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添貴(2013),《刑法各論(下)》,2版,臺北:三民。
吳庚(2017),《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5版,臺北:三民。
吳信華(2017),《憲法釋論》,2版,臺北:三民。
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
李惠宗(2015),《憲法要義》,7版,臺北:元照。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上)》,5版,臺北:自刊。
法治斌、董保城(2014),《憲法新論》,6版,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3),《宗教自由與宗教法》,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8),《憲法》,8版,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4),《宗教團體、宗教法制與宗教教育》,臺北:元照。
陳瑞麟(2016),《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臺北:群學。
曾仰如(1986),《宗教哲學》,臺北:臺灣商務。
聖嚴法師(2010),《印度佛教史》,3版,臺北:法鼓。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編(2007),《宗教學概論》,臺北:五南。
Charles Tylor著,蔣馥朵譯(2018),《當代社會中的理性》,新北:聯經。
Robert Wright著,梁永安譯(2013),《神的演化》,新北:大家出版。
Ronald Dworkin著,梁永安譯(2016),《沒有神的宗教》,新北:立緒。
林志潔(2015),〈「合理」的懷疑?〉,《性別正義的刑法觀點》,頁3-44,臺北:元照。
林志潔(2017),〈白玫瑰之怒?:從最高法院相關判決及決議論我國刑法中與未滿十四歲之人性交或猥褻罪〉,收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編),《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
許恒達(2016),〈刑法秩序與多元文化:以東亞刑事法院為中心的考察〉,收於:葉俊榮(編),《變遷中的東亞法院:從指標性判決看東亞法院的角色與功能》,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王皇玉(2007),〈論醫療行為與業務上之正當行為〉,《臺大法學論叢》,36卷2期,頁41-91。
王皇玉(2013),〈強制手段與被害人受欺瞞的同意:以強制性交猥褻罪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2卷2期,頁381-432。
吳志光(2017),〈從本土化的宗教現象論宗教的定義:兼評最高行政法院104年度判字第10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33期,頁88-94。
吳耀宗(1997),〈論德國強制罪可非難性條款之法律性質:一個涉及構成要件與違法性(阻卻違法事由)之關係的根本問題〉,《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1期,頁41-86。
李亦園(1985),〈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收於:李亦園、莊英章(編),《「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研討會論文集》,頁1-7。
李亦園(1995),〈中國文化中小傳統的再認識〉,《現代與傳統》,8輯,頁16-24。
李佳玟(2017),〈說是才算同意(Only Yes Means Yes):增訂刑法「未得同意性交罪」之芻議〉,《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期,頁53-118。
李聖傑(2003),〈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10期,頁1-40。
李聖傑(2010),〈刑法第二二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二人以上共同犯之」之適用思考〉,《政大法學評論》,115期,頁1-54。
周國黎(2006),〈宗教定義的問題〉,《宗教哲學》,35期,頁131-150。
周漾沂(2013),〈論被害人生命法益處分權之限制:以刑法父權主義批判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8期,頁209-260。
周漾沂(2014),〈風險承擔作為阻卻不法事由:重構容許風險的實質理由〉,《中研院法學期刊》,14期,頁169-243。
林大為(2013),〈論詐術性交罪:兼論「宗教騙色」案件之認事用法問題〉,《軍法專刊》,59卷5期,頁108-137。
林山田(1999),〈性與刑法:以強制性交罪為例〉,《台灣本土法學》,2期,頁43-52。
林東茂(2010),〈法學不是科學〉,《高大法學論叢》,6卷1期,頁1-18。
林建德(2015),〈試論印順法師對雙修法門的理解與評判〉,《法印學報》,5期,頁77-122。
林富士(2001),〈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本2分,頁233-300。
林鈺雄(2003),〈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臺大法學論叢》,32卷3期,頁117-147。
徐育安(2012),〈故意認定之理論與實務:以殺人與傷害故意之區分難題為核心〉,《中研院法學期刊》,10期,頁81-159。
祝平一(2013),〈闢妄醒迷:明清之際的天主教與「迷信」之建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本4分,頁695-752。
張家綸(2018),〈「大家樂」下的意外犧牲者:落難神明〉,《觀.臺灣》,38期,頁20-23。
莊慶信(2005),〈中國「宗教哲學」的基本構想:從項師退結的論著出發〉,《哲學與文化》,32卷9期,頁91-108。
許玉秀(1999),〈妨害性自主罪與打擊錯誤〉,《台灣法學雜誌》,2期,頁115-122。
許玉秀(2003),〈妨害性自主之強制、乘機與利用權勢:何謂性自主?:兼評臺北地院九一年訴字第四六二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頁16-36。
許恒達(2013),〈乘機襲胸案刑責再考:評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2年度侵上訴字第47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33期,頁150-161。
許恒達(2013),〈國家規範、部落傳統與文化衝突:從刑法理論反思原住民犯罪的刑責問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卷2期,頁33-82。
陳志輝(2014),〈以言論自由作為阻卻違法事由/台南地院 103 易 373 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55期,頁173-178。
陳昭如(2013),〈基進女性主義的強暴論〉,《思想》,23期,頁207-233。
陳緯華(2008),〈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台灣社會學》,15期,頁1 - 46。
彭美英(2014),〈驅魔失敗應坐牢?:信仰自由是否得為阻卻違法或阻卻/寬恕罪責事由?〉,《台灣法學雜誌》,258 期,頁115-124。
甯應斌(2012),〈評女性主義在性侵修法爭議中的觀點〉,《月旦法學雜誌》,205期,頁263-273。
黃克武(2015),〈迷信觀念的起源與演變:五四科學觀的再反省〉,《東亞觀念史集刊》,9期,頁186-188。
黃金麟(1995),〈儀式與論述:民初科玄論戰的論述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5卷2期,頁231-249。
黃信二(2009),〈論儒學之宗教性:以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為例的思考〉,《哲學與文化》,36卷8期,頁119-144。
黃昭元(2000),〈信上帝者下監獄?─從司法院釋字第四九0號解釋論宗教自由與兵役義務的衝突〉,《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期,頁30-45。
黃惠婷(2010),〈證明「違反意願」非強制性交罪之必要條件:簡評九九年度台上字第四八九四號判決與九九年刑事庭第七次會議決議〉,《台灣法學雜誌》,161期,頁194-204。
黃惠婷(2016),〈由實務判決探討宗教性侵害問題〉,《軍法專刊》,62卷1期,頁1-28。
黃榮堅(2004),〈刑法上性自主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頁1-142。
黃榮堅(2011),〈2010年刑事法發展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0卷特刊,頁1795-1841。
廖元豪(2006),〈宗教自由:第一講:憲法宗教自由之意義、體系與價值〉,月旦法學教室》,44期,頁42-52。
廖元豪(2006),〈宗教自由:第二講:狹義宗教自由〉,《月旦法學教室》,46期,頁30-39。
廖元豪(2006),〈宗教自由:第四講:政教分離(二):案例類型與本土反思〉,《月旦法學教室》,50期,頁30-38。
廖元豪(2016),〈上帝高於凱撒?宗教行為豁免於一般性法律規範的可能性〉,《臺灣法學雜誌》,291期,頁58-64。
廖宜寧(2020),〈由德國性犯罪條文修正之觀察探析妨害性自主罪的理論基礎〉,《臺大法學論叢》,49卷2期,頁635-710。
劉文琪(2002),〈探討奥托思想中「努曼經驗」及其與「神秘主義」的關係〉,《輔仁宗教研究》,5期,頁251-282。
蔡聖偉(2016),〈論強制性交罪違反意願之方法〉,《中研院法學期刊》,18期,頁41-109。
蔡聖偉(2016),〈台灣刑法中保護性自主決定的制裁規範:現行法治的介紹以及未來修法的展望〉,《月旦刑事法評論》,3期,頁5-23。
蔡聖偉(2017),〈濫用診療信賴關係促成性交的刑法評價: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105 年度侵上訴字第 232 號判決〉,《月旦刑事法評論》,7期,頁142-146。
蔡聖偉(2018),〈最高法院關於性強制罪違反意願要素的解釋趨向〉,《月旦法學雜誌》,276 期,頁5-21。
鄭炳碩(2009),〈從牟宗三哲學看儒家的宗教性〉,《鵝湖月刊》,35卷6期,頁42-53。
盧映潔(2008),〈兩小無猜是原罪?:刑法第二二七條之與幼年人性交猥褻罪及相關條文的修正研議〉,《月旦法學雜誌》,152期,頁218-224。
薛文郎(2002),〈配偶強制性交罪之保護法益到底是什麼?〉,《刑事法雜誌》,46卷4期,頁96-110。
薛智仁(2016),〈簡介2016年德國性刑法之修正〉,《月旦刑事法評論》,3期,頁67-80。
謝庭晃(2006),〈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50卷1期,頁37-59。
顏厥安(1997),〈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月旦法學》,24期,頁34-43。
蘇瑤崇(2001),〈論宗教衝突與和平:以二十世紀為例〉,《台灣人文生態研究》,3卷2期,頁25-44。
尤伯祥(1998),《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郭光興(1988),《刑法上社會相當性理論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黃郁珊(2012),《被害人許可對於犯罪成立之影響:以承諾與同意他人的危害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魏志修(2008),《基於欺罔、錯誤的被害人承諾:以日本的議論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譚德周(2004),《刑法性犯罪歷次修正原因之探討:以提案及審議過程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陳昭如(2010),〈「不能抗拒」的幽靈〉,《司法改革雜誌》,80期,載於: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2072。
項退結(1992),〈宗教與中國文化〉,《神學年刊》,13期,載於: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abstract/A013C1_1.htm。
Council of Europe. (2019). Guide on Article 9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Freedom of thought, conscience and religion. https://www.echr.coe.int/Documents/Guide_Art_9_ENG.pdf
Jiang, H., White, M. P., Greicius, M. D., Waelde, L. C., & Spiegel, D. (2016).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Hypnosis. Cerebral Cortex, 27(8), 4083-4093. doi:10.1093/cercor/bhw220
Zuckerman, M., Silberman, J., & Hall, A. H. (2013).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Religiosity: A Meta-Analysis and Some Proposed Explana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7 (4), 325-354. doi:10.1177/108886831349726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d.). Religion. In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https://www.oed.com/viewdictionaryentry/Entry/161944
Fischer, T. (2000). Sexuelle Selbstbestimmung in schutzloser Lage.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112, 75-105. doi:10.1515/zstw.2000.112.1.75
Hoven, E./Weigend, T. (2017). „Nein heißt Nein“ – und viele Fragen offen Zur Neugestaltung der Strafbarkeit sexueller Ü bergriffe. Juristenzeitung, 72(4), 182-191. doi:10.1628/002268817X1484065828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