列20:日本專門委員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主辦),台北。
(四)網路文獻
1.日本裁判所。〈労働審判手続の流れ〉。載於:http://www.courts.go.jp/saiban/syurui_minzi/minzi_02_03_02/index.html。
2.日本裁判所。〈労働審判法の概要〉。載於:http://www.kantei.go.jp/jp/singi/sihou/hourei/roudousinpan_s.html。
3.日本裁判所。〈建築関係訴訟「訴訟型」(専門委員制度の活用)について〉。載於:http://www.courts.go.jp/osaka/saiban/kentiku/02_02_sosyougata/index.html。
4.日本裁判所。〈裁判の迅速化に係る検証に関する報告書(第8回)の概要〉。載於: http://www.courts.go.jp/vcms_lf/hokoku_08_02minji.pdf。
5.日本裁判所。〈訴訟の流れ〉。載於:http://www.courts.go.jp/osaka/vcms_lf/30809001.pdf。
6.司法制度改革推進本部。〈司法制度改革審議会意見書(抜粋)〉。載於:http://www.kantei.go.jp/jp/sihouseido/report/ikensyo/bassui.html。
7.司法制度改革推進本部。〈労働審判法概要図〉。載於:https://www.kantei.go.jp/jp/singi/sihou/hourei/roudousinpan_s-1.pdf。
三、英文
1.Peter Axel Windel & Tong-Shuan Yang, Is There a Need for Independent Labour Cou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12, 7(2), 319-342.
四、德文(依姓氏字母排序)
1.Berscheid, in: Schwab/Weth, Kommentar zum ArbGG, 2008, § 54, Rdnr. 2. 轉引自:沈冠伶(2009),《民事程序法之新變革》,頁362,台北:新學林。
2.Germelmann/Mattes/Prütting/Müller-Glöge, Arbeitsgerichtsgesetz, 6. Aufl., 2008, § 54, Rdnr. 1. 轉引自:沈冠伶(2009),《民事程序法之新變革》,頁362,台北:新學林。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