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6: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方綺
研究生(外文):Fang-Chi Chang
論文名稱:逐出少數股東法制之比較與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n Freeze-out Regulation
指導教授:王文宇王文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Yeu Wang
口試委員:黃銘傑蔡昌憲
口試委員(外文):Ming-Jye HuangChang-hsien Tsai
口試日期:2020-01-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3
中文關鍵詞:逐出少數股東控制股東現金逐出合併釋字770號解釋私有化交易受託義務公平價格
外文關鍵詞:Freeze-OutControlling ShareholderCash-Out MergerJ.Y. Interpretation No. 770Going Private TransactionFiduciary DutyFair Price
DOI:10.6342/NTU202000858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0號解釋罕見地以企業併購法作為審查客體,透過現金逐出合併指出我國逐出少數股東法制的缺陷與隱憂。所謂「逐出少數股東」係指控制股東利用控制權強迫非控制股東出售股份,少數股東礙於股份劣勢而無從選擇。此類交易涉及利益衝突與自我交易,同時也攸關人民財產權保護。毋寧應當思考的是,當法律面對公平正義與經濟發展,該如何作出平衡與妥協?
本文透過比較法的探尋,試圖從中取得法律移植的契機。文中觀察到美國法以受託義務為核心,透過特別委員會的核准與少數股東多數同意作為雙重程序淨化機制,將利益衝突態樣模擬成常規交易,其中的彈性、靈活及開放值得我們效法;相反的,英國法體系的高門檻及強制性的利益迴避、乃至於賦予少數股東否決權,其中對於財產權的保護及尊重也值得我們學習。
然而,法律的移植必當經過長期的孕育與扎根,尚且需考慮本國的商業環境、股權結構及司法制度等,一昧的禁止或採取保守策略,可能有礙資本市場運作;相反的,未經思考而囫圇吞棗式的廣納也可能讓法體系如脫韁野馬紊亂失控。因此,本文透過評估與比較,釐清管制規則與標準分際,對於應否借鏡及如何吸收外國法制提出分析,並配合我國政策方向及法制條件,嘗試提出配套措施與改革方向。
最後,希冀藉由本文的研究,能為我國逐出少股東法制的管制提供一些新的觀點。
Uncommonly, Judicial Yuan Interpretation No.770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took the Busines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t as the reviewed subject and pointed out the deficiency and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 buyout regime under Taiwan laws. “Minority shareholder buyout”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sing their controlling power to force non-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o sell their shares, and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do not have alternatives due to their inferior power. Such transactions involve a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self-dealing and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Having said so, the critical question here is how the laws balance fair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thesis take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find out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 legal transplant. Under such an approach, this thesis observed that the U.S. law adopts a fiduciary duty based double purifying mechanism, which requires approval from special committees and prevailing agreement from minority shareholders. If the requirements are fulfille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transaction will be deemed as a regular one. The flexibility, mobility, and openness of the U.S. law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Taiwan law. On the contrary, British law requires a strict and mandatory recusal from conflict of interests and even gives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veto right. The spirit of the British law in regards to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property rights is also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Taiwan law.
However, the legal transplant needs to go through long-term nurturing and converging,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local business environment, equity structures, and the judicial system. A universal prohibition or conservative strategy ma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On the other hand, embracing foreign laws without deliberation may also cause chaos to the legal system. In the light of the foregoing, this thesis evaluates and compares the merit of the foreign laws, and clarifies relevant foreign regulation and standards, to provide an analysis on whether to learn or adopt the foreign laws, further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aiwan policy direction and legal system, to try providing a thoughtful solution and reform direction for Taiwan law.
In the end, this thesis hopes to provide som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 buyout regime of Taiwa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3
第二章 控制權與逐出少數股東之概念 5
第一節 控制權之概念 5
第一項 定義 5
第二項 控制權種類 6
第一款 依控制權權力來源區分 6
第一目 董事經營控制權 6
第二目 股東最終控制權 7
第三目 經營控制權與最終控制權的關係 7
第二款 依股權集中密度區分 9
第一目 完全控制(control through almost complete ownership) 9
第二目 多數控制(majority control) 9
第三目 法律機制控制(control through a legal device without majority ownership) 10
第四目 少數控制(minority control) 10
第五目 經營者控制(management control) 11
第三款 小結 11
第三項 控制股東定義 12
第一款 依持股比例計算 12
第二款 從是否具有實質控制力判斷 12
第三款 負面控制理論(negative control) 14
第四項 控制權私利 15
第一款 定義 15
第二款 取得控制權私利方式 16
第一目 從非常規交易及關係人交易中奪取私利 17
第二目 出售公司控制權取得控制權溢價 18
第三目 逐出少數股東以獨佔經營利益 19
第三款 控制權私利的價值 19
第五項 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 20
第一款 公司治理核心初探 20
第二款 組織股權結構分析 20
第一目 股權分散結構 21
第二目 股權集中結構 23
第三目 少數股東控制結構(controlling minority structure) 24
第四目 我國股權結構分析 25
第三款 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 26
第一目 股權分散型之代理成本問題 26
第二目 股權集中型下控制權私利 29
第三目 小結 30
第二節 逐出少數股東之內涵 31
第一項 逐出少數股東相關概念釐清 31
第一款 逐出少數股東(freeze-outs) 31
第二款 權益排擠(squeeze-outs) 31
第三款 私有化交易(going private transactions) 32
第四款 融資收購(leveraged buyouts, LBO) 34
第五款 管理階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 MBO) 35
第六款 小結與本文研究範圍 38
第二項 逐出少數股東的交易模式 38
第一款 現金合併 39
第二款 簡易合併 39
第三款 公開收購 40
第四款 股份轉換 41
第五款 逆向股票分割 41
第六款 資產收購與公司分割 43
第七款 強制逐出 44
第八款 小結與本文研究範圍 44
第三節 逐出少數股東之容許性 45
第一項 從股東權觀點探討 45
第二項 從效益與成本分析 47
第一款 效益部分 47
第一目 企業綜效價值最大化 47
第二目 私有化或下市利益 48
第三目 驅逐公開收購中搭便車股東 50
第四目 賦予少數股東退場機制 51
第二款 成本部分 51
第一目 額外稅務負擔 52
第二目 再投資成本 52
第三目 對財產權的期望 53
第四目 資訊不完整之損失 53
第五目 後續救濟帶來的成本 54
第三款 小結 54
第四節 逐出少數股東的經濟分析與管制規範 55
第一項 經濟分析 55
第一款 從效率觀點出發 55
第二款 財產權保護管制手段 56
第一目 財產法則與利益迴避法則 57
第二目 補償法則與公平法則 58
第三目 分析 58
第二項 管制成本 59
第一款 協商成本 59
第二款 訴訟成本 60
第三項 影響管制選定的因素 61
第一款 司法制度 61
第二款 股權結構 62
第三款 投資人結構 63
第三章 事後司法審查的逐出規範-以美國法為中心 64
第一節 現金逐出合併介紹 64
第一項 定義 64
第二項 歷史發展 65
第一款 逐出合併的萌芽階段 65
第二款 逐出合併的開花結果 68
第三項 交易類型 70
第一款 一階段逐出 70
第二款 二階段逐出 71
第二節 逐出合併的規範與司法審查 72
第一項 資訊揭露義務 73
第一款 概述 73
第二款 Rule 13e-3 73
第一目 概述 73
第二目 立法目的 74
第三目 適用範圍 75
第三款 Schedule 13e-3 76
第一目 交易主體基本資訊及申報人資料 76
第二目 交易條款及內容 77
第三目 公司未來可能的計畫、方案或協商 78
第四目 交易之公平性 79
第五目 外部評報告、意見、評估與協商 80
第六目 資金來源與數額 81
第四款 小結 82
第二項 司法管制規範—以受託義務為核心 82
第一款 行為規則—受託義務之內涵 85
第一目 注意義務(duty of care) 85
第二目 忠實義務(duty of loyalty) 87
第二款 審查規則—受託義務之審查 92
第一目 商業判斷法則(business judgement rule, BJR) 92
第二目 完全公平標準(entire fairness standard) 94
第三目 強化司法審查(enhanced judicial scrutiny) 95
第三款 受託義務規範對象—從董事到控制股東 96
第三項 逐出合併之審查案例發展 98
第一款 早期見解—商業目的測試原則 98
第一目 Singer v. Magnavox Co. 案 99
第二目 Tanzer v. International General Industries, Inc.案 100
第三目 Roland International Corp. v. Najjar 案 100
第四目 小結 101
第二款 一階段合併案例 102
第一目 Weinberger v. UOP, Inc案 102
第二目 Kahn v. Lynch 案 103
第三目 Glassman v. Unocal Exploration Corp. 案 105
第四目 Kahn v. M&F Worldwide Corp案 105
第五目 In re Books-a-Million, Inc. Stockholders Litigation案 107
第六目 Flood v. Synutra Int'l, Inc.,案 109
第三款 二階段合併案例 109
第一目 In re Siliconix案 109
第二目 In re Pure Resource Shareholder Litigation 案 111
第三目 In re CNX Gas Corp. 案 112
第四款 小結 113
第三節 逐出合併的程序機制—特別委員會 115
第一項 概述 115
第二項 特委會組成與運作 116
第一款 設置時機 116
第二款 組成人員與獨立性要求 117
第三項 特委會的權利與義務 118
第一款 特委會權利 118
第二款 特委會義務 119
第四項 小結 120
第四節 少數股東的救濟 121
第一項 力挽狂瀾— 禁制令 121
第一款 禁制令制度 122
第一目 衡平法下禁制令 122
第二目 禁制令之種類與核發要件 123
第二款 違反受託人義務時的主張 126
第一目 阻斷交易續行 126
第二目 補行揭露 129
第二項 木以成舟— 異議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 129
第一款 股份收買請求權概說 129
第一目 股份收買請求權意義與發展 129
第二目 股份收買請求權功能 131
第三目 股份收買請求權規範設計 133
第二款 公平價格計算方式與評價因素 136
第一目 公平價格的意義 136
第二目 公平價格計算方式 137
第三目 公平價格評價因素 140
第五節 本章結論 142
第四章 事前立法規制的逐出規範-以英國法系統為中心 144
第一節 歐盟 144
第一項 禁止現金合併 144
第二項 逐出少數股東的法律依據 145
第一款 發展背景 145
第二款 強制逐出制度 146
第一目 強制逐出制度規定 146
第二目 持股計算標準 147
第三款 強制買回制度 148
第二節 英國 148
第一項 公開收購與強制逐出規範(tender offer) 149
第一款 公開收購規範 149
第一目 概說 149
第二目 被收購公司義務 150
第三目 資訊揭露規範 151
第二款 強制逐出制度 151
第一目 逐出權門檻 151
第二目 持股計算方式 152
第三款 少數股東救濟機制 153
第二項 協議安排(schemes of arrangement) 154
第一款 概說 154
第二款 法規依據 155
第三款 程序要求 155
第三節 香港 156
第一項 概說 156
第二項 要約規範 157
第三項 強制逐出權 158
第四項 協議安排 158
第五項 獨立委員會 159
第一款 強制設置 159
第二款 組成與運作 159
第三款 獨立性要件 160
第四節 本章結論 161
第五章 我國現行法制之檢討與建議 163
第一節 釋字第770號解釋鳥瞰與爭議 163
第一項 本案事實概要 163
第二項 解釋文 164
第三項 評析 165
第二節 逐出少數股東於我國法上的運用 166
第一項 現金逐出少數股東 166
第一款 現金合併 166
第一目 一般合併 167
第二目 簡易合併 168
第三目 三角合併 169
第二款 股份轉換 172
第三款 案例介紹 172
第一目 榮化案(2018) 172
第二目 百略醫學案(2018) 174
第三目 綠悅-KY案(2019) 175
第二項 公開收購逐出少數股東 175
第一款 法制介紹 176
第一目 公開收購概述 176
第二目 強制公開收購 176
第三目 公開收購規範 177
第四目 收購完成後逐出少數股東 178
第二款 案例介紹 179
第一目 台灣慧智與致達科技案(2003) 179
第二目 凱雷集團與東森媒體案(2006) 180
第三目 橡樹資本與復盛案 (2007) 180
第四目 遨睿與國巨案(2011) 181
第五目 加成藥與安成藥案(2019) 182
第三項 分析 183
第三節 議題探討與管制模式選擇 185
第一項 概說 185
第二項 充分資訊揭露與對價公平機制建立 186
第三項 管制手段的選擇與優化 186
第四節 資訊揭露義務 190
第一項 概說 190
第二項 我國法規範 190
第一款 公開收購 190
第一目 公開收購人資訊揭露規範 190
第二目 被收購公司資訊揭露規範 191
第二款 現金合併及現金股份轉換 192
第三項 改革建議 193
第五節 公平法則下的逐出交易管制 195
第一項 前端機制的建立 196
第一款 控制股東受託義務 196
第一目 公司法第8條第3項的定位 196
第二目 控制股東責任應獨立規定 197
第二款 股東直接訴訟的確立 198
第一目 代位訴訟的困境 199
第二目 直接訴訟的確立 200
第三款 商業判斷法則的適用 203
第一目 廣泛接納商業判斷法則 203
第二目 商業判斷法則於我國實務上之意涵 204
第三目 商業判斷法則內容確立及明文化 205
第二項 利益衝突淨化機制引進 206
第一款 我國法上的利益迴避機制 206
第一目 利益迴避作為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則 206
第二目 利益迴避豁免規定 207
第二款 半套移植的特別委員會 209
第一目 概說 209
第二目 組織運作 210
第三目 改革建議 212
第三款 逐出交易的管制 214
第一目 特別委員會作為淨化機制的意義 215
第二目 少數股東多數決作為淨化機制的意義 215
第三目 改革建議 216
第六節 股份收買請求權 219
第一項 法規範介紹 219
第二項 公平價格決定 221
第一款 公平價格基準日 221
第一目 實務見解 221
第二目 學說見解 222
第二款 公平價格評價方法 222
第一目 實務見解 222
第二目 學說見解 224
第三項 立法改革建議 224
第一款 行使主體 225
第二款 基準日設定 226
第三款 公平價格計算方法 227
第七節 股份收買請求權與逐出交易管制的交錯 229
第六章 結語 233
參考文獻 237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文宇(2005)。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台北:元照。
王文宇(2018)。公司法論。台北:元照,六版。
王志誠、蔡朝安(主編)(2018)。各國公開收購法制及實務〉。台北:新學林,初版。
伍志豪、龍卓華(2016)。香港企業管制。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李禮仲(2006)。美國聯邦民事訴訟制度之探討,李禮仲等著,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民事法學研究—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
柯芳枝(2013)。公司法論(下)。台北:三民書局,增訂九版。
柯菊(1996)。公司法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
陳自強(2005)。代理權與經理權之間—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台北:元照。
陳春山(2009)。證券交易法論。台北:五南書局,十版。
陳麗娟(2005)。歐洲共同體法導論。台北:五南書局,增訂二版。
黃朝琮(2019)。公司出售時之受託義務與程序機制,公司法論文集I:受託義務之理論與應用。台北:新學林,二版
黃銘傑(2011)。《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法制之落實與革新──邁向理論與實務融合之法制發展》。元照,初版。
楊岳平(2011)。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企業併購下股東、債權人、員工、投資人之保護。台北:元照,初版。
劉連煜(2006)。關係人交易與控制股東之義務,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四)。台北:元照。
劉連煜(2019)。現代公司法。台北:新學林,14版。
賴源河、郭土木(2019)。實用企業併購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二版。
謝易宏(2008)。企業與金融法治的昨事今非。台北:五南書局,二版。
二、期刊論文
方嘉麟(2007)。論經營判斷法則於我國法下適用之可能—以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一案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128期,頁42-61。
方嘉麟、林郁馨(2016)。複數表決權股之立法政策分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2期,頁42-61。
王文宇(2001)。我國公司法購併法制之檢討與建議,月旦法學雜誌,第6期,頁24-45。
王文宇(2005)。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頁155-175。
王文宇(2005)。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0期,頁5-24。
王文宇(2008)。法律移植的契機與挑戰─以公司法的受託、注意與忠實義務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頁81-91。
王文宇(2011)。從國巨案談管理階層收購的爭議,會計研究月刊,第308期,頁78-86。
王文宇(2019)。評釋字第770號解釋現金逐出合併案,月旦法學雜誌,第289期,頁5-17。
王文杰、方嘉麟、馮震宇(2008)。台灣管理層收購之法律問題-以復盛與日月光案為例,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5期,頁1-23。
王志誠(2002)。股份轉換法制之基礎構造 ─ 兼評「企業併購法」之股份轉換法制,政大法學評論,第71期,頁79-129。
江朝聖(2014)。關於簡易合併的幾個問題-由美國法檢視企業併購法及其修正草案,全國律師,第18卷2期,頁18-35。
余文彬(2017)。無面額股票及股票分割,會計師季刊,第270期,頁20-24。
沈朝暉(2018)。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安全港」制度研究,法學家,第169期,頁66-79。
周振鋒(2017)。論商業判斷法則於我國法制之適用-以企業併購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52期,頁145-193。
周振鋒(2017)。論我國企業併購法中規範之特別委員會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學期刊,第54期,頁115-157。
林仁光(1999)。公司合併與收購之法律規範,萬國法律,第105期,頁23-40。
林建中(2014)。美國德拉瓦法上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計算方式與衍生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37期,頁99-150。
林國全(1999)。反對合併股東之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頁12-13。
林國彬(2013)。公司出售或控制權出售時之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論德拉瓦周法院Revlon/QVC Doctrine之適用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7期,頁 119-176。
林國彬(2007)。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頁135-214。
林楚雄、陳賢名、王立勳(2010)。公司治理機制對獨特性風險之影響,管理學報,第27卷5期,頁409-435。
林黎華(2005)。世界各國所有權結構分析之探視,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3卷1期,頁53-61。
林黎華(2006)。從致達資訊公開收購台灣慧智案看修正後證交法公開收購規定之適用(中),集保月刊,第147期,頁19-40頁。
邵慶平(2011)。商業判斷原則的角色與適用──聯電案的延伸思考,科技法學評論,第8卷1期,頁103-139。
張心悌(2007)。從企業併購論我國公開收購法制,月旦法學教室,第60期,頁86-96。
張心悌(2008)。控制股東與關係人交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2期,頁76-99。
張心悌(2010)。逐出少數股東-以資訊揭露義務與受託人義務為中心之美國法比較,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頁253-304。
張哲瑋(2014)。成本分攤協議適用於我國之稅務議題探討,成大法學,第2
期,頁77-153。
章友馨(2012)。美國控制股東「公平對待義務」之法制探源—兼論我國控制股東之濫權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30期,頁51-158。
郭大維(2008)。我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探討─兼論英美相關立法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5期,頁89-132。
郭大維(2015)。我國公司法制對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之規範與省思,臺北大學法學論叢,頁45-83。
陳彥良(2013)。董事迴避表決及說明義務之套討:以企業併購中先購後併為例,月旦法學教室,第131期,頁27-29。
陳彥良(2017)。適用經營判斷原則的疑義──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4年度重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60期,頁57-65。
陳麗娟(2007)。歐洲聯盟企業收購指令關於少數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第18期,頁131-158。
曾更瑩(2016)。修正後企業併購法與三角合併,月旦裁判時報,第52期,頁61-72。
曾宛如(2002)。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法學雜誌,第38期,頁51-66。
曾宛如(2010)。我國代位訴訟之實際功能與未來發展-思考上的盲點,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59期,頁27-33。
曾宛如(2010)。董事忠實義務於台灣實務上之實踐-相關判決之觀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29期,頁145-156。
曾宛如(2012)。新修正公司法評析--董事「認定」之重大變革(事實上董事及影子董事)暨董事忠實義務之具體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04期,頁129-141。
曾宛如(2014)。半套公司治理移植經驗--以審計委員會與特別委員會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3期,頁33-47。
游啟璋(2006)。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股東退場與監控機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頁53-68。
游啟璋(2010)。公司內部人自己交易的控制,政大法學評論,第118期,頁271-330。
游啟璋(2014)。現金逐出合併時少數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136期,頁209-279。
馮震宇(2008),公開收購之法規與自律規範─香港公司收購守則之探討,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5期,頁71-100。
黃朝琮(2016)。企業併購特別委員會新制的若干觀察,全國律師,第20卷12期,頁42-52。
黃朝琮(2017)。美國法上經營階層收購之研究,東吳法律學報,第29卷第1期,頁1-45。
黃朝琮(2018)。由 Fiduciary Duty 之翻譯試詮其理解,中律會訊,第2卷1期,頁41-57。
黃朝琮(2018)。企業併購中之股份收買請求權──功能定位與公平價格之決定,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7期,頁63-164。
黃朝琮(2019)。司法院釋字第770 號解釋之若干公司治理法制議題,國會月刊,第47卷第3期,頁79-98。
楊岳平、李劍非(2019)。財經法與公法的交錯與對話──司法院釋字第770號解釋開啟的契機,月旦裁判時報,第80期,頁73-94。
廖大穎(2010)。公司負責人之注意義務與商業判斷原則的適用-台北地院93年重訴字第144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期,頁111-118。
廖大穎(2011)。限縮股東表決權迴避行使之適用範圍—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字第九二八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1 期,頁35-46。
廖益均(2017)。四種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及投資決策關係,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123期,頁45-55。
劉紹樑(2006)。強化企業併購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頁5-25。
劉連煜(2002)。有價證券之公開收購與申報制,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頁28-29。
劉連煜(2004)。股東代表訴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頁156-161。
劉連煜(2005)。公司合併態樣與不同意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頁26-36。
劉連煜(2006)。股份轉換、股份交換與股份收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頁271-279。
劉連煜(2008)。股東及董事因自身利害關係迴避表決之研究──從台新金控併購彰化銀行談起,台灣法學雜誌,第112期,頁19-35。
劉連煜(2008)。股東得否以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二項作為賠償請求權之基礎?,月旦法學教室,第69期,頁22-23。
劉連煜(2009)。董事忠實義務與獨立性之司法審查,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頁129-144。
劉連煜(2011)。企業併購時董事之受任人(受託)義務農民銀行與合庫合併案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二六一號判決及其歷審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頁225-243。
劉連煜、邱淑卿(2004)。現金合併對股東權益保障之研討(上),集保月刊,第148期,頁3-19。
蔡昌憲(2015)。下市交易中利益衝突之淨化機制:從美國Dell公司收購案談起,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2期,頁533-597。
蔡昌憲(2019),〈自司法院釋字第770號解釋談私有化併購交易之利益衝突迴避爭議:兼論與國巨案、美國戴爾電腦案的比較〉,《萬國法律》,第224期,頁12-35。
蔡英欣(2014)。股份收買請求權制度之檢討,全國律師,第18卷2期,頁49-61。
蔡鴻青(2018)。2017年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家族治理評論,第11期。
鄭婷嫻(2018)。企業併購法下之少數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制度—以我國法與美 國法為研究中心,財經法學研究,第1卷2期,頁257-287。
三、學位論文
文施云(2013)。論私有化交易之少數股東保障-以少數股東同意機制為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育瑋(2014)。逐出少數股東於我國法上之空間與發展—以英美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陳佑碁(2014),企業併購與政府管制—從企業及經營者之法律風險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健豪(2018)。論現金逐出合併下少數股東之保護—以日本法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陳薇(2016)。控制股權移轉交易與少數股東權利保障。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盧曉彥(2004)。美國母子公司合併子公司少數股東保護之研究-兼評台灣實務案例與相關規範設計之缺憾〉。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四、判決函示
金管會107年12月19日第1070345233號函。
經濟部104年11月18日經商字第10402432830號函。
經濟部91年3月20日經商字第09102040740號函。
經濟部91年11月28日商字第09102272360號函。
經濟部92年7月29日經商字第09202148190號函。
財政部93年9月21日台財稅字第09304538300號函釋
財政部93年9月21日台財稅字第9304538300號函
經濟部97年5月9日經商字第0970241041函。
經濟部99年1月12日經商字第09902400420號函。
台中地方法院105年度司字第4號判決。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2年訴字第4844號民事判決。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3年重訴字第144號民事判決。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8年訴字第1385號民事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金上重字第973號民事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105年度金上重訴字第2號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94年重上字第363號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重訴字第31號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104年度重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6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號判決。
最高法院91年度抗字第2560號裁定。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08 年司字第 30 號民事裁定。
臺灣高等法院 91 年抗字第 5137 號民事裁定。
臺灣高等法院 92 年抗字第 1129 號民事裁定。
臺灣高等法院 92 年抗字第 1980 號民事裁定。
臺灣高等法院 94 年抗字第 1920 號民事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08 年司字第 6 號民事裁定。
五、網路文獻
經濟日報(2019/10/17),〈企併法「國巨條款」這麼來的 卻扼殺了併購誘因〉,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4109325
經濟日報(2019/10/17),〈企併法大體驗 資訊揭露 紅線不易界定〉,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4108791?exlink
中央通訊社(2019/8/29),〈綠悅股東會通過私有化 擬10月14日下市〉,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1908290044.aspx
鉅亨網(2019/8/27),〈綠悅-KY將下市 兩個因素影響 決定私有化下市〉,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356312
經濟日報(2019/8/20),〈併購下市櫃案 愈來愈多〉,
https://udn.com/news/story/7251/4000698
財訊網站(2019/7/29),〈大股東強行股票換鈔票,小股民只有被坑殺的分〉,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9/07/29/mergers-and-acquisitions-transaction/
財訊(2019/7/24),〈安成藥「快閃下櫃」 3大疑點有夠懸〉,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21550
經濟日報(2019/6/4),〈併購時迴避與資訊揭露問題〉,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851241
中時電子報(2019/5/31),〈大同委託託書大戰白熱化〉,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31000354-260204?chdtv
工商時報(2019/4/20),〈加陳收購安成藥 暫訂8/5股權轉換〉,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420000352-260206?chdtv
自由時報(2019/4/18),〈永大經營權變天!市場派取得五席董事〉,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762988
劉連煜,經濟日報(2019/4/10),〈名家觀點 現金逐出合併與小股東保護〉,https://udn.com/news/story/7238/3746582
工商時報(2019/3/16),〈永大委託書大戰將開打 公司、市場派持續過招〉,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316001094-260206?chdtv
工商時報(2018/12/19),〈榮化私有化 投審會過關〉,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219000282-260202?chdtv
今周刊(2018/8/8),〈478億榮化併購案 驚爆幕後三大疑慮〉,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08080024/478
工商時報(2018/5/1),〈百略併購案 顧立雄:股東同意難置喙〉,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501000220-260202?chdtv
三立新聞網(2018/3/22),〈震撼彈!成立37年從未虧過錢 台灣醫材大廠93億嫁外資〉,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60334
鉅亨網新聞(2017/12/30),〈2017大事回顧 光學產業夯 大立光股價飆上6075元台股新紀錄〉,https://news.cnyes.com/news/id/3999265
金融理財(2007/5/10),〈李後藤家族持股未變 經營團隊留任 橡樹資本十億吞台灣復盛〉,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gtao/000-000-107-103/201/2007-05-10/0804179574.shtml
大紀元(2007/4/3),〈台灣大收購台固達84% 6月29日股東會進行合併〉,http://www.epochtimes.com/b5/7/4/13/n1677716.htm
中央社報導(2003/4/19),〈致達合併慧智案如成真 小股東情何以堪〉,https://www.wearn.com/stock05/topic.asp?cat_id=19&forum_id=110&topic_id=13880
2019台灣併購白皮書(2019),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頁10。
https://www.pwc.tw/zh/publications/topic-invest/2019-taiwan-mna.html
The News Leans關鍵評論(2018/8/6),《大股東寫給經營者的8封信》:幾個因股東維權主義失敗而引發的災難,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971
王文宇(2019),〈王文宇觀點 評大法官現金逐出釋憲案〉,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700697
林宏文(2019),〈安成藥董座公開收購公司 小股東以每股72元賣他划算嗎?〉,《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3/post/201903220004/
六、網站資料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https://www.sfb.gov.tw/ch/home.jsp?id=648&parentpath=0
李長榮化工網站https://www.lcygroup.com/lcy/tc/about_lcy.php
安成國際藥業網站http://www.twipharma.com/tw/default.aspx.%20%20%20%20%2
百略醫學網站https://www.microlife.com.tw/home/
臺灣證券交易所網站https://www.twse.com.tw/zh/statistics/statisticsList?type=07&subType=256
貳、英文文獻
一、專書
ADOLF A. BERLE, JR. & GARDINER C. MEANS (1933).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FABRIZIO BARCA & MARCO BECHT(2001). THE CONTROL OF CORPORATE EUROPE.
ROBERT C. CLARK (1986). CORPORATE LAW.
GILSON, RONALD & BLACK, BERNARD (1996). THE LAW AND FINANCE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S.
ROBIN PAUL MALLOY (1990). LAW AND ECONOMIC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THEORY AND PRACTICE.
JESSE H. CHOPER, JR. JOHN C. COFFEE, RONALD J. GILSON (2008).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二、期刊
Allen, William T., Jack B. Jacobs, and Leo E. Strine (2001), Function Over Form: A Reassessment of. Standards of Review in Delaware Corporation Law, 26 DEL.J.CORP. L.859.
Anabtawi, Iman & Stout, Lynn A (2008), Fiduciary Duties for Activist Shareholders, 60 Stan. L. REV. 1255.
Barry M. Wertheimer (1998), The Purpose of the Shareholders' Appraisal Remedy, 65 TENN. L. REV. 661.
Barry M.Wertheimer (1998), The Shareholders' Appraisal Remedy and How Courts Determine Fair. Value, 47(4) DUKE L.J. 613.
Bayless Manning (1962), The Shareholders's Appraisal Remedy: An Essay for Frank Coker, 72 YALE L.J. 223.
Bernard Black, Brain Cheffins & Michael Klausner, Outside Director Liability (2006), 58 STAN. L.REV. 1055.
CHEN, Christopher C. H., ZHANG, Wei & WAN, Wai Yee (2018), Regulating squeeze-out techniques. by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he divergence betwee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18(1)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STUDIES 185.
Christian A.Krebs (2012), Freeze-Out Transactions in Germany and the U.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13 GERMAN L.J. 943.
Daniel E. Meyer (2016), Maybe Publius Was Right: Relying on Merger Price To Determine Fair Value. in Delaware Appraisal Cases, 165 U. PA. L. REV. 153.
Deborah A. DeMott (1992), Down the Rabbit-Hole and Into the Nineties: Issues of Accountability in. the Wake of Eighties-Style Transactions in Control, 61 WASH. L.REV. 1130.
Dyck, Alexander & Luigi Zingales (2004),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59(2)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37.
Edward B. Rock & Marcel Kahan (2009), How to Prevent Hard Cases from Making Bad Law: Bear. Stearns, Delaware and the Strategic Use of Comity, 58 EMORY L.J. 713.
Edward B. Rock (2013), Adapting to the New Shareholder-Centric Reality. 16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999.
Edward Rock & Michael Wachter (2002), Dangerous Liaisons: Corporate Law, Trust Law and. Interdoctrinal Legal Transplants, 96 NW. U. L. REV. 561.
Elliott J. Weiss (1981), The Law of Take Out Merger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56 N.Y.U. L. REV. 624.
Eugene F. Fama (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88(2)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88.
G. Calabresi & A. Melamed, Property Rules (1972),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the Cathedral, 85 Harv. L. Rev.1089.
Grossman, Sanford J.& Oliver D. Hart (1986),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94(4)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1.
Grossman, Sanford J., and Oliver D. Hart (1986), Takeover Bids, The Free-Rider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1(11)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42.
Guhan Subramanian (2007), Post-Siliconix Freeze-outs: Theory and Evidence, 36 J. LEGAL STUD 1.
Hideki Kanda & Saul Levmore (1985), The Appraisal Remedy and the Goals of Corporate Law, 32 UCLA L. REV. 429.
Iman Anabtawi (2014), Shadow Directors, 62 UCLA L. REV.95.
J. Haskell Murray (2016), The Social Enterprise Law Market, 75 MD. L. REV. 541.
Jay B. Kesten (2017), The Uncertain Case for Appraisal Arbitrage, 52(1) WAKE FOREST L. REV.89.
John Armour & D.A. Skeel Jr (2007), Who writes the rules for hostile takeovers, and why? – The. peculiar divergence of U.S. and U.K. takeover regulation, 95(6) THE GEORGETOWN LAW J. 1727.
John C. Coates (1999), Fair Value’ as an Avoidable Rule of Corporate Law: Minority Discount in Conflict. Transactions, 147 U. PA. L,Rev. 1251.
Johnson, Simon,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 (2000), Tunneling, 90 (2)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2.
Joshua M. Koenug (2004), A Brief Roadmap to Going Private, COLUM. BUS. L. REV. 505.
Jules L. Coleman (1980), Efficiency, utility, and wealth maximization, 8 HOFSTRA L. REV. 512.
Lea B. Vaughn (1989), A Need for Clarity: Toward a New Standard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 68 OR. L. REV. 839.
Leonid Hurwicz (1995), What Is the Coase Theorem, 7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49.
Marco Ventoruzzo (2010), Freeze-outs: Transcontinental Analysis and Reform Proposals, 50 Va. J.Int’l. L. 841.
Mary Siegel (1995), Back to the Future: Appraisal Righ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32 HARV. J. ON LEGIS. 79.
Melvin Aron Eisenberg (1993), The Divergence of Standards of Conduct and Standards of Review in. Corporate Law, 62 FORDHAM L. REV. 437.
Michael C. Jensen & William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3(4)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05.
Milton Harris & Autur Raviv (1988), 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20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5.
Morton Denlow (2003), The Mo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 Time for a Uniform Federal. Standard, 22 THE REVIEW OF LITIGATION 496.
Neeti Shikha (2013), Takeover through Scheme of Arrangement: A Changing Trend in UK, (1)38VIKALPA 87.
Paul M,Healy, Krishna G. Palepu& Richard S.Ruback (1992),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31(2)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5.
Peter V. Letsou (1998), The Role of Appraisal in Corporate Law, 39 B.C. L. REV. 1121.
Philippe Aghion & Patrick Bolton (1992),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59(3)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473.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54(2) J. FIN. 471.
Rene Stulz (1988), Managerial control of voting rights: 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20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5.
Richard Booth (2014), Majority-of-the-Minority Voting and Fairness in Freeze-out Mergers, 59(6) Vill. L.Rev.87..
Robert P. Bartlett III (2009), Going private but staying public: Re exanining the effect of Sarbanes-Oxley on firms’ going-private decisions, 76(1)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7.
Ronald J.Gilson & Jeffrey N. Gordon (2003), Controlling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152U. PA. L. REV. 785.
Scott V. Simpson (1988), The Emerging Role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Ensuring Business Judgment. Rule Prot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nagement Leveraged Buyouts and Other Corporate Transactions Involv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43 THE BUSINESS LAWYER 665.
Steven N.Kaplan (1991), The staying power of leveraged buyouts, 29(2)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87.
Stijn Claessens, Simeon Djankov and Larry H.P. Lang (2000),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ns, 58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1.
Strine Jr., Leo E. and Hamermesh, Lawrence A. and Balotti, R. Franklin and Gorris, Jeffrey M.(2010), Loyalty's Core Demand: The Defining Role of Good Faith in Corporation Law,93 GEORGETOWN LAW JOURNAL 629.
Stuar Rosenstein & Jeffrey G Wyatt (1990), Outside directors, board independence, and shareholder. wealth,26(2)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75.
Subramanian Guhan (2005), Fixing Freezeouts, 155(1) YALE LAW JOURNAL 1.
Thomas W. Bates, Michael L. Lemmon and James S. Linck (2006), Shareholder Wealth Effects and Bid. Negotiation in Freeze-Out Deals: Are Minority Shareholders Left Out in the Cold?,3(81)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81.
Troy A. Paredes (2003), The Firm and the Nature of Control: Toward a Theory of. Takeover Law, Washington U. School of Law Working Paper No. 03-10-03 1.
Vladimir Atanasov, Bernard Black and Conard S. Ciccotello (2001), Law and. Tunneling, 37 J. Corp.L.1.
Wei Jiang, Tao Li ,Danqing Mei and Randall Thomas (2016), Appraisal: Shareholder Remedy or. Litigation Arbitrage? 59(3) J.L.&ECON. 697.
William J. Carney (1980), Fundamental Corporate Changes,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Business. Purposes, 5(1) AM. B. FOUND. RES. J.69 (1980).
Zipora Cohen (1991), Fiduciary Duties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 Comparative View, 12 U. Pa. J. Int’l L. 379.
Zohar Goshen (2003), The Efficiency of Controlling Corporate Self-Dealing: Theory Meets Reality, 91. CALIF. L. REV. 393.
三、判決
Aroson v. Lewis, 473 A.2d 805 (Del. 1984).
Blasius Indus., Inc. v. Atlas Corp., 564 A.2d 651 (Del. Ch. 1988)
Beloff v. Consolidated Edison Co. of 87 N.E.2d 561 (N.Y. 1949)
Cathedral Estates, Inc. v. The Taft Realty Corporation, 251 F.2d 340 (2d Cir. 1957)
Cede & Co. v. Technicolor, Inc., 634 A.2d 345,360 (Del. 1994)
Ciena Corp. v. Jarrard, 203 F.3d 312 (4th Cir. 2000)
Cinerama, Inc. v. Technicolor, Inc., 663 A.2d 1156 (Del. 1995)
Citron v. Fairchild Camera & Instrument, 569 A.2d 53 (1989)
David J. Greene & Co. v. Schenley Industries, Inc., 281 A.2d 30 (Del. Ch. 1971).
Flood v. Synutra Int'l, Inc., 195 A.3d 754 (Del. 2018)
Glassman v. Unocal Exploration Corp., 777 A.2d 242 (Del. 2001).
Graham v. Allis-Chalmer, 188 A.2d 125 (Del.1963).
Guth v. Loft, 5 A.2d 503 (Del. 1939).
Harris v. Carter, 582 A.2d 222 (Del. Ch. 1990).
In re Books-a-Million, Inc. Stockholders Litigation, C.A. No. 11343-VCL (Del. Ch 2016).
In Re CNX Gas Corp.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4 A.3d 397 (Del. Ch. 2010).
In re Del Monte Food Foods Co. Shareholders Litigation, 25 A.3d 813 (Del. Ch.2011).
In re Hellenic & General Trust Ltd., 1 W.L.R. 123(Ch. 1976).
In Re Lear Corp. Shareholder Litigation, 926 A.2d 94 (Del. Ch. 2007).
In Re Netsmart Tech. Shareholders Lit., 924 A.2d 171 (Del. Ch. 2007).
In re Pure Resources, Inc. Shareholder Litigation, 808 A.2d 421 (Del.2002).
In re Siliconix Inc, shareholder Litigation, 2001 WL 716787 (Del. Ch.2001).
In re Walt Disney Co. Derivative Litigation, 906 A.2d 27 (Del. 2006).
In re Zhongpin Inc. Stockholders Litigation, C.A. No. 7393-VCN (Del.2014)
Kahn v. Lynch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638 A.2d 1110 (Del.1994).
Kahn v. M&F Worldwide Corp., 88 A.3d 635 (Del. 2014).
Mc Mullin v. Beran, 765 A.2d 910(Del. 2000).
MM Cos., Inc. v. Liquid Audio, Inc., 813 A.2d 1118 (Del. 2003).
Perlman v. Feldmann, 219F.2d 173 (2d Cir.1955).
Pogostin v. Rice, 480 A.2d 619,624 (Del.1984).
Polk v. Good, 507 A.2d 531 (Del. 1985)
Raab v. Villager Industries, Inc., 355 A.2d 888 (Del. 1976).
Rales v. Blasband, 634 A.2d 927 (Del. 1993).
Rapid-American Corp. v. Harris, 603 A.2d 796 (Del. 1992)
Revlon, Inc. v. MacAndrews & Forbes Holdings, 506 A.2d 173 (Del.1986).
Roland International Corp. v. Najjar, 407 A.2d 1032 (Del.1979).
Sealy Mattress Co. of NJ v. Sealy, Inc., 532 A.2d 1324 (Del. Ch. 1987).
Singer v. Magnavox Co., 380 A.2d 969 (Del.1977).
Smith v. Altantic Properities, Inc., 422 N.E.2d 798 (Mass. App. Ct. 1981)
Smith v. Van Gorkom, 488 A.2d 858 (Del. 1985)
Sterling v. Mayflower Hotel Corp, 93 A.2d 107 (Del. 1952).
Stone v. Ritter, 911 A.2d. 362(Del. 2006)
Tanzer v. International General Industries, Inc., 379 A.2d 1121 (Del. 1977).
Theis v. Spokane Falls Gaslight Co., 34 Wash.23, 74, at 1004(1904).
Tri-Continental Corporation v. Battye, 74 A.2d 71 (Del. 1950).
Unitrin v. American General, 651 A.2d 1361 (Del. 1995).
Univ. of Tex. v. Camenisch, 451 U.S. 390, 395 (1981).
Unocal Corp. v. Mesa Petroleum Co., 493 A.2d 946 (1985).
Weinberger v. UOP, Inc., 457 A.2d 701 (Del. 1983).
四、研究報告
Olaf Ehrhardt & Eric Nowak (2001), Private Benefits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POs of German Family-Owned Firms, CFS WORKING PAPER SERIES.
Lucian A. Bebchuk, Reinier Kraakman and George Triantis (1999), Stock Pyramids, Cross-Ownership, and Dual Class Equity: The Mechanisms and Agency Costs of Separating Control from Cash-Flow Rights, NBER Chapters, Concentrated Corporate Ownership,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