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Bove, Boris; Gauvard, Claude (2014). Le Paris du Moyen Age. Paris: Belin.
2.Fierro, Alfred (1996). Histoire et dictionnaire de Paris. Robert Laffont.
3.Gary G. Gibbs(2019). Five Parishes in Late Medieval and Tudor London: Communities and Reforms. Routledge. No page.
4.Holland Atias of Mutuai Heritage. Retrieved June 7, 2019, from http://www.nationaalarchief.nl/amh/main.aspx?lang=en.
5.James Johnston(2010). China and Formosa: The Story of a Successful Mission(1898). Montana: Kessinger Publishing.
6.Norman Pounds (2005). The Medieval City.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7.Paul Van Dyke(2011). 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Hou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8.武岡明子(2017)。イングランドのパリッシュをめぐる制度改革と現状。札幌法学,第28巻第1・2合併号。
9.丁立偉、詹嫦慧、孫大川(2005)。《活力教會:天主教在台灣原住民世界的過去現在未來》。台灣:光啟文化。
10.于禮本(2014)。德國現代教堂建築在臺灣:哥特佛瑞德.波姆(Gottfried Böhm)的菁寮聖十字堂與學甲天主堂。南藝學報,第8期,第83-125頁。
11.中村孝志(1956)。〈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臺灣的佈教〉, 第112-113頁。
12.王受之(2003)。《城市史第一部:有機城市》。台北市:藝術家。
13.古偉灜(2008)。〈臺灣天主教史料彙編〉。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14.甘為霖(2003)。《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台北:前衛。
15.甘為霖(2009)。《素描福爾摩沙》。台北:前衛。
16.白尚德(2004)。《英國長老教對宣教師與臺灣原住民族的接觸1865-1940》。台北市:順益博物館。
17.任德山(2014)。《圖說歐洲史》。新北市:人類智庫。
18.江樹生(1999)。《熱蘭遮城日誌》。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19.吳文彥(2002) 。〈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2000)〉,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吳文彥(2018)。〈重新解讀日治時代大高雄市都市計劃(1895-1945)〉。高雄文獻,第8卷,第3期。
21.吳培元(2014)。〈宗教信仰變遷對部落組織與空間的影響-以IIyung Klesan的Ryayung部落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2.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3.吳學明(2007)。《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文化。
24.李文環、王遠謀 (2011)。〈回道鐵支路:大高雄鐵道百年的故事〉。高雄文獻,第1卷,第1期。
25.李江(2011) 。興盛期漢口租界的都市與建築(1896-1938), 環境與藝術學刊 第 9 期,第 01~20 頁,2011 年 3 月。
26.李俊修(2008)。臺灣基督教教堂空間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27.汪前進(2007) 。《清廷三大實測全圖集》, 外文出版社。引自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數位典藏計畫。
28.柯耀源、鄭敏聰、史乾佑(2004),《高有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9.孫全文,邱肇輝(1992)。《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台北:詹氏書局。
30.徐謙信(1965)。台灣島史和基督教。台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31.馬偕 (2007)。《福爾摩沙紀事》。臺北市:前衛。
32.越澤明(1987)。《中國東北都市計畫史》。台北市:大佳出版社。
33.國立編譯館(1997)。世界文化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34.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 高雄市文化局。
35.高雄大學(2020),《高雄市歷史建築「玻瑰聖母堂」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高雄市文化局。
36.康培德(2005)。〈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37.張志豪(2002)。〈花東地區天主教教堂建築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38.張洪祥(1993)。《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
39.陳坤宏 (2012)。《空間結構》。高雄市:麗文文化。
40.陳宏文(1997)。《馬偕博士在台灣》。台北市: 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
41.陳韋豪(2012)。〈戰後基督宗教在臺灣山地鄉的傳佈(1945~1965)—以烏來地區的發展為觀察中心〉(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42.斯皮羅.科斯托夫(2005)。城市的形成。(單皓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社。(原著出版年﹕1991年)
43.曾廣儀(2019年6月20日)。在台傳道57年,曾徒步翻越山嶺一村村去送藥 義大利修女趙秀容自認:我是台灣原住民。風傳媒。2019年12月25日,取自https://www.storm.mg/
44.湯錦台(2011)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台北市: 如果,大雁。
45.楊嘉欽(1997)。〈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46.楊嘉欽(2013)。《從歐洲到臺灣:道明會玫瑰省臺灣傳教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論。
47.葉振輝(1995)。《臺灣開發史》。台北市:臺源。
48.劉政寬(2010)。〈馬六甲華人歷史街區的空間構成〉,國立成功大學碩論
49.劉碧株(2017)。〈日治時期高雄的港埠開發與市區規劃〉,國立成功大學碩論。
50.蔡石山(2011)。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臺北市:聯經。
51.盧建榮、江振寬(2009)。世界文化史。台北市:五南。
52.鄭仰恩(1987)。〈方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期1987年12月,頁13-14。
53.賴永祥(1970)。《台灣史研究》。台北市:撰者印行。
54.瞿海源(1982)。「台灣地區天主教發展趨勢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一期,頁129-154。
55.天主教聖功醫院官網,網址: http://web.joseph.org.tw, 索引日期:2020年6月23日
56.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營建統計資訊 〉,https://www.cpami.gov.tw,檢索日期: 2020年5月19日。
57.都市計畫地理資訊系統,網址: https://urbangis-kcg-gov-tw,索引日期:2020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