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17:4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王廷君
研究生(外文):
Ting-Chun Wang
論文名稱:
從告身到法書:徐浩〈朱巨川告身〉卷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By Xu Hao
指導教授:
盧慧紋
指導教授(外文):
Hui-Wen Lu
口試委員:
陳韻如
、
何傳馨
口試委員(外文):
Yun-Ru Chen
、
Chuan-Hsing Ho
口試日期:
2020-07-02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1
中文關鍵詞:
〈朱巨川告身〉卷
、
徐浩
、
告身
、
中唐
、
鮮于樞
外文關鍵詞: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
Xu Hao
、
the appointment (gaoshen)
、
Middle Tang
、
Xian-yu Shu
DOI:
10.6342/NTU202002960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240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傳)徐浩〈朱巨川告身〉卷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為唐代朝廷任命朱巨川(725-783)為大理評事兼豪州鍾離縣令的公文書,書寫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其書風端正渾厚,是重要且珍稀的傳世唐代法書代表之一,在後代流傳甚廣。
此卷備受歷史學界與書法史學界關注,前者主要從古文書學與唐代制度史的角度出發,將之與出土材料互證;後者則關注書者是否確為徐浩(703-782)。然而關於此卷的格式、內容、書法風格以及鑑藏史等各方面,尚未有深入而整體的探討。特別是此卷的性質有別於其他唐代書法作品,它原是一件公文書,經由歷代鑑藏家的逐步建構,才轉變為備受尊崇的法書。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元代是關鍵的轉變期,書家鮮于樞(1246-1302)尤其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然此面相至今仍未見充分討論。
本文從〈朱巨川告身〉卷作為公文書的層面切入,藉由唐代告身制度與其他告身材料確定此卷的可靠性,並分析與考證此卷的現狀、形式與內容;接著擴展到書風與書者的問題,將此卷放在盛、中唐時期的書史脈絡下尋找其定位,不僅分析此卷與當時的朝廷書家書風之關係,並比較它與傳稱書者徐浩的書風之異同。最後,筆者梳理此卷在宋元明清歷代的遞藏情形,並從接受史的角度探討此卷之書史地位建構的過程。本文嘗試解決過去學界對此卷格式、內容、書者與書風的爭議,更期望能補充對此卷性質轉變與書史地位建構過程的認識,以開啟更寬廣的研究視野。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attributed to Xu Hao (703-782), a scroll currently preserved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wan. This work is an official document, recording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725-783) by the court, as case reviewer in the Court of Judicial Review and magistrate of Zhongli county in Haozhou. Written in 768 AD, the third year of the Dali era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Daizong of Tang Dynasty, the work was distinguished by its upright and vigorous brushwork. As an important and rare example in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calligraphy,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had been well collected and reproduced in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Modern schola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From an institutional historical view, scholars compared transmitted documents with excavated manuscripts to confirm the ancient administr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scholars mainly focused on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authorship and authenticity. Relatively, no comprehensive and deep research about the form, content, calligraphy style and connoisseurship of the work had been done until now. Originally composed as an official document, the work was appreciated instead as a calligraphic masterpiece through the gradual reconstruction of later connoisseurship. This transformative role played by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from bureaucratic to aesthetic, differentiated to work from other calligraphy works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is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Yuan dynasty was a critical jumping-off point, in which Xian-yu Shu (1246-1302), a renowned calligrapher, played a crucial role.
This paper will first treat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as an official document, and examines its form, by using other available sources such as gaoshen (the appointment) documents. It then proceeds to discuss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and authorship, by putting the work back to the context of calligraphy history in the High and Middle Tang period: the styl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work with both works by Xu himself and other court artist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llecting history of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s in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perception of the work, it explores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the work’s position in calligraphy history. This paper tries to solve the debates over the form, content, authorship and calligraphy style of the Appointment of Zhu Ju-chuan, in the hope to develop an awareness of how it was constructed as an important work through history.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i
緒論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研究回顧 3
一、〈朱巨川告身〉卷的相關研究 3
二、唐代朝廷書法相關研究 5
論文架構 8
第一章 唐代告身的制度與發展 9
第一節 二十世紀以來唐代告身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唐代告身的制度 15
一、告身的涵義與起源 15
二、唐代告身的等級 16
三、唐代告身的格式與發給程序 18
四、唐代告身的用印、用紙與裝裱規定 23
第三節 唐代告身個案舉例 29
一、出土的唐代告身 29
二、傳世告身墨跡卷 43
三、叢帖中的告身 47
第二章 〈朱巨川告身〉卷現狀與內容考證 52
第一節 〈朱巨川告身〉卷的現狀 52
一、本幅 53
二、鑑藏印 54
三、裝裱 64
第二節 〈朱巨川告身〉卷的格式相關問題 66
第三節 〈朱巨川告身〉卷的內容問題 74
一、任命書的內容與朱巨川早期任官經歷 74
二、敕文 77
三、三省官員的署名 78
四、朱巨川的中晚期任官經歷與其他兩件朱巨川告身 82
第三章〈朱巨川告身〉卷書風探討 87
第一節 〈朱巨川告身〉卷的書風 87
第二節 唐代朝廷書法相關制度 93
一、書法教育 93
二、科舉制度與官吏選拔 94
三、官署中的書法類官職與書法活動 95
第三節 〈朱巨川告身〉卷與盛、中唐的朝廷書風 102
一、盛、中唐的朝廷書法風尚 102
二、〈朱巨川告身〉卷與盛、中唐朝廷書風的關係 105
第四節 〈朱巨川告身〉卷作者傳為徐浩的問題 112
一、徐浩的生平與背景 112
二、徐浩的書法作品與風格 113
三、徐浩書作與〈朱巨川告身〉卷的風格比較 117
四、徐浩在書史上的地位與評價 119
第四章〈朱巨川告身〉卷的遞藏與影響 124
第一節 〈朱巨川告身〉卷歷代收藏與流傳經過 124
第二節 〈朱巨川告身〉卷的刻帖 137
第三節 從告身到法書 142
一、宋代收藏告身的情況 142
二、元代收藏告身的情況 145
三、元人對唐代法書的鑑藏與追崇 147
結論 158
附錄 160
附錄一、〈朱巨川告身〉墨跡本釋文、題籤與題跋 160
附錄二、目前得見的唐代告身 163
附錄三、李紓〈故中書舍人吳郡朱府君神道碑〉 167
附錄四、畢沅〈徐季海書朱巨川告身跋尾〉 169
附錄五、趙明誠《金石錄》所錄徐浩的書法作品 170
附錄六、陸完跋〈朱巨川中書舍人告身〉 172
參考書目 174
圖版 199
圖版出處 269
傳統文獻
(漢)劉熙
《釋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白居易
《白氏長慶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李百藥
《北齊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李延壽
《北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李林甫等
《唐六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李肇
《翰林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杜佑
《通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長孫無忌等
《唐律疏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獨孤及
《毘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唐)蘇鶚
《蘇氏演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後晉)劉咰等
《舊唐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8-2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不著撰人
《南宋館閣續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不著撰者
《宣和書譜》,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王欽若等
《冊府元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4、907、9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王溥
《唐會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6、6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朱長文
《墨池編》,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米芾
《書史》,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米芾
《海岳名言》,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宋)宋祁、歐陽脩等
《新唐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2-2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宋敏求,誠剛點校
《春潮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宋)李昉
《文苑英華》,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4、13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洪邁
《容齋隨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陳思
《書苑菁華》,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陳思
《寶刻叢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陸游
《老學庵筆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黃庭堅
《山谷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葉夢得
《避暑錄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葛立方
《韻語陽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趙明誠
《金石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劉次莊
《法帖釋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歐陽脩
《集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歸田錄》,收入於《唐宋筆記叢刊6》,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魏泰
《東軒筆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王惲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收入《原式精印大本四部叢刊正編》,第 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元)周密
《志雅堂雜鈔》,卷下,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雲煙過眼錄》,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元)劉敏中
《中庵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蘇天爵
《元文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文嘉
《鈐山堂書畫記》,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明)宋濂
《元史》,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2、293、2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陳繼儒
《見聞錄》,收入,《寶顏堂祕笈19》,收入《百部叢書集成》,第12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明)陳繼儒
《妮古錄》,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3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明)董其昌,邵海清點校
《容臺集》,杭州:西泠印社,2012。
(清)于敏中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王昶
《金石萃編》,收入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5:隋唐五代第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清)王國維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清)王傑等編
《石渠寶笈‧續編》,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王澍
《竹雲題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吳升
《大觀錄》,收入盧甫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8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清)汪中
《述學》,臺北:廣文出版社,1970。
(清)阮元著,錢偉彊、顧大朋點校
《石渠隨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清)徐松
《登科記考》,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徐松著,苗書梅等點校,王雲海審訂
《宋會要輯稿‧崇儒》,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
(清)張照等編
《石渠寶笈》,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上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清)清聖祖
《御定全唐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清)陳鴻墀輯
《全唐文紀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勞格、趙鉞著,徐敏霞、王桂珍點校
《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黃本驥編,蔣瓌校
《顏魯公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
(清)錢泳著,張偉點校
《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繆荃孫輯
《藕香零拾》,臺北:廣文書局,1968。
(民國)柯劭忞
《新元史》,北京:中國書店,1988。
(民國)羅振玉著,蔣釜輯、羅福萇補
《沙洲文錄》,上虞羅氏編印鉛印本,1924。
近人論著
1.中文書目
小田義久,乜小紅譯
2003 〈關於德富蘇峰記念館蔵“李慈藝告身”的照片〉,《西域研究》,2期,頁27-36。
小田義久,李滄濟譯
2004 〈唐代告身的一個考察──以大谷探險隊所獲李慈藝及張懷寂告身為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1期,頁161-177。
于平主編
2000 《中國歷代墓誌選編5》,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中國歷代墓誌選編6》,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于寧、李慧斌,
2010 〈唐代「院體」書風考論〉,《中國書法》,10期,頁82-9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1997 《山西碑碣》,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
2009 《中國法書全集3:隋唐五代卷1》,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
2002 《中國法帖全集9:(宋)忠義堂帖》,武漢市:湖北美術,2002。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
2006 《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方令光
2016 〈干祿之心、經世之書:顏真卿(709-785)楷書考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毛蕾
2000 《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会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仁波主編
2000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陝西卷》,天津市:天津古籍。
王仁俊
2011 《敦煌石室真蹟錄》,收錄於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編,《地方金石志彙編27》,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王元軍
2009 〈唐代的翰林書待詔及其活動考述〉,《唐代書法與文化》,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頁1-15。
2012〈再談懷素《小草千字文》上的“軍司馬印”〉,《中國書法》, 8期,頁118-127。
王永興、李志生
1983 〈吐魯番出土〈氾德達告身〉校釋〉,收入《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2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其禕編
2007 《唐高力士墓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王連起
1998 〈鮮于樞生卒事跡考略〉,《文物》,12期,頁71-83。
王銘
2011 〈告身文種勾陳〉,《浙江大學學報》,41卷3期,頁104-111。
王靜、沈睿文
2013 〈唐墓埋葬告身的等級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0卷4期,頁35-41。
王競雄
2008 〈書徐浩朱巨川告身〉,《晉唐法書名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189-191。
王耀庭主編
2004 〈傳顧愷之〈女史箴圖〉畫外的幾個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7期,頁1-51。
2008 《晉唐法書名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1 〈宋高宗書畫收藏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9卷1期,頁1-48。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
1989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22:隋唐五代十國14》,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古怡青
2002 《唐代府兵制度興衰研究 —— 從衛士負擔談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史睿
2018 〈唐代法書鑒賞家的譜系(增訂稿)──從武平一到司空圖〉,《書法研究》,4期,頁5-32。
白化文、倪平
1977 〈唐代的告身〉,《文物》,11 期,頁77-80。
任士英
1990 〈唐代流外官研究(上)〉,《唐史論叢》,第5輯,頁276-304。
1995 〈唐代流外官研究(下)〉,《唐史論叢》,第6輯,頁160-240。
朱雷
2016 〈跋敦煌所出〈唐景云二年張君義勛告〉──兼論“勳告”制度淵源〉,《敦煌吐魯番文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頁341-362。
朱關田
1993 〈顏真卿書跡考辨〉,收入朱關田主編,《中國書法全集25:顏真卿一》,北京:榮寶齋出版社,頁31-32。
1996 〈盛中唐的館閣書家〉,收入朱關田主編,《中國書法全集23:李邕卷》,北京:榮寶齋,頁23-27。
2001 《唐代書法家年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8 《初果集:朱關田論文集》,北京:榮寶齋。
2009 《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江秋萌
2019 〈鮮于樞的書畫收藏及其經濟情況〉,《故宮博物院院刊》,12期,頁50-69。
池田溫
1999 〈盛唐集賢院之研究〉,收入池田溫,孫曉林等譯,《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90-242。
何傳馨
1996 〈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24-25。
2016 何傳馨,〈二妙合冊──趙孟頫鮮于樞墨蹟合冊解讀〉,《故宮文物月刊》,403期,頁26-39。
何傳馨、陳階晉、陳昱全編
2011 《故宮法書新編六:唐玄宗書鶺鴒頌卷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呂靜然
2014 〈張晏法書收藏〉,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宗焜整理
2008 《文苑英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修生主編
2004 《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
李福長
2005 《唐代學士與文人政治》,濟南:齊魯書社。
李劍峰
2014 〈喬簣成畫鑒藏考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錦繡
1998 《唐代制度史略論稿》,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6 〈敦煌史部典籍研究綜述〉,《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頁366-426。
周侃
2007 〈唐代書手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博士論文。
周紹良主編
1992 《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青木正兒等,洪惟仁譯
1989 《書道全集:第9卷》,臺北:大陸書店。
施安昌
1982 〈唐代正字學考〉,《故宮博物院院刊》,3期,頁77-84。
昭陵博物館
1977 〈唐臨川公主墓出土的墓志和詔書〉,《文物》,10期,頁50-59。
段瑩
2018 〈喬簣成生平及書畫收藏考略(上)〉,《紫禁城》,6期,頁136-145。
2018 〈喬簣成生平及書畫收藏考略(下)〉,《紫禁城》,7期,頁114-129。
胡海帆、湯燕編
2012 《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藏金石拓本菁華:1996-201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郁賢皓
2000 《唐刺史考全編》,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倪雅梅(Amy McNair),楊簡茹譯
2018 〈作為書法範本的信札──顏真卿(709-785)《劉中使帖》漫長而傳奇的經歷〉,《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241-290。
唐長孺
1983 〈跋吐魯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輯,頁1-6。
唐長孺主編
1996 《吐魯番出土文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
唐星
2011 〈釋令狐懷寂告身〉,《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2卷,頁413-428。
唐耕耦、陸宏基編
1990 《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迹釋錄(四)》,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
孫蘭風、胡海帆主編
1992 《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北京大學卷》,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容庚
1984 《叢帖目》,臺北:華正書局。
徐邦達
1987 〈唐人朱巨川告身〉,《故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頁90-93。
徐暢
2012 〈存世唐代告身及相關研究述略》,《中國史研究動態》,3期,頁33-43。
神田喜一郎等編,洪惟仁譯
1989 《書道全集:第13卷》,臺北:大陸書店。
神田喜一郎等編,戴蘭村譯
1989 《書道全集:第8卷》,臺北:大陸書店。
高明一
2007 〈沒落的典範:「集王行書」在北宋的流傳與改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3期,頁81-136、201。
2008 〈空留餘恨──宋徽宗的書學改革〉,《故宮文物月刊》,306期,頁28-39。
2017 〈忠義人品-北宋中期對顏真卿書史地位的建構〉,《故宮文物月刊》,407期,頁70-80。
高明士
2013 〈「天聖令學」與唐宋變革〉,《漢學研究》,31卷1期,頁69-99。
高遠
2018 〈從新出唐志管窺徐浩楷書風格嬗變與傳播〉,《中國書法》,7期,頁195-19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1973 《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二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
1981 《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三、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子明
2001 〈鍾紹京受贈誥文碑〉,《南方文物》,4期,頁149。
張光賓
2008 〈試論遞傳元代之顏書墨跡及其影響〉,《讀書說畫 : 臺北故宮行走二十年》,臺北:麗山寓廬,頁396-397。
張明、郝長寧
2018 〈規範與典範——唐代館閣文人正體書法的表現及意義〉,《中國書法》,14期,頁128-130。
曹寶麟
1991 〈顏真卿《自書告身》證訛〉,收入《抱甕集》,臺北:蕙風堂,頁101-109。
莊子薇
2014 〈從《忠義堂帖》看顏真卿於南宋之形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弱水
2009 〈唐代長安的宦官社群──特論其與軍人的關係〉,《唐研究》,第15卷,頁171-198。
陳國燦
2001 〈莫高窟北區第47 窟新出唐告身文書研究〉,《敦煌研究》,3期,頁83-89。
2003 〈《唐李藝慈告身》及其補闕〉,《西域研究》,2期,頁37-43。
陳雪溱
2018 〈唐玄宗〈鶺鴒頌〉之書風探析及其於宋徽宗朝的意義轉化〉,《故宮學術季刊》,35卷3期,頁1-92。
傅申
1996 〈顏魯公在北宋及其書史地位之確立〉,《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臺北:歷史博物館,頁61-78。
2014 《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定(再刷增修版)》,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傅璇琮
2004 〈唐玄肅兩朝翰林學士考論〉,《文學遺產》,4期,頁55-64。
勞合‧福奇兀(L. Fergére),楊漢璋譯
1990 〈伯希和在敦煌收集的文物〉,《敦煌研究》,4期,頁38-46。
彭金章,王建軍
2000 《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彭金章主編
2011 《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研究:上冊》,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黃正建主編
2011 《天聖令與唐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流沙
1983 〈張九齡《告身帖》石刻考略〉,《嶺南文史》,2期,頁102-106。
黃緯中
1992 〈唐代書法社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972 〈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簡報〉,《文物》,1期,頁8-2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75 〈1973年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7期,頁8-26+95-100。
楊慶興
2015 〈洛陽新見徐浩撰并書墓志〉,《中國書法》,5期,頁186-193。
照那斯圖
2004 〈唐徐浩書朱巨川告身卷所鈐元國書印譯釋〉,《故宮文物月刊》,254期,頁104-105。
廖珮妏
2019 〈《靈飛經》與盛唐宮廷楷書之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榮新江
1999 〈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及其封閉原因〉,收入《鳴沙集:敦煌學學術史和方法論的探討》,臺北:新文豐,頁15-63。
2000 〈《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一卷》評介〉,《敦煌研究》,4期,頁178-180。
榮新江、劉後濱編
2008 《唐研究》,第14卷「天聖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與社會研究專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榮新江主編
2007 《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研讀會編
2011 《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趙力光編
2012 《西安碑林名碑精粹:不空和尚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趙君平
2004 〈新出土徐浩書《陳尚仙墓志》探微〉,《中國書法》,3期,頁73-81。
趙和平
2006 〈武則天為已逝父母寫經發願文及相關敦煌寫卷綜合研究〉,《敦煌學輯刊》,3期,頁1-22。
趙彥昌、姜珊
2018 〈近三十年來唐宋告身整理與研究述評〉,《蘭臺論壇》,9期,頁37-43。
趙盼超
2012 〈元初江南地區收藏家王子慶的交遊與庋藏〉,《中國家博物館刊》,2期,頁101-105。
趙振華
2013 〈談武周授封武承嗣的詔書和冊書——以新見石刻文書為中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期,頁68-74。
趙晶
2014 〈論日本中國古文書學研究之演進——以唐代告身研究為例〉,《早期中國研究》,6卷1期,頁113-141。
齊淵、繆韻編
2011 《洛陽新見墓誌選:唐嚴復墓誌》,北京:文物出版社。
劉小玲
2009 《盛唐八分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劉後濱
2004 《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2008 〈唐代告身的抄寫與给付——《天聖令‧雜令》唐13條釋讀〉,《唐研究》,第14 卷,頁465-480。
劉健明
1993 〈論唐玄宗時的集賢院〉,收入黃約瑟、劉健明合編,《隋唐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中心,頁54-64。
劉啟林
2001 〈顏真卿《自書告身》墨跡作者考辯〉,《書法研究》,3期,頁1-31。
2002 〈關於顏真卿《自書告身墨跡》作者的再思辯〉,《書法研究》,4期,頁71-73。
2004 〈顏真卿《自書告身墨蹟》續考:與曹寶麟先生商榷〉,《汕頭大學學報》,6期,頁18-22。
劉濤
2001 《書法談叢》,臺北:蕙風堂。
樊波、李舉綱
2005 〈西安新出土徐浩楷書《李峴墓誌》及《李峴妻獨孤峻墓誌》〉,《書法叢刊》,4期,頁11-51。
蔣培友
2007 〈面對新材料的思考:再論徐浩書法分期與書史地位〉,《書法賞評》,1期,頁32-35。
盧意寧
2009 〈盛唐集賢院的成立與意義:兼論玄宗朝學術文化風氣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慧紋
1996 〈元代書家康里巎巎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穆棣
1995 〈懷素《論書帖》中“彥清”款記考辨──緣波室考辨論文〉,《書法藝術》,3期,頁6-10。
2016 〈《祭侄文稿》墨跡中的積案破解舉例〉,《榮寶齋》,6期,頁200-211。
賴亮郡
2010 〈唐代特殊官人的告身給付──《天聖令.雜令》唐13條再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3期,頁119-172。
2010 〈唐宋告身制度的變遷:唐宋〈令〉、〈式〉探索〉,《唐宋律令法制考釋 : 法令實施與制度變遷》,臺北:元照出版社,頁41-158。
賴瑞和
2003 〈唐代待詔考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12期(總43期),頁69-104。
2004 《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6 〈論唐代的檢校官制〉,《漢學研究》,24卷1期,頁175-208。
2007 〈論唐代的州縣「攝」官〉,《唐史論叢》,第9輯,頁66-86。
2011 《唐代中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
戴立強
2000 〈鮮于樞年譜稿〉,《書法研究》,3期,頁88-124。
戴建國
2006 〈唐〈開元二十五年令‧雜令〉復原研究〉,《文史》,3輯,頁105-132。
簡松村
1984 〈唐代的告身──簡介院藏朱巨川告身〉,《故宮文物月刊》,13期,頁115-119。
羅豐
2017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一個王字傳統的構建與流行〉,《唐研究》,第23卷,頁1-108。
顧祥編
2011 《大燕嚴希莊墓志》,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2.外文書目
大津透編
2008 《日唐律令比較研究の新段階》,東京:山川出版社。
大庭脩
2003 《唐告身と日本古代の位階制》,伊勢:皇館學出版部。
小田義久編
1984 《大谷文書集成壹》,京都:法藏館。
小笠原宣秀、大庭脩
2003 〈龍谷大學所蔵吐魯番出土の張懐寂告身について〉,收入大庭脩著,《唐告身と日本古代の位階制》,伊勢:皇館學出版部,頁211-227。
中村裕一
1991 《唐代官文書研究》,京都:中文出版社。
1991 《唐代制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1996 《唐代公文書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仁井田陞
1933 《唐令拾遺》,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硏究所。
1938 〈唐宋告身の現存墨蹟本に就いて〉,《書菀》,2卷1期,頁2-21。
1940 〈唐の張令曉告身〉,《書道》,9卷2期,頁2-10。
內藤乾吉
1963 《中國法制史考證》,東京:有斐閣。
內藤湖南
1969 〈紙の話〉,收入內藤乾吉、神田喜一郎編集,《內藤湖南全集第8卷:東洋文化史研究》,東京:筑摩書房,頁77-83。
石田肇
1991 〈南宋初期の顏氏と顏真卿評価:《少師告身》をめぐって〉,《書論》,27號,頁108-117。
石濱純太郎
1929 〈流沙遺文小記〉,《龍谷史壇》,2卷2號,頁1-4。
伊藤東涯
《盍簪錄》,日本舊抄本。
伊藤東涯著,礪波護、森華校訂
2006 《制度通》,東京:平凡社。
池田溫
1990 《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大藏出版社。
西川寧
1991 《西川寧著作集》,第二卷,東京:二玄社。
西林昭一解說,秋山元秀釋文
1987 《中國法書選16:東晉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東京:二玄社。
1988 《中國法書選17:東晉王羲之興福寺碑》,東京:二玄社。
角井博解說,福本雅一釋文
1990 《中國法書選 11:魏晉唐小楷集》,東京:二玄社,1990。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
2019 《顔真卿王羲之を超えた名筆》,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宮崎洋一
2000 〈宋代以後的「顏真卿」—通過分析兩種材料和反映〉,收入書學與書道史主編,《日本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第一回中國史學國際學術會論文》,東京:萱原書房,頁6-12。
神田喜一郎
1922 〈支那古文書の研究(三)〉,《歷史と地理》,9卷4號,頁281-289。
神田喜一郎、西川寧監修
1985 《書跡名品叢刊8:唐則天武后昇仙太子碑》,東京:二玄社。
1989 《書跡名品叢刊182:唐玄宗石台孝經(上)》,東京:二玄社。
須羽源一
1940 〈唐宋の告身の刻石〉,《書道》,9卷2期,頁14-22。
瀧川政次郎
1940 〈西域出土唐公式令断片年代考(上・下)〉,《支那法制史研究》,東京:有斐閣,頁127-166。
藤枝晃
1961 〈敦煌出土長安宮廷寫經〉,收入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編,《塚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京都:塚本博士頌壽記念會,頁647-667。
饒宗頤編輯、解說
1984 《敦煌書法叢刊:道書3》,第29卷,東京:二玄社。
1985 《敦煌書法叢刊:道書1》,第27卷,東京:二玄社。
Bullitt, J. O.
1989 “Princeton’s Manuscript Fragments from Tun-Huang,”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3, no. 1-2, pp.7-29.
Chen, Guocan.
2000 “The Turfan Documents at Princeton's Gest Library,” Early Medieval China, no.1, pp.74-103.
Fu, Marilyn Wong.
1981 “The Impact of the Re-unification Northern Elements in the Life and Art of Hsien-yü Shu (I257-I302) and Their Relation to Early Yuan Literati Culture,” in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ed. John D. Langlois J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371-433.
1983 “Hsien-yü Shu's Calligraphy and His "Admonitions" Scroll of 1299.”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McNair, Amy.
1998 The Upright Brush: Yan Zhenqin’s Calligraphy and Song Literati Politic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iboud, K. and Vial, G. eds.
1970 Tissus de Touen-houang: conservés au Musée Guimet et a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Adrien-Maisonneuve.
Weitz, Ankeney.
2002 Zhou Mi's Record of Clouds and Mist Passing Before One's Eyes: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Leiden; Boston, MA: Brill.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典藏資料庫整合系統
http://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_op?.b372022D0001B000000150000000000^543000010009100000000350043e5(檢索日期2019/09/11)
北京故宮官網數字文物庫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impres/234150.html(檢索日期:2020.05.25)
浙江大學圖書館中國歷代墓誌數據庫
http://csid.zju.edu.cn/tomb/stone/detail?id=40288b9558d2f4ed0158d2f64345004c&ru bbingId=40288b9558d2f4ed0158d2f64355004d(檢索日期:2020.05.25)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http://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4(檢索日期:2019.09.04)
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29610(檢索日期:2020.05.25)
http://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21058(檢索日期:2020.05.31)
http://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21060(檢索日期:2020.05.31)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
https://theme.npm.edu.tw/exh107/Treasures/ch/page-2.html#lg=1&slide(檢索日期:2020.04.01)
https://theme.npm.edu.tw/exh107/Treasures/ch/page-2.html#lg=1&slide=14(檢索日期:2020.05.25)
國際敦煌項目
http://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2282837099;recnum=59979;index=1(檢索日期:2020.02.14)
http://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2290716919;recnum=91436;index=1(檢索日期:2020.02.14)
http://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569464199;recnum=79421;index=16(檢索日期:2020.02.14)
http://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2306097059;recnum=59658;index=1(檢索日期:2020.02.14)
http://idp.bl.uk/database/oo_scroll_h.a4d?uid=23146015911;recnum=8346;index=1(檢索日期:2020.02.14)
數字敦煌
https://www.e-dunhuang.com/cave/10.0001/0001.0001.0017(檢索日期:2020.05.25)
Gallica - The BnFdigital library:
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tv1b8303120v(檢索日期:2020.05.25)
Harvard Library Chinese Rubbings Collection
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4160439$21i(檢索日期:2020.05.25)
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4160439$200i(檢索日期:2020.05.31)
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4765193$50i(檢索日期:2020.05.31)
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5027347$54i(檢索日期:2020.05.31)
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
https://artmuseum.princeton.edu/collections/objects/36359(檢索日期:2020.05.31)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無相關論文
無相關期刊
1.
重析《文姬歸漢圖軸》的製作年代與畫意表現
2.
《靈飛經》與盛唐宮廷楷書之發展
3.
懋勤淵鑑---康熙時期宮廷刻帖活動研究
4.
硯為心聲:高鳳翰(1683-1749)《硯史》研究
5.
明代仇英《漢宮春曉》研究
6.
十八、十九世紀中韓新文物陳列圖像之傳播―以冊架圖為中心
7.
曇曜五窟石窟形制與造像風格研究
8.
東漢金鄉祠堂圖像研究
9.
塑造群體:清代(十七、十八世紀)王羲之蘭亭會傳統之新面貌
10.
日治時期的書法鑑藏、推廣及風格蛻變:新竹書家李逸樵(1883-1945)研究
11.
趙孟頫與宋元碑銘書法研究
12.
從淇武蘭出土安平壺看十七世紀東亞與東南亞間海上貿易網絡
13.
在財務艱困公司案件中會計師如何扮演企業醫師之探討—以M國際購物中心個案為例
14.
探討具有基因突變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再次接受病理切片現況–以台灣某醫學中心為例
15.
以錳鈰氧化物與石墨烯複合材於不同反應環境進行低溫脫硝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