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71.15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7 09: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紫祺
研究生(外文):LIANG, ZIH-CI
論文名稱:潛境-梁紫祺無胎體琺瑯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Inner Dimensions-Enamel without Metal Formation of Zih-Ci Liang’s Art Practice
指導教授:趙丹綺趙丹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 Tan-Chi
口試委員:趙丹綺梁家豪江怡瑩
口試委員(外文):Chao, Tan-ChiLiang, Jia-HaurCHIANG, I-YING
口試日期:2020-06-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工藝設計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工藝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冰山對話水意象無胎體琺瑯首飾
外文關鍵詞:Iceberg ConversationMemory of WaterEnamel without Metal Formationjewel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雙手在創作的過程中,記錄了內在的感受與自身經歷,透過創作讓創作者真實面對所有內心的自己。在實作中與自我進行「冰山對話」,將情緒造型從具象的生活萬物,提取至抽象的記憶姿態,而創作中琺瑯在抽離胎體後所燒製成「無胎體」樣貌,則展現內在潛意識中對於水意象的美好記憶延伸。本創作論述中,將無胎琺瑯透過首飾與裝飾分為「情域」與「境域」兩種作品表現方式,其分別代表著情感在身體之間與空間之間的對話模式,再進而透過微觀角度下觀看作品,而在攜帶著起伏的情感,乘載了所有感受之後,作品訴說出潛於內心的情緒模樣。
The hand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rtworks, record the personal feeling and experience. An artist faces the true inner self by creating artworks. During the creation, artists have an “iceberg conversation” with the inner self and extract the emotion from the real life to the abstract memory. The enamel pulled out from the body transforms into the “Enamel without Metal Formation” outline that shows the extension of wonderful memory of water from subconscious. In this artwork, the two art styles of “sentiment” and “realm”, as the jewelry and decoration made of the enamel without metal formation, separately signify the conversation of sentiment between human body and space. From the micro-perspective of the artworks, which carry the changes of sentiments and feelings, it describes the emotion hidden in the heart.
致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2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8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9

第二章 創作學理基礎 10
第一節 潛意識中的冰山對話 10
第二節 尋找水中運動的情感連結 23
第三節 琺瑯之於當代藝術的表現 29
第四節 無胎體的創作形式 37

第三章 創作理念 42
第一節 應對姿態的展現 43
第二節 內在情緒的匯集 47
第三節 材質本位的辯思 49

第四章 系列作品與表現形式 52
第一節 《情域》系列作品 53
第二節 《境域》系列作品 62
第三節 微觀內心風景 71

第五章 結論 78
第一節 創作回顧 78
第二節 未來展望 79

參考文獻 80
附錄 84


中文書籍
李麗紅 著(2020)。琺瑯精工:琺瑯器與文化之特色。崧燁文化
林良華 著(2019)。超解佛洛伊德。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李崇建 著(2017)。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洪仲清 著(2017)。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遠流文化
鄭月秀、杜瑞澤、王建堯、梁家豪、謝修璟、李元榮、王昭旺、張晏榕、王蔘、王清良 著(2013)。創意•生活•設計-閱讀新心美學。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了了 著 (2012)。杯子文化。中國:石灰文化
周鼎文 著(2011)。愛與和解。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俐雯 著(2010)。時尚豐子愷:跨領域的藝術典型。秀威資訊
牛曉牧 著(2008)。生態式藝術教育案例與解析。南京出版社
陳瑞林、尹彤云 著(2005)。外國圖形藝術簡史。清華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莊秀玲 著(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材質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張夫也 著(2003)。全彩西方工藝美術史。中國:寧夏人民出版社
廖閱鵬 著(2001)。催眠聖經-啟動你的內在潛能。如何出版社

翻譯書籍
羅淑慧 譯(2019)。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秋元雄史 著)。方舟文化
王磊 譯(2015)。琺瑯藝術(Linda Darty 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陳雅馨、楊晴 譯(2013)。危險療程:心理學大師榮格、佛洛伊德,與她的故事(John Kerr 著)。商周出版
易之新 譯(2009)。心靈的淬煉-薩提爾家庭重塑的藝術(Maria Gomori, Eleanor Adaskin 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雲菁 譯(2008)。圖解榮格心理學(長尾剛 著)。易博士文化
卓耀宗 譯(2007)。設計&日常生活(Domald. Norman 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項國寧 譯(2007)。輕鬆有效的魚式游泳(Terry Laughlin 著)。聯經出版公司
金星明 譯(2006)。歇斯底里症研究(Sigmund Freud 著)。知書房出版集團
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 譯(2000)。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Virginia Satir & John Banmen & Jane Gerber & Maria Gomori 著)。張老師文化
耿濟之 譯(1970)。藝術論(Leo Tolstoy 著)。地平線出版社

英文書籍
Monika Fahn, Otto Künzli, Jorunn Veiteberg, Gabriella Zaharias-Doff (2016). Mari Ishikawa : Jewellery & Photography, Where does the parallel world exist?. 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
Linda Darty(2004)The Art of Enameling: Techniques, Projects, Inspiration
Karen L. Cohen(2004)The Art of Fine Enameling

學術期刊
吳佩珊(2018)。當代藝術的初探─以纖維藝術教育為例。南藝學報,17期。頁 29-45。
陳瓊花(2015)。從「視覺形式」─開啟「美感之門」。教育脈動,2期。頁 1-21。
洪國朕,陳瑞斌,高麗娟(2014)。日本游泳教學法的比較與分析。身體文化學報,18期。頁 137-177。
陳映瑋,林耀豐(2012)。游泳運動對復健治療的效益之探討。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期。頁 162-166。
賴雯淑,許雯婷(2011)。詮釋取徑之藝術研究方法。藝術教育研究,22期。頁 109-145。
陳國珍,(2008)。當代工藝創新思維的體現設計,戰國冊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頁61- 64。
王哲雄(2007)。藝術春秋〔45〕-Cy Twombly。國立台灣美術教育館,158期。頁 42-46。
黃啟祥(2004)。陶瓷與人類文明:多采多姿的陶瓷釉藥。科學發展,375期。頁 24-27。
武而謨,周文博(1993)。水中運動簡介。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8卷2期。頁 202-205
洪榮照(1991)。以認知行為自我教導訓練改變兒童內在語言。國教輔導,31期。頁 20-26

學位論文
黃琳真(2017)。「潛於無形的永恆」女性意象與自然形態之金工琺瑯創作。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
潘俊璋(2015)。鏈結交織共築。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碩士班。
洪國朕(2015)。喚起回憶:一位游泳選手的自我敘說。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
徐珈惠(2008)。水•心象•舞動生命線—徐珈惠抽象油畫創作論述。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網頁資料
呂燕華(2019)https://reurl.cc/EKYpZk
彭麗芳(2017)https://reurl.cc/XXx46D
鍾麗明(2007)https://reurl.cc/9z0OEv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