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6 12: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程淑娟
研究生(外文):CHEN, SHU-CHUAN
論文名稱:糸之境 - 程淑娟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Field of Textile - Study of Chen, Shu-Chuan’s Creation
指導教授:姜麗華姜麗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LI-HUA
口試委員:姜麗華倪又安吳宜樺
口試委員(外文):CHIANG, LI-HUANI, YU-ANWU YI-HUA
口試日期:2020-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線性語境觸覺記憶
外文關鍵詞:LinearityContextSense of Touch and Memor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首先陳述筆者運用布作為主要創作材料的動機,並說明以布作為媒材的創作與形式。所有的物質具有其本身的語彙,特別是布。「糸」部的線有形或無形都能成為想像的介面。文本對於創作研究從感知連結到布的運用,導引出身體與布之間的觸覺經驗。同時,根據文獻探討布的運用與演變,並探究一種處於轉變狀態中的線,陳述布的立體形式到「布」的記憶性。一方面從平面演化與轉變,就線條與線性分析其中的差異,另一方面從語境探究中西藝術的精神性,並且探討不同的感知層面。另外,從西方的藝術精神連結老莊思想下的藝術境界,以東方美學中的留「白」境界說明筆者創作運用白的差異之處。
筆者的創作技法與歷程分析,主要針對由布產生面與體之間的依存關係,借由物理實驗虹吸作用的線連接到我們的想像。就材質面向與創作物件分析,以材質連結到知覺的創作形式,說明材質作為觸覺介面所產生的觸覺記憶。最後回顧筆者從職場的經驗至創作演變的歷程,比較不同時期運用布進行創作的差異。

The text statement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cloth as the main material and explains the creation and form of cloth. All of materials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especially cloth. The word “textile” of line can be the imagination interface of tangible or intangible. The study of creation is from perception link to cloth using and leading the sense of touch experience between body and cloth.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which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cloth and then explores the “line” transformation, and statement the thee-dimensional form to the memory of “cloth”. One is from the plan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e and linearity, another explores the spiri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in context, and then explores the perception level to discussion. In addition, to connect the artistic realm of Lao Zhuang’s thought from the western artistic spiri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 of using “white concept”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 from author’s creation and white concept.

Author’s creation skill and creative process analyzes, the main explores the dependency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e and sculpture, and in the physical experiment try to use line to show siphon action and connected to the imagin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material and creation object try to use the creation form of material link to sense, to explains the material as a tactile interface and produce the memories of touch. Finally, author looks back the process from occupation experience to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every particular period creation.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緣起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第三節 研究內容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布質語彙 18
第二節 平面演化 23
第三節 心線語境 27
第三章 創作技法與歷程分析 49
第一節 面與體 49
第二節 物理實驗 54
第三節 線性語彙 63
第四章 材質面向與創作物件分析 70
第一節 材質面向分析 70
第二節 形體意象 73
第三節 記憶意象 77
第四節 觸覺意象 78
第五章 結論 85
第一節 布作為一種記憶的身體 85
第二節 感受中的勞動經驗 86
第三節 對未來創作的期許 87
參考書目 88
附錄: 91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
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出版,2019,再版,二刷。
古干著,《現代書法三步》,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2007。
白砥著,《書法的空間論》,北京:榮寶齊出版,2005。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臺北:金楓出版,1936。
朱自清著,《唐詩三百首》,臺北:大眾出版社,1984。
余培文編撰,《老子:生命的大智慧》,臺北:時報文化,1994。
李正文著,《體與空間 雕塑藝術再欣賞》,臺北:視傳文化出版社,2000。
李蕭錕著,《色彩學講座》,臺北:藝家出版社,1996。
季伏昆編著,《中國書法輯要》,江蘇:江蘇出版社,2000。
林美香著,《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
張光賓著,《中華書法史》,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2007。
陳傳席著,《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5。
鹿橋著,《人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初版,十二刷。
熊秉明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出版社,1999。
二、中譯書
Bachelard, Gaston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18。
Bailie, John著,黃躍華等譯,《音樂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5。
Damisch, Huber著,董強譯,《雲的理論》,臺北:揚志出版社,2002
Eagleton, Terry著,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臺北:巨流圖書,2011。
Groys, Boris著,郭昭蘭、劉文坤譯,《藝術力》,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
Kandinsky, Wassily著,吳瑪悧譯,《點•線•面》,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Kandinsky, Wassily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McDowell, Linda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
Safranski, Rüdiger著,林宏濤譯,《時間之書》,臺北:商周出版,2018。
St. Clair, Kassia著,蔡宜容譯,《色彩履歷書》,臺北:本身出版,2017。
St. Clair, Kassia著,蔡宜容譯,《絲線上的文明》,臺北:本身出版,2019。
Shakespeare, William著,林佩璇選輯,《莎士比亞名言精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
Sontag, Susan著,黃燦然譯《論攝影》,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
Wölfflin, Heinrich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臺北:雄獅美術,1991。
三、期刊或論文
陳亭聿撰,〈洞見視覺寫實的盲點,竇加的十四歲小舞者〉,《議藝份子》,第十八期,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頁71-90。
紀元文,〈女性書寫〉專題弁言,《歐美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一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1-8。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第三十期,國立中興大學,頁33-51。
四、網路參考資料
Bai百科,中國棉紡織史,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6%A3%89%E7%BA%BA%E7%BB%87%E5%8F%B2/10533092?fr=aladdin#2,瀏覽日期2020.4.27。

科技大觀園,鹽的故事:形形色色的鹽晶世界,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2u4.htm,瀏覽日期2020.4.22。

香港01,西蒙.波娃,《第二性》,https://www.hk01.com/%E5%93%B2%E5%AD%B8/55103/%E8%A5%BF%E8%92%99-%E6%B3%A2%E5%A8%83-%E7%AC%AC%E4%BA%8C%E6%80%A7-ep78,瀏覽日期2020.6.27。

每日頭條,從「男性凝視」閱讀「女藝術家生存手冊」,https://kknews.cc/culture/9zy2lm5.html,瀏覽日期2020.6.27。

有趣的閩南俗諺,
http://www.docin.com/p-23072270.html,瀏覽日期2020.7.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