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文哲(Christian Helmut Wenzel)著;李淳玲譯,《康德美學》(台北市:聯經出版,2011年6月初版)
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台北市:書鄉文化,1993年10月初版)
伊賀列阿卡拉修藍(Ihaleakala Hew Len )著;劉滌昭譯,《內在小孩:在荷歐波諾波諾中遇見真正的自己》(台北市:方智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市:左岸出版社,2010年6月初版)
李依依,《蔚藍海岸的藝術館之旅》(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2013年9月初版)
李振華,《美術設計師完全手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著;徐恆醇譯,《美育書簡》(台北市:丹青圖書,1987年2月初版)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余敏玲譯,《藝術中的精神》(台北市:華滋出版,2013年3月初版)
張建業主編、劉幼生整理,《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0年5月初版)
張嘉真,《繪本教學理論與實務:原來繪本的「美」在「這裡」》(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9年3月初版)
傑拉德科瑞(Gerald Corey)著;修慧蘭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2016年6月四版)
陽春時,《審美意識系統》(廣東省:花城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楊仁愷,《中國書畫》(台北市:南天書局,1992年5月初版)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高雄市:基礎文化創意,2007年2月)
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台北市:立緒文化,2010年11月初版)
趙一葦,《當代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市:中正書局,1998年9月初版)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1987年5月11初版)
劉豐榮,《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圖書,1986年7月初版)
德博拉羅克曼(Deborah Anne Rockman)著;王毅譯,《牛津素描指南》(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2010年8月初版)
戴維方坦納(David Fontana)著;李潔修譯,《夢境的例句》(台北市:知書房出版,2003年6月初版)
二、期刊論文
周大為,〈心靈轉化之旅,以藝術創作探究個人神話〉,《台灣藝術治療學刊》,第4卷2期(台北市,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016年2月),頁6。
林宜鄉,《童心思維設計表現》(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林耀盛,〈精神分析:積極想像或自由聯想〉,《應用心理研究》,第45期(2010年春)
唐佳琳,《奧修生死觀研究——兼論其靜心與心理治療關係》(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12月)茱麗葉、盧泰宏,〈調節聚焦原理:動機理論的重大突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廣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0年1月)
張嘉真,《繪本教學理論與實務:原來繪本的「美」在「這裡」》(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9年3月初版)
曹淑萍,〈“我”之錯位:從本我、自我、超我理論再析《無名的裘德》〉,《宜春學院學報》,第32卷第2期(江西省,宜春學院,2010年2月)
黃冬富,〈從人文、自然互動層面析探鄭善禧國畫風格之形成與發展〉,《藝術教育講座選輯》(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2年10月)
趙梅如,《心書:面對時光的力量》(台北市:遠足文化,2017年1月初版)
蔡佩姍、施玉麗,〈身體的積極想像—真實動作之論述〉,《輔導季刊》,第55卷(台北市,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9年3月)
鄭舟、賴勤芳,〈席勒“遊戲說”的生存意味及其侷限〉,《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河北,河北北方學院,2012年4月)
盧金華,〈人格面具維度下的孔子道德〉,《淮海工學院學報》,第8卷第4期(江蘇,淮海工學院,2010年4月)
鐘瑋,〈幫助幼兒擺脫自我中心思維的途徑〉,《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四川文理學院,2008年3月)
三、網路資源
台灣期刊論文檢索系統
https//www.ncl.edu.tw/information_237_726.html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
華藝線上圖書館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
Google 圖書
https://books.google.com.tw/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典藏資料庫系統
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2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