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佳諭
研究生(外文):LIN, JIA-YU
論文名稱:灰澀境‧遇─林佳諭彩墨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reative Sight in Mud:Ptactice-led Research in Ink Painting by Lin,Jia-Yu
指導教授:陳炳宏陳炳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BING-HONG
口試委員:龔詩文李宗仁陳炳宏
口試委員(外文):KUNG, SHIH-WENLI, ZONG-RENCHEN, BING-HONG
口試日期:2020-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灰澀境遇情緒當代水墨膠彩
外文關鍵詞:Creative Sight in Mudemotionthe modern ink painingeastern gouach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為筆者就讀研究所階段創作之論述,以「灰澀境‧遇」為研究主題,以繪畫反映社會現象,描寫情緒,探討當代水墨藝術表現載體與彩墨繪畫的創作類型中探索人類情緒在繪畫的外在視覺形式、符號元素的可能性,與創作者自我內心中內隱的心理狀態,使創作形成筆者與內心世界的溝同橋梁,重新認識自我。

本研究分成五個章節進行論述,第一章節說明初期研究意圖及目標,立定研究計畫。第二章節為學理探討,為詳細說明本研究主題立論之探討,分別以情緒的產生與情緒色彩的聯想、「境」的創造之相關學理依據,以及繪畫語彙形成之舉例說明三個方面進行說明。第三章節創作實踐與流程分析,說明自我創作觀與繪畫技巧等過程,並說明「灰澀境‧遇」的創作思維及作品的視覺呈現,同時對「抽離的世界觀」、「繁的畫面特質」、「至中的取景」進行分析解釋。第四章節為創作作品分析,將餐與本論述的所有作品進行個別說明,包括創作理念與製作流程等。第五章節為結論,紀錄本次論述之研究成果及未來展望。

This research represents the author's discourse of her creations in the Master training period. The topic, "Creative Sight in Mud", reflects the social phenomena and describes emotions through painting. Moreover, while discussing the modern ink paining carriers and ink color painting creations, she reviews the external visual forms of humans, the definition of signal elements, and her own psychological status at the same time, which makes creation become a bridge for her to connect to her inner world as well as to know herself once more.
This research separates into five chapters. Chaper One: Introduction, elaborates the initial intentions and goals towards this topic and it lay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paper.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specifies the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ree ways, i.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motions and colors, theories about "creating surroundings", and specification in painting language. Chapter Three: Fulfilment of Creation and Process Analysis, illustrates the author's creation belief and the techniques adopted in the painting process. Meanwhile, the creation motivation of "Creative Sight in Mud" and its visual presentation will be explained here. Besides,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and clarifies the worldview of detachment, the picture traits of mass, and the framing in center.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Creation Works, introduces the creation motivation and productivity process of all the works separatel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records the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expectations.

摘要 I
Abstarct II
目次 III
圖目次 V
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創作學理探討 11
第一節 灰澀聯想─情緒的產生與行為認知 11
第二節 境遇再造─語彙與意境的融合 20
第三節 藝術手法實踐與比較 28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40
第一節 「灰澀境.遇」創作思維之形成 40
第二節 「灰澀境.遇」的視覺語彙 43
第三節 媒材運用及表現 50
第四章 創作解析 55
第一節 「探索」系列 55
第二節 「感悟」系列 86

第五章 結論 122
第一節 創作過程與結果 122
第二節 創作之省思與展望 123
參考文獻 124
一、專書
●千金出版社編輯部,《美學常識》,千金出版社。
●王國維,《人間詞話》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年。
●世界辭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世界辭典百科全書》,臺北:中國百科出版社,2004年。
●史作檉,《形上美學導言》,新竹:仰哲出版社,1982年。
●李洪偉,吳迪,《心理畫─繪畫心理分析圖典》,臺北:宇河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余連祥,《豐子愷的審美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年。
●何薇玲,《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I》,臺北:洪範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台灣開明書局,1985年。
●南嶽編輯部,《諸子引得─老子,莊子》,臺北:南嶽出版社,1982年。
●凌嵩郎,《藝術概論》臺北,1996年。
●趙天儀,《現代美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漢寶德等著,《中國美學論集》(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鄭曉江,《生死學》,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二、外文專書
●Carl Gustav Jung著,莊仲黎譯,《榮格論心理類型》臺北:商周出版,2017年11月。
● Daryl Sharp著,李佳怡譯,《Jungian psychology unplugged: my life as an elephant》臺北:城邦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Mike Hernacki,湯東明譯,《征服恐懼的秘訣》,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Patricia‧J.Graham,張寅、銀艷俠譯《日本設計:藝術、審美與文化》北京:三聯書局,2017年。
●Sally Planalp著,李鈺華,許湘翎譯,《情緒溝通》,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W.Phillip Keller著,潘淑文譯,《壓力三角》,臺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出版社,1993年。

三、網路期刊及資料
●Jonathan Posner、James A. Russell、Bradley S. Peterson,《Dev Psychopathol.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 2008 May 5.》,網址: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367156/,2020年4月11日瀏覽。
●石田徹也官方網站,取自https://www.tetsuyaishida.jp/71843/ 介紹影片截圖,2020年7月9日瀏覽。
●〈自然と人工物が共存した空間描く〉,《筑波大學新聞》(日本)2017年1月23日第333號。
●吳冠中紀念網。取自https://wuguanzhong.artron.net/,2020年7月5日瀏覽。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2020年6月4日瀏覽。
●〈自然と人工物が共存した空間描く〉,《筑波大學新聞》(日本)2017年1月23日第333號。
●うしく現代美術展官方網站。取自:https://ushiku-genbi.org/post/189158275883/%E8%97%A4%E7%94%B0-%E5%BF%97%E6%9C%97-fujita-shiro-%E8%B5%AB%E3%81%84%E5%A4%9C-%E6%97%A5%E6%9C%AC%E7%94%BB-1620-970cm-2018%E5%B9%B4 ,2020年7月9日瀏覽。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