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18: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皓鈞
研究生(外文):Hao-Chun Chang
論文名稱:地方創生浪潮的發展政權重構與共利性演繹—以桃園大溪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Development Regime Reconstruction and Common Benefit Reconfiguration of the Place-making wave──Take the example of the Taoyuan Daxi
指導教授:黃麗玲黃麗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Ling Huang
口試委員:連振佑呂欣怡
口試委員(外文):Chen-Yu LienHsin-Yi Lu
口試日期:2020-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5
中文關鍵詞:地方創生大溪另類發展政權政治共利性演繹
外文關鍵詞:Place-makingDaxiAlternative developmentRegime theoryCommon benefit reconfiguration
DOI:10.6342/NTU202002396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1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地方創生」是近年台灣城鄉規劃熱門概念。鄉村地方在左派批判的觀點中,是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情境下資本流動的受害者;但隨著網絡科技、文化經濟、協力治理的興起,又獲取其自由主義式的可能性。通過「治理政治」與「發展政權」的視角,得以一窺創生時代國家政策、社會、市場與地方團體的複雜關係。
本研究爬梳晚近20年台灣政策系譜與地方實踐典範轉型,指出2010年代台灣民間興起廣義地方創生運動,在文創與社會創新的另類發展可能中,採用「地方事務事業化」的地方經營模式與行動組織,重新編整了地方的發展資源,展現跳脫地方資源分配結構與僵化協力體制的能動性。在政策研究方面,2016年起國發會的地方創生政策,強化公共管理的企業主義思維,企圖引導基層政府與地方治理聯盟靈活回應新發展需求。但也展現了發展型國家在新自由主義轉型的張力,國發會訴諸政治整合與網絡化治理的背後,忽略了創新制度建制與實務困境,導致政策目標混淆、缺乏程序依歸而未獲得廣泛社會參與,也遭遇部會政治和地方侍從主義的後座力。
而社造到創生的政策典範轉型張力,以及個別事業體走向以地方共識為基礎的願景規劃時,乃通過一種交互的發展性論述機制得以協調。國家將城鄉不均與高齡少子化的政府治理危機,訴諸振興地方產業以創造人口回流。而民間行動者通過社群主義的想像共同體營造與新創聯盟,將個人的返鄉行動鑲嵌地方轉型與再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從私利實踐公益的可能路徑。通過這種將個別發展性演繹為社會公共性的「共利性」調節,帶有創新創業色彩的地方創生行動者躋身發展政權一員。
桃園大溪的案例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地方社會的轉變歷程。1996年社造脈絡下的老街保存運動,讓大溪取得了桃園社造與文化觀光龍頭地位。往後小鎮特有的宗族與小商業者社會脈絡,透過社區協力政策被編整進地方發展政權中,但逐漸衍生山頭紛立與觀光模式淺碟化等發展困境。2015年左右出現新興的文創與返鄉青年力量,通過「河西認同」聚落想像,尋求老城區之餘的多元發展面向與公共生活實踐。2019年大嵙崁文教基金會啟動「大嵙崁地方創生」倡議,匯聚部分尋求地方轉型的社會力。希望以參與式過程凝聚地方共識與願景方案,並透過共利性將個別事業體提案賦予公共性意涵,進而向國發會提案,但在實務上面對未獲政府授權與地方競合大於整合的困境。而倡議行動也顯影了地方治理角色在創生浪潮的轉化對位,如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的非營利組織開拓財源、區公所去自治化的治理失能、文化機構木博館與地方的互為主體性競逐等。創生行動者透過引入了市場力量與商業談判技巧,在地方樹立先行的創生模式典範,展開了跨層級公部門的政治溝通搏奕,重塑地方創生的意涵與治理權力邊界。
"Place-making" is a popular concept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aiwan recen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eft wing, rural areas are victims of capital flows of globalization and neoliberalism; but with the ri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cultural economy,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rural areas have also acquired their possibiliti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 governmentality " and “regime theory”, it is possible to discover the current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olicies, society, markets and local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policy and the paradigm of local practicen in the last 20 years. Pointing out that in 2010s, Taiwan’s civil society started the generalized movement of Place-making. Under the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economy and social innovation, it adopted the special local business model and organization type of “Entrepreneurship of local affairs”, and reorganized local development resources. Demonstrate the initiativ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local resource structure and rigid community policy. In terms of policy research, the Place-making policy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NDC) since 2016 has strengthened the entrepreneurialism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allow grassroots governments and local governance alliances to respond new development needs flexibly. But it also shows the t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neoliberal transition. Behind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networked governance of Place-making policy, it ignores the system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dilemmas, resulting in confusion of policy objectives and no widespread response, also encountered the backlash of ministerial politics and local clientelism.
The transformational tensions of Community building to Place-making policy, and individual business entities moving towards local consensus-based planning, are coordinated through a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al discussio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crisis of urban-rural inequality and aged society has resorted to revitalizing local industries to create population returns. And the local actors build a community of new creative class alliances, embedding the individual 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transformation and re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possible path for self-interest to public welfare. Through this "common benefit" reconfiguration, local actors with a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among the members of the development regime.
The case of Taoyuan Daxi shows the course of local society transformation. In 1996, the He-Ping street preservation movement under the context of Community building, local community achieved the leading status of Taoyua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economy. The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town's clan and small business organization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development regime through community cooperational policy, but it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diversified organizations and thin market of tourism. In 2015s, new forces of cultural economy and returning youth was merging. Through the " Left bank identity" community imagination, they seek out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public life practice besides the old street. In 2019, Takoham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launched the " Takoham Place-making " initiative, gathering some of the social forces seeking local transformation. They gather local consensus and vision plans through a participatory process, and give individual business proposals a public meaning through common benefit reconfiguration, and then submit proposals to the NDC. However, in practice, it faces the dilemma of not being author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competition. The initiatives have also shown the rol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in Place-making wave, such as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inding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de-autonom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subjectivity struggle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local groups. By applying market forces and commercial negotiation skills, new development regime try to establish a pioneering business model, launched a cross-level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reshaped the meaning of Place-making and the boundary of governance power.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台灣社區發展背景中的地方創生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地方如何創生?治理政權與規劃政治 4
一、 何謂地方:再思城鄉發展不均 5
二、 走向何方:發展性的批判與多樣開展 8
三、 治理與協力:國家與地方的橋接構造 10
四、 創生的場域接枝:政權政治觀點下的企業主義與地方治理 13
第三節 分析架構:政策、運動、論述中的地方創生 18
第四節 研究設計及方法 19
一、 次級資料研究與文本分析 19
二、 行動研究與深度訪談 20
三、 研究限制與田野劃界 22
第二章 政策:台灣地方創生政策分析 24
第一節 國發會地方創生政策的前置 25
一、 台灣對日本地方創生政策的討論 25
二、 國發會試辦案例與部會和地方政府的響應 28
三、 小結:摸索期由產品設計轉向治理策略建制 34
第二節 國發會地方創生政策內涵 35
一、 地方創生的政策架構 35
二、 國發會地方創生的制度特徵與政策論述 39
三、 台日地方創生政策分析比較 44
四、 小結:地方創生政策的地方治理意涵與其張力 46
第三節 地方創生元年的實際執行情況探討(2019~) 50
一、 「地方創生會報」審核通過的案例與其模式差異 50
二、 政策問題意識與國發會角色定位 56
三、 去制度化與制度衝突衍伸的政治風險 59
四、 缺乏主體性的地方自治現實 63
五、 小結:企業主義治理下後發展型國家的困局 66
第三章 運動:台灣地方創生的民間實踐與公共論述 69
第一節 地方創生意涵的賦形 70
一、 大眾出版所轉介的地方創生概念 70
二、 本土案例呼應-小鎮文創、甘樂文創、鹿港囝仔、台南正興幫 80
三、 公共領域中的辯證與差異詮解 87
四、 小結:企業主義進步論之外的多元價值調節 91
第二節 創生的前奏與社會力系譜:「地方事務事業化」 92
一、 新社區發展與行動模式的概念指認 93
二、 創生浪潮的四類系譜 95
三、 小結:「地方事務事業化」的潛在爭議-權力與競逐的觀點 99
第三節 協力體制的瓶頸與創生新社會動力湧現 102
一、 創生中民間自主與政府補助的弔詭課題 103
二、 協力體系的權力關係與制度僵化 104
三、 社區的地理邊界、排外性與既有資源分配結構 106
四、 創生世代的轉化與根著模式 107
五、 小結:結構瓶頸下的地方創生時代精神 109
第四章 實踐:桃園大嵙崁地方創生的浮現 112
第一節 大嵙崁的區域發展與地方社會 112
一、 淺山小鎮的發展性格 113
二、 晚近地方公民社會與文化治理(1996~) 115
三、 近年文化策略與彈性化發展(2015~) 118
四、 小結:重新描繪大溪的地方社會-發展性的接合 122
第二節 大溪地方創生行動者的浮現與匯聚(2010~) 123
一、 創生行動者所遭遇的地方困境與因應模式 125
二、 新興創生案例--河西經驗 136
三、 「共利性」:地方創生事業體的公共性意涵塑造機制 146
四、 小結:社造的不能與創生之所能 152
第三節 大嵙崁地方創生的倡議與落實 153
一、 大嵙崁地方創生的推動模式 153
二、 提案者對大溪投射的新地方想像 157
第四節 「大嵙崁地方創生」計劃書與創生構想 161
一、 桃園市與大嵙崁地區推動地方創生之需求 161
二、 大嵙崁地方創生的現況分析與特質盤整 163
三、 大嵙崁地方創生願景與計畫內容 168
第五章 經驗:創生倡議引動的地方治理政權變遷 175
第一節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的轉型與領導權競逐 175
一、 官股非營利機構的經營困境與組織老化 176
二、 基金會的重啟與「地方創生」專案推動 179
三、 政治任命下的組織任務轉型與世俗化地方經營 181
四、 基金會跟木博的競合關係 183
五、 小結:基金會的獨特社會空間 184
第二節 倡議行動對地方產生的影響 184
一、 創生倡議中蘊含的公共性想像與操作 185
二、 建立準公部門地方角色的困境 187
三、 地方社會的潛台詞與旁觀 189
四、 小結:當創生套上國家的魔戒 191
第三節 創生倡議和地方治理機構的對位 192
一、 去自治體制的被動退縮-區公所 194
二、 官方文化機構與地方主體性競逐-木博館 199
三、 跨層級政治博弈-向市政府提案 203
四、 開明治理與桃園創生制度摸索-研考會的可能與侷限 205
第四節 政策條件、社會結構與個體能動的拉扯纏繞 209
一、 國發會的制度缺失對地方倡議的影響 210
二、 政策投下的影子與倡議行動擾動的餘波 213
第五節 小結:鑲嵌在政治階層關係中的地方政權網絡 218
第六章 結論: 地方創生的治理政治、共利性演繹與發展政權 221
第一節 地方創生所形塑的新社會空間與差異想像張力 223
第二節 地方創生政策的治理模式想像與實施現實 226
第三節 大嵙崁地方創生引動的發展政權與治理模式變遷 227
參考文獻 232
附錄 244
[附件一] 2016年設計翻轉.地方創生執行成果彙整 244
[附件二]立委與各部會計畫呼應「地方創生」概念舉隅(本研究製表) 247
[附件三]地方創生專家輔導團名單 248
[附件四] 地方創生法草案 249
[附件五]台灣近年地方創生相關大眾出版 257
[附件六]大嵙崁地方創生 相關新聞蒐集 260
[附件七]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歷年辦理活動紀錄 261
[附件八]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第八屆董(監)事名冊 265
Brown,Wendy.(2015).Undoing the Demos: Neoliberalism's Stealth Revolution.Cambridge: MIT Press
Hall,P. (2001). Urban Geography.London: Routledge
Harvey, D.(1989).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Geografiska Annaler, 71B (1): 3-17.
Jan Nederveen Pieterse.(2012).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謝明珊、陳彥蓁譯。《發展理論:解構與重構》。新北市: 韋伯文化國際。
Sakamoto、川上桃子、王振寰等人(2017)。《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Stone, Clarence N. (1989). Regime Politics: Governing Atlanta 1946-1988.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TESAS地方創生資料庫 (無日期)。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colab.ngis.org.tw/lflt/index.html
上下游編輯部 (無日期)。日本地方創生專題│地域振興協力隊 & 移居地方的人們。上下游。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jp-regional/
于國欽 (2019年3月25日)。以投資取代補助 陳美伶力推地方創生。中國時報。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325000188-260202?chdtv
于國華(2005年7月10日)。「文化產業」政策在台灣:觀念的發展與轉變。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blog.udn.com/andyfish/26209
于慧慧簡任技正等 5 人 (2016)。日本特色文化及觀光產業發展作法考察報告。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大溪月眉休閒農業發展協會(2018年10月26日)。大溪月眉休閒農業發展協會臉書專頁。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286896105030102/photos/a.289812344738478/664681837251525/?type=1&theater
中央社(2018年11月16日 a)。推地方創生 國發會:把故鄉當公司經營。聯合新聞網。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484484
中央社(2018年11月30日 b)。地方創生KPI 擬納居民收入與地方人口數。聯合新聞網。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511522
中央社(2020年6月2日)。國發會推地方創生加強版 擬匡入前瞻預算推動。中央通訊社。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006020219.aspx
中國網(2005)。李世明。中國網。2019年8月1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mjdrw/915342.htm
日本內閣府 (無日期)。地方創生。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kantei.go.jp/jp/singi/sousei/
木下齊(2017年4月7日)。地方創生:小型城鎮、商店街、返鄉青年的創業10鐵則。不二家出版社。
木下齊(2018年2月25日)。地方創生戰鬥論:地區營造從活動到事業,必備的思考、實踐、技巧!。行人出版社。
毛玉華(2001)。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一(2014年10月16日)。日本加速地方經濟復甦 中央政府職員或「下鄉」。每日頭條。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kknews.cc/zh-tw/world/rr4nvro.html
王文誠(2011)。反身性的社區營造:實踐性的地理學想像。都市與計劃。38:1-29。
王志宏(2009)。文化治理:一個城市研究概念的探討。第一屆城市學研究學術研討會。高雄:空中大學。
王志宏(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頁1-38。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王叔杰(2019)。以地方創生觀點探究臺東鸞山部落之創意生活產業經營策略。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王俐容 (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頁169-195。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行程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振寰(2003)。全球化與後進國家 兼論東亞的發展路徑與轉型。臺灣社會學刊 ; 31期 (2003年12月1日),頁1 – 45。
王維綱(2014) 地方開放創新系統下的鄉村發展新活路:竹山小鎮文創公司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繼維(2018年10月18日)。地方創生,也可能是一門土地壟斷的生意。關鍵評論網。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6319
台灣光華雜誌(2019年5月27日)。看見竹山 何培鈞的小鎮創生學。新南向政策資訊平台。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nspp.mofa.gov.tw/nspp/news.php?post=154691&unit=406&unitname=&postname=%E7%9C%8B%E8%A6%8B%E7%AB%B9%E5%B1%B1-%E4%BD%95%E5%9F%B9%E9%88%9E%E7%9A%84%E5%B0%8F%E9%8E%AE%E5%89%B5%E7%94%9F%E5%AD%B8
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DTTA)、王村煌、沈方正、何承育、吳建誼、吳昭輝、林大涵、邱翊、游智維、蔡文宜、蔡佩烜、鄭佑軒、劉喜臨(2019年11月15日)。讓世界旅人看見台灣:地方創生╳觀光創新的12堂課。台灣商務出版社。
未來城市編輯部(2018年3月15日)。勤美學豪華露營怎麼來?不斷收放idea到最精華的3%。未來城市。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50
民視新聞(2019年6月11日)。「打造你的民宿夢」 桃園辦民宿管家學校帶動觀光。民視新聞網。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9611L17M1
白宜鑫(2019)。日本地方創生之研究-岐阜縣LUCKY工業株式會社為例。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2020年3月26日)。立法院第10屆第1會期經濟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立法院議事轉播IVOD網際網路多媒體隨選視訊系統。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ivod.ly.gov.tw/Play/Full/12758/1M/
任周瑞(2019)。促進循環生活形態之地方創生─以石碇螢火蟲書屋為例。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碩士學位論文。
安藤丈將(2018)。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北市新店:左岸文化。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府既關係研究通訊,4:4-9。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37(2):167-191。
江裕民(2009)。空間的文化政治—桃園大溪襲產旅遊原真性與完整性的形成與轉化。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臺灣民主季刊;7卷1期 (2010年3月1日),頁1 – 30。
吳介民、李丁讚(2005)。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第九期(2005年6月),頁119-163,。
吳育誠(2006)。網絡治理與治理網絡:政府變革的新課題。台灣民主季刊,3(3):頁207-212。
吳昀慶(2019)。鐵路地下化之政策形成過程與都市政權運作的分析—以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欣隆(2013)。都市政權之生產――都市政治的理論反思。城市與設計學報;23期 (2015 年 9 月1日),頁167 - 183
吳彥明(2011)。治理「文化治理」-傅柯、班奈特與王志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2期(2011年6月),頁171-204。
吳柏岳(2019)。日本地方創生的發展與限制─以京丹後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碩士學位論文。
呂依潔(2019)。臺灣地方創生之政策形構-新北市三峽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丁讚(2007)。社造,一種生命工程。收錄於楊弘任著,《社區如何動起來?》。頁9-29。台北:左岸。
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2005)。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臺灣城鄉規劃之重探:都市企業主義適用性的地理探查及其治理危機。地理學報,40(2005年6月),頁69-97。
李宗俊(2014年)。疏離的地方-大溪文史保存模式的文化認同與社區動員之困境及省思。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宜庭(2019年7月5日)。「創生與重生」 迎向挑戰 搶救消失中的故鄉。華視新聞雜誌。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907/201907051966628.html
李長晏(2016)。正在變臉中的台灣區域治理與府際關係-尋找新的府際合作模式。中國地方自治,69-3:36-52。
李容萍(2018)。「慢城.大溪」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總經費3.9億 要做這些事…。自由時報。2019年8月1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511288
李容萍(2019)。大溪百年「源古本舖」修復落成 轉型庶民博物館。自由時報。2019年8月1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Taoyuan/breakingnews/2861925
走進日本 (2014年11月28日)。「地方創生」,能夠解決人口減少、啟動地方經濟嗎?。走進日本。2020年8月1日取自:https://www.nippon.com/hk/behind/l00072/
周志龍(1997)。資本主義全球化過程中的台灣都市及區域發展結構變遷。法商學報,33:1-45。
周志龍(2011)。台灣國土經營管理制度結構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1:89-132。
明日誌編輯部(2019年11月13日)城市的街區發展,除了商業,也需要思考「社會支持系統」:專訪甘樂文創林峻丞|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明日誌。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mottimes.com/cht/interview_detail.php?serial=441
林上祚 (2017年6月20日)。林全批國發會能力弱化?徐國勇:「小內閣」時代已成過去。風傳媒。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86021
林上祚(2018年12月5日 a)。政院高喊「地方創生元年」!立委質疑KPI模糊不清 文創恐淪文化創傷。風傳媒。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676790
林上祚(2018年12月5日 b) 獨家》扭轉南北差距、帶動南部就業!企業認養地方創生事業有望全額抵稅。風傳媒。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676775
林奇伯 (2018年10月10日)。國發會射出地方創生5支箭 鼓勵年輕人返鄉發展。今周刊。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810100006/%E5%9C%8B%E7%99%BC%E6%9C%83%E5%B0%84%E5%87%BA%E5%9C%B0%E6%96%B9%E5%89%B5%E7%94%9F5%E6%94%AF%E7%AE%AD%20%E9%BC%93%E5%8B%B5%E5%B9%B4%E8%BC%95%E4%BA%BA%E8%BF%94%E9%84%89%E7%99%BC%E5%B1%95
林宗弘(2019)。在剝削與創新之間:回應謝國雄。台灣社會學期刊第37期,頁153-167。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 、張烽益 (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勞工陣線。
林柏伶(2010)。台灣農村發展與治理制度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開世(2019a)。新自由主義與國家:對當前幾種理論取向的評估。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台北,群學。
林開世(2019b)。政治已經逝去?還是到處都是政治?。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台北,群學。
林詩穎(2017)。以協力治理角度比較台灣社區協力政策執行-以社區總體營造與農村再生政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林讓均(2019年10月31日) 陳美伶:導入科技邀請企業投資,讓「故鄉」不會消失。遠見。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69167
芮光曄(2016)。「現實」與「理想」之間: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的參與式規劃設計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邱星崴 (2019年10月7日)。從社會脈絡看地方創生:為何鄉村卻不斷被夾娃娃機攻佔?。關鍵評論網。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531
邱星崴(2013)。南庄的鄉民、公民與國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邱星崴(2015)。以啟山林--臺三線的社會創新。臺東大學人文學報;5:2(2015年12),頁1-36。
邱星崴(2019年10月14日)。台灣地方創生的關鍵:打破新自由主義競爭迷思,以地方延續為目標。關鍵評論網。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876
柯于璋(2008)。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論台灣參與式社區規劃之課題與展望。台灣土地研究,第12卷第1期,2009.5,頁125-151。
柯霈婕(無日期)。甘樂文創》以愛滋養三峽,社會企業的地方創生思考學。見學館。 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housearch.net/to/read?id=1100#
柳軍亞(2018)。臺灣社會企業的美麗與哀愁-以地方創生發展地方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洪大倫(2017年11月17日)。從竹山小鎮看「地方創生」核心:不用人潮引錢潮。數位時代。2020年6月15日取自: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7065/tourism-placemaking-chushan
洪世謙(2019)。新自由主義下的治理技術:主體型構及抵抗。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台北,群學。
洪震宇(2019年10月30日)。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遠流。
范正祥(2019年5月7日)。推動地方創生 陳美伶:借鏡日本但絕不抄襲。中央社。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905070295.aspx
衍序規劃設計(無日期)。最跨界的廟會、最潮的城市祭典!《大溪大禧》全城歡慶一整月。美麗佳人。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art/37457?atcr=b2f440
夏傳位(2014年)。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第 27 期(2014 年 6 月),頁 141-166。
夏傳位(2015)。台灣的新自由主義轉向:發展型國家的變異與挑戰。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大理街社區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2002年6月,頁141-172。
孫本初、鍾京佑(2006)。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網絡治理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59(4),33-54。
孫煒、蕭全政(2013)。全球化潮流下台灣公私部門組合型態的制度性安排。政治科學論叢,58:109-138。
孫義崇(1988)。台灣的區域空間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2&3期,33-96。
徐沛然(2018)。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台北市:時報文化。
徐重仁(2015年12月3日)。負負得正,用設計點亮地方創生。今周刊。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1512030032
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 22-31。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2019年)。桃園市總決算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單位決算。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9年7月1日)。讀,在地的創生泉源。文化桃園 夏季號。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ebook.tycg.gov.tw/book/content.php?id=447
桃園觀光導覽網(無日期)。熱門景點/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壹號館。桃園觀光導覽網網站。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994
神尾文彥、松林一裕(2018年8月28日)。地方創生2.0。時報出版。
高耀威(2019年2月1日a) 歡迎光臨廢柴遊樂園!。獨立評論。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04/article/7741
高耀威(2019年6月25日b)花開花謝,一街一世界:談談「正興街怎麼了?」。獨立評論。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04/article/8203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7)。「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 規劃作業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8年5月21日)。國家發展委員會 新聞稿--行政院召開「地方創生會報」第1次會議。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114AAE178CD95D4C&s=0923C7F8671AA36C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年1月3日)。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行政院1080103核定本)。國家發展委員會。
康鴻志、楊宗灝、甘嘉雯(2014年12月24日)。人事不酬庸 鄭:小英沒安插。中時電子報。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4000406-260102?chdtv
張世雄 (2016)。從「社區發展」到「社會企業」? 關於社會企業的政策議程和政治想像。社會發展季刊,154卷,頁82-103。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張正衡 (2017年3月28日)。「地方創生」政策作為日本地方治理新模式。巷仔口社會學。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7/03/28/changchengheng/
張正衡 (2019)。地方消滅論掀起的震盪與餘波。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行人出版社。
張存薇(2017年7月21日)。點亮南迴 台東縣府聘山崎亮任國際顧問。自由時報。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38796
張育銓(2016)。明星社造團隊沒有轉型為社會企業的因素探索。育達科大學報,43期 (2016 年10月1日),P141 – 162。
張敬業(2019年1月22日 a)。在談地方創生之前,我們聊聊「青年返鄉」吧!(上)。鹿港因仔官方網站。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tkfl.tw/before-placemaking-young-people-coming-home/
張敬業(2019年2月19日 b)。在談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之前,先來聊聊「山頭文化」與「海洋思維」。鹿港因仔官方網站。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tkfl.tw/placemaking-1-tribalism-vs-oceanconcept/
張敬業(2019年4月1日 c)。2019地方創生寫作計劃階段性檢討。鹿港因仔官方網站。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tkfl.tw/2019%e5%9c%b0%e6%96%b9%e5%89%b5%e7%94%9f%e5%af%ab%e4%bd%9c%e8%a8%88%e5%8a%83%e9%9a%8e%e6%ae%b5%e6%80%a7%e6%aa%a2%e8%a8%8e/
張瑋琦 (無日期)。「超越」或是「緊追在後」,花蓮命運的抉擇點。環境資訊中心。2020年8月1日取自:https://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051101.htm
張賢源(2006)。老街再造中參與者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大溪老城區為例。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張簡如閔(2015年1月28日)。何培鈞—一場從零到十萬的在地創業奇蹟。社企流。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story/2807/794/2813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許立一(2008)。公共治理主流模式的反思:以傅柯對治理意識的解構為途徑。空大行政學報,第19期,2008年7月,1-40頁。
許怡心(2015)。為什麼參與了沒感覺?台東大竹永久屋建築文化語彙重現及部落參與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許倬勛(2019年1月5日)。大溪老城區首間民宿 「四季行館」熱鬧開張。自由時報。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663007
許憶琳(2019)。日本地方創生制度移植至臺灣可行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郭琇真(2015)。打造有機筍園夢 邱榮漢與朋友「和作」前進。上下游。2019年8月1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2012/
郭登聰(2005)。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相關法制的析論。社區發展季刊,2005.1,頁38-53。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郭睿均(2019)。日本的農業改革與地方創生政策之研究-以養父市與新潟市國家戰略特區為例。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君毅(2020年5月22日)。盤點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的四大政績!龔明鑫回鍋接掌,總統520一席話激鬥志。數位時代。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6472
陳志仁(2018年1月18日)。專家傳真-宜蘭2030的地方創生。中時電子報。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118000239-260202?chdtv
陳東升(2017年12月21日)。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台灣的經驗。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571-610。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陳東升(2018)。〈地方社會公共實踐的外部結構與互動機制。《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系列叢書 新實踐與地方社會》,頁17-52。台北:人社實踐計畫辦公室。
陳玠婷(2018年10月23日)。邱星崴翻轉苗栗南庄產業困境。太報。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taisounds.com/w/TaiSounds/society_18102414044265614
陳建宇(2019年12月7日) 鹿港囝仔帶年輕人返鄉生活 創「今秋藝術節」倡在地文創。ETtoday房產雲,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house.ettoday.net/news/1591135
陳柏翰(2020)。將「DMO」發展得淋漓盡致的日本,如何制定地方創生「觀光戰略」?關鍵評論網。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623
陳梅英 (2017年11月30日)。「地方創生」再深化 7縣市獲加碼補助。自由時報。2018年1月10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156218
陳欽春(2000)。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10月第1期,2010.12,頁183-215。
陳嘉霖(2018年10月9日)。「深化本土意識」做為地方創生政策的核心價值。臺灣時報。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www.taiwantimes.com.tw/ncon.php?num=25267page=ncon.php
陳寶印(2019年9月4日)。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在大溪將盛大登場。桃園電子報。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tyenews.com/2019/09/27903/
鹿港囝仔(2020年2月11日)。文化農夫的創造與經營。鹿港囝仔官方網站。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tkfl.tw/story-of-the-kids-from-lukang/
曾旭正(2004)。台灣的經驗與展望。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46-52。
曾旭正(2013年9月11日)。台灣的社區營造:新社會、新文化、新人。台北:遠足文化。
曾旭正(2018)。【家鄉守護,大家一起來!】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從社造、農再到地方創生—地方振興的實際案例。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mJ67MnrJn8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第八卷,第四期(2011年12月):83-133
渡邊豐博(2018年10月5日)。地方創生的挑戰:日本NPO的在地創業。開學文化。
童詩淳(2019)。生態博物館活化地方文化產業與社群關係之研究—以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之街角館為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黃仁志(2018年9月9日) 台版地方創生 猶有更多可能性。蘋果即時。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909/1426453/
黃日香(無日期)。老朋友經國先生。黃日香官方網站。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hrstw.com.tw/edcontent.php?lang=tw&tb=1&id=9
黃世輝(2018年10月13日)。【家鄉守護,大家一起來!】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從社造、農再到地方創生—地方振興的實際案例。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EgYFZG0s9s
黃渝淓(2017)。以農食文化為基礎發展地方創生之研究-臺東池上鄉為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黃詩茹(2015)。Old is New 源古本鋪不老的秘密。非常木蘭。2019年8月1日取自:http://www.verymulan.com/story/oldisnew%e3%80%80%e6%ba%90%e5%8f%a4%e6%9c%ac%e9%8b%aa%e4%b8%8d%e8%80%81%e7%9a%84%e7%a7%98%e5%af%86-14153.html
黃應貴 (2019)。〈新自由主義國家下的政治、權力與新知識地浮現〉。《政治的消融與萌生 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台北:群學。
黃應貴(2016)。〈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頁1-45。台北:群學。
黃瓊滿(2007)。新管理主義下非營利組織的變遷:個案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黃蘭燕(2016年7月)。一個文化治理的角度—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籌備與誕生。博物館學季刊,30(3):81-99。
微大力(2020年2月10日)。高耀威/循環式社區設計及場域的力量。眼底城事。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eyesonplace.net/2020/02/10/13647/
楊友仁、蘇一志(2005)。地方成長聯盟轉化與空間治理策略:以台南科學城為例。都市與計劃,32(1):1-23。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縣新店:左岸文化。
楊瑪利、邱莉燕(2019年1月31日) 陳美伶:城鎮美化只是配套,地方創生核心是hold住人 遠見 https://www.gvm.com.tw/article/55791
萬里香食品有限公司(無日期)。品牌故事。萬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官方網站。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www.ols.com.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287307
葉啟政(2006)。《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台北:三民。
詹翊偵(2018)。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培力就業計畫。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2018.3六卷第一期,頁88-93。
廖石(2001)。從都市企業化主義的觀點探討在地全球化過程中的城鄉均衡發展課題。都市與計劃,28(2):155-170。
廖俊松(2006)。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社會發展季刊,115:324-334。
廖俊松(2007)。二十一世紀的公共行政:從新公共管理到民主治理。T&D飛訊,2007.6,頁18-22。
廖敏惠(2003)。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嘉展(2012)。揉轉效應: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邁向社會企業的經驗研究。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 (2016)。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群跨域治理:埔里生態城鎮轉型案例分析。臺灣文獻,67:3,2016.9,頁85-127。
臺灣導報編輯部(2020年5月16日)。親近大自然 康莊休閒農業區推農事體驗。臺灣導報。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taiwan-reports.com/archives/476987
趙永茂(2016)。從地方治理論台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民主發展與地方治理變革:都會治理與跨域管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41-78。
遠見(2019年11月4日)。遠見:地方創生的實踐。遠見天下出版社。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 :313-338。
劉秀芬(2018年12月1日)。國發會地方創生共識營 左鎮開講。中時電子報。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201002614-260405?chdtv
劉秀芬(2019年5月6日) 地方人才不足 政府投資不確定 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06000532-260114?chdtv
劉怡馨 (2019年5月9日)。鄉村與地方創生20》各界倡議地方創生立專法,突破法規限制、穩定延續政策。上下游。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9814/
劉怡馨(2018年6月21日)。日本地方創生推手木下齊:讓地方過得富足,有特色產業不怕人口少。上下游。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0295/
劉芳晴(2019)。以社會設計之底蘊探論臺灣地方創生之實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劉婉羚(2016年8月1日)。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進行式-理念形成和落實之路。關渡共好。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8/01/wooden-eco-museum/
劉嫈楓(2019年10月1日 b)。一座5萬人的小鎮 憑什麼成為地方創生研發中心? 。倡議。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4078846
劉嫈楓(2019年10月7日 a)。關於地方創生,你該小心的是?小鎮文創何培鈞3大提醒。倡議。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1817/4090900
劉新圓 (2005),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發軔與運作。「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4-009號」。
增田寬也(2019年7月9日)。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行人出版社。
歐佩佩、Stephen Chen (2018年5月10日)。【GQ點子成真俱樂部】何承育  像設計師思考的營運者。GQ。2020年8月5日取自:https://www.gq.com.tw/life/content-36061
歐陽辰柔(2016年3月12日)。全球視野最窄的雜誌!台南《正興聞》點燃社區營造的狼煙。LaVie。2020年5月23日取自: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600413
潘子祁(2015年11月9日)。台版「地方消滅」 農村高齡誰來顧?。上下游。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8347/
蔡允棟(2006)。民主行政與網絡治理:「新治理」的理論探討集類型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0-1:163-209。
蔡宜蒨(2015年6月29日)。從英美以及韓國文創產業來看,台灣還只是停留在「用文化做生意」?關鍵評論。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943
蔡郁崇(2010年10月29日)。從地方文化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經濟性的政策建構。2010「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博碩士生學術論文研討會。
鄭雁馨(2017年12月21日)。少而精的勞動力:老化社會人口教育結購的重要性。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571-610。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盧俊偉(2017年8月10日 b)。第三波「青年返鄉」的崛起與告終?天下獨立評論。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88/article/5974
盧俊偉(2017年9月5日 a)。青年力與在地文化經濟發展的新出路。台經月刊 9月號/2017,第40卷第9期。
蕭惠中(2018年8月27日)。「地方創生」跟「社區營造」有何不同?是舊瓶新裝的灑錢計畫嗎?。關鍵評論網。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2651
戴永華(2019)。休閒農業區供過於求 專家示警。好房網。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611490216650.html
戴季全(2019年1月8日)。【戴季全社長專訪】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這是台灣關鍵時刻,計畫都成熟了接下來就是執行。報橘。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buzzorange.com/2019/01/08/interview-with-national-development-council-minister-chen-mei-ling/
戴源德(2018)。以六級產業化概念發展地方品牌之研究─以屏東歸來地區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學位論文。
謝子涵(2017年12月8日)。台灣人才外流嚴重何解?日本「地方創生三支箭」的啟發。關鍵評論。2019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4545
謝昇佑(2016年7月11日)。戴董,別再誤會社會企業了!。公益交流站。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26419
謝國雄(1990)。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 1990,頁11-54。
謝禎德(2005)。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嵙崁文教基金會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碩士學位學程論文。
瞿宛文(2011)。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243-288。
簡惠茹(2019)。創歷史新高!休閒農業區去年2760萬旅遊人次、產值108億。自由時報。2020年6月15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847441
藍逸之(2012) 一個新自由城市、兩種都市政權? 1997後香港都市治理的空間爭議
藍逸之、李承嘉(2009)。台北市企業型都市治理在空間政治角力過程中的制度危機-一個尺度的政治經濟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10(2):123-146。
魏龍達、謝昇佑(2009)。民粹威權主義?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推行重探1990 年代的民主論述。國家與社會,7:87-13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