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20: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芳鈞
研究生(外文):LEE,FANG-CHUN
論文名稱:「孩‧海」人生
論文名稱(外文):Life of 「the Sea of Children」
指導教授:姜麗華姜麗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LI-HUA
口試委員:倪又安詹彩芸
口試委員(外文):NI,YU-ANCHAN,TSAI-YUN
口試日期:2020-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0
中文關鍵詞:肖像畫風景畫藝術療癒
外文關鍵詞:PortraitLandscape PaintingArt hea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創作論文主要探討筆者對於人與大自然的情感表現,筆者從2015年至2020年的創作作品,主要分為二大主軸,分別為表現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肖像畫以及詮釋雄偉的大自然,帶給人震撼感動情感的風景畫,二者皆為由內心轉化後,產生正向的感受,如溫暖及激勵等心境,以筆者營造觀看的方式呈現。
筆者認為人性可善亦可惡,人生的際遇決定於人性及人心,論文中以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來探討人的信念與想法,影響人生未來的走向。筆者曾經歷的人生挫折並未將筆者打垮,雖然是很沈重的心理創傷,但筆者並不願就此自怨自艾,決定走出傷痛,筆者家人及朋友給予筆者的關愛,筆者將其轉化為「觀愛」的方式,支持這些愛的豐富情感形成筆者的創作來源,而在創作過程中昇華為療癒的能量,藉由創作忘卻傷痛,帶給筆者偌大的信心,迎向充滿希望且正向的人生。

This composing thesis mainly discussing the author’s emotional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people and nature.The author’s Creations are from 2015 to 2020, Mainly aivided into two major spindles, One is portraiting Showing between people and the other is interpretation of majestic nature. Which brings to people landscape paintings. It shocked and moved emotions. Before inner transformation, it has positive feeling. Such as warming and inspiring mood can be presented by the author to create a way of viewing.
The author think there is kindness or wickeness in the human nature. Encounters in life decide the heare and human nature. From Alred Adler’s courage psychology to confer human’s faith and thoughts. It effects the future of the life. The setbacks she experienced did not deffeat the author. It’s a heavy psychological traurma but not blame himself, She decided to get out of pain. Her family and friends care about her. She transfer to “Oberve and Love.” Supporting these rich emotion becomes her source of creation.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sublimate to healing energy. Through the creation to forget the pain. It brings the confidence to her. Towards a life full of hope and positiv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理念與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8
第二章 觀看與表現 10
第一節 改變人生的阿德勒心理學 12
第二節 表現情感的肖像畫 18
第三節 啟發希望的風景畫 32
第三章 肖像與孩 38
第一節 肖像畫的形式與技法實踐 38
第二節 人物意象的轉變 43
第三節 鬼臉的內心世界 50
第四章 風景與海 56
第一節 風景畫的形式與技法實踐 56
第二節 記憶之海 59
第五章 結論 66
第一節 創作歷程與回饋 66
第二節 作品檢討與期許 67
參考書目 69

一、中文書籍
王庭玫,《菲特烈 C.D.Friedrich》,新北市:藝術家,2008。
竹下,《活學活用道德經》,台北:譯站文化,2008。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 台北:臺灣開明,1969。
金開城,《文藝心理學術語詳解辭典》,北京:北京大學,1992。
胡永芬,《表現主義先驅柯克西卡》,台北:閣林國際圖書,2002。
倪再沁,《藝術初體驗》,台北:藝術家,2008。
陳奇相,《歐洲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2002。
陳永賢,《英國當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2014。
許汝紘,《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西洋畫家及其創作》,臺北:信實文化,2016。
項退結,《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問學,1993。
楊琪,《你能讀懂的西方美術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楊忠斌編,《教育美學:美學與教育問題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2008。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1998。
潘東坡,《20世紀視覺藝術總覽》,新北市:相對論,2011。
潘東坡,《當代視覺藝術全覽》,新北市:相對論,2016。
二、翻譯書籍
Adler, Alfred著,林曉芳譯,《阿德勒談人性》,台北:遠流,2016。
Adler, Alfred著,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台北:經濟新潮社,2015。
Berger, John 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
Dube, Wolf-Dieter著,吳介禎.吳介祥譯,《表現主義》,臺北:遠流,1999。
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2011。


三、參考網站
Phil Hansen,〈談擁抱顫抖〉,《MYOOPS講堂》,http://www.myoops.org/ted_detail.php?id=272,(2019/11/20瀏覽)。
葉子奇,〈時空交會處 見山還是山〉,〈返鄉之歌—給花蓮〉,《inart.space》, http://www.inartspacetw.com/2017-338652337622855204912363736820371292004327468321023345734030.html (2019/12/01瀏覽)。
王暉之,〈體面,探索人生無限風景〉,《雲門舞集》,http://website.cloudgate.org.tw/src/ticket/93/20181210.pdf, (2020/04/25瀏覽)
FAF,〈評審獎〉,《Free Art Fair》,https://www.freeartfair.tw/?p=2430,(2020/03/02瀏覽)。

三、期刊
徐婉禎,〈我和與我相關的那些人:魏禎宏的創作〉,《藝術家》,65卷2期,總387, 2007年08月,頁442-446。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7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