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5: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有彧
研究生(外文):DING, YOU-YU
論文名稱:青銅意象的器物記事 丁有彧陶藝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Narrative vessels: A dialogue with Bronze imagery in Ding you yu 's Ceramic Art
指導教授:梁家豪梁家豪引用關係劉鎮洲
指導教授(外文):LIANG, JIA-HAURLIOU,CHEN-CHOU
口試委員:王怡惠
口試委員(外文):WANG, YI-HUI
口試日期:2020-07-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工藝設計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工藝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器物記事青銅文化意象禮器陶藝創作
外文關鍵詞:vesselnarrativebronze cultureimagerysacrificial vesselceramic artwor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筆者透過找尋工藝歷程中功能性與使用性的表現,反思筆者學習陶瓷工藝的經驗與歷程。過程中藉由青銅文化的工藝發展、器物轉變和禮器制度,探討青銅意象的表現,並透過經驗的累積建構出三種詮釋器物的途徑,最後經由創作,實踐出三個系列作品:「器皿經驗」、「器物情感」、「社會詮釋」,作為思考器物記事的方式。創作中利用陶瓷翻模的技法,探討青銅鑄造對於造型的影響,與研究釉料的燒製作為陶瓷仿製青銅質感的表現,並且研究青銅造型的線條轉換成自我造型風格。在表現形式上將器皿的使用過程作為敘事的方式,與利用器物的造型與功能性視為器物與使用者溝通的能力,最後透過禮器的形態記錄觀者所感知的社會樣貌。
筆者透過觀點的轉換,發展出不同的創作思緒,並且利用系列創作的實踐,建構出器物的表達方式與情感表現,藉此思辨著彼此的差異。這樣的過程,就像是透過器皿作為訊息的載體互相交流著。然而良好的溝通應當準確傳遞訊息,這樣的概念開啟了本論文的研究方向及器物記事的創作實踐。旨在透過陶瓷媒材探討器物記事的表現,提升經驗、文化、情感的表達能力,作為本論文創作研究。

By searching for the performance of functionality and usability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eramic craftsmanship,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e self-experience and course of learning ceramic art. During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bronze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ssel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ritual utensil system which assist in exploring the expression of bronze imagery, and three ways of presentations for vessels wer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As a result, three series of artworks were born: ”Experience of Vessels”, ”Emotion of utensils”, ”Social Interpretation ” as the methods to rethink about narrative vessels.

In the artwork, the mold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bronze casting affects the outcome of shapes and testing the glaze firing as the imitation for bronze texture, in addition to transforming the traditional bronze style into self-modeling style vessels. In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e course of usage for vessels is regarded as a narrative method, furthermore, the shape and functionality are regarded as a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tensil and the user, at long last, the viewer’s perception of society is recorded through the pattern of ritual vessel.

Through the conversion of viewpoint, the author develops different creative ideas, in addition, fulfill in serial collections to construct the expression method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s of the utensils. During this process of communicates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the vessels as the carrier of messages. However, positive communication should accurately deliver messages. This concept i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thesis and the record for the narrative vessel. Expl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narrative vessels throughout the ceramic material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to express experience, culture, and emotions, as the research of this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8
第三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12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3
第一節 青銅工藝的美學啟示 13
第二節 藝術社會學中歷史的理解與再製 23
第三節 經驗轉化與器物美學 36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44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4
第二節 表現形式 53
第三節 表現技法 55
第四章 作品系列說明 73
第一節 器皿經驗系列 74
第二節 器物情感系列 81
第三節 社會詮釋系列 90
第五章 結論 103
第一節 創作成果 103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106
參考文獻 108
附錄 110

村上隆(2010)。藝術戰鬥論。臺北:大藝出版。
賈馥茗、楊深坑(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劉豐榮(1997)。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式之理論基礎探究: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期刊。頁79。
蔣勳(2003)。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
王大智(2008)。藝術與反藝術-先秦藝術思想的類型學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楊式昭(2005)。春秋楚系青銅器轉型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丁孟(2007)。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青銅器。臺北:藝術家。
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臺北:生智文化。
張錦惠(譯)(2009)。Niklas Luhmann著。社會中的藝術。臺北:五南。
丹納(1981)。藝術哲學。臺北:人民文學。
劉其偉(1992)。藝術與人類學。臺中:國立美術館。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臺北:雄獅。
朱建民(2003)。知識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關永中(2000)。知識論(ㄧ)-古典思潮。臺北:五南。
關永中(2000)。知識論(二)-近世思潮。臺北:五南。
卓銘順(2009)。「生態記錄器」陶藝造型創作。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研究所。
徐藝乙(譯)(2011)。柳宗悅著。工藝文化。桂林:師範大學。
涂維政(2002)。卜湳文明遺址。2019年11月21日,取自http://art.tnnua.edu.tw/plastic/gal/g890111/index.htm。
洪紹涵(2002)。未來考古學。2019年11月21日,取自http://art.tnnua.edu.tw/plastic/gal/g890111/punan_c.htm。
韓春陽(2013)。進化與神創:邱志杰新作展。2019年11月22日,取自
http://news.99ys.com/news/2013/1216/19_151336_5.shtml。
簡政展(2017)。回到生活之初的陶土建築師。2019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taiwanclayart.org.tw/site_6_11_F59C5EFC-2A77-4596-A5C9-481BFE63A5B8.htm?1。
黃琮賀(2018)。陶藝界的魔術師卓銘順的創作想像。2019年11月22日,取自https://www.i-media.tw/Article/Detail/62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