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丁致成(2002),《都市更新魔法書》,臺北: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2.王健桓(2010),《阿里山高山鐵道車站沿線聚落環境再生規劃研究初步探討–以奮起湖聚落為例》,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學系,碩博士論文。3.毛犖(2009),《歷史空間再利用與都市更新永續發展執行機制探討》,內政部研究所報告。
4.方迺中(2006),《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 -以新竹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營建技術與管理學程,新竹市,碩博士論文。5.江晝(2008),〈高質量、原生態的居住與生活方式的延續–談舊城改造中的理念創新問題〉,《華中建築》,第二十六捲第二期,155-156。
6.朱啟勳(1982),《都市更新–理論與範例》,臺北:臺隆書店。
7.向雯涵(2009),《臺中市中區都市再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碩博士論文。8.李冬(2008),〈歐洲的城市環境再生及其啟示〉,《生態經濟》,第一期,147-150。
9.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第二卷第一期,43-51。
10.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論文。
11.吳綱立(2004),〈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爲例〉,《建築學報》,第六十二期, 1-22。
12.吳桂陽、呂適仲(2017),《苗栗火車站周邊空間營造與永續發展之研究》,科技部計畫結案報告。
13.何芳子、丁致成(2006),《日本都市再生密碼:都市更新的案例與制度》,臺北: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14.何東波(2002),〈台灣地區需要整套的都市再生政策〉,《國家政策論壇》,第二捲第五期,159-160。
15.何瑋琦(2015),《論城市行銷如何驅動城市轉型- 以魯爾埃森2010年歐洲文化首都為例》,臺北市,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博士論文。16.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第二期,9-46。
17.苗栗縣政府(2015),《苗栗縣區域計劃與研究規劃》。
18.林佑璘(2003),《台北市實施都市更新歷程及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臺北市,碩博士論文。19.林柏助(2005),《以環境可持續發展觀點檢視阿里山鄉茶山部落》,臺中市,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論文。20.林盛豐(2013),《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臺北:臺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21.施忠毅(2017),《都市中心商業區活化之策略-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計畫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台北市,碩博士論文。22.洪瑞堅譯,Leo Grebler 著(1990),〈歐洲各國的都市更新〉,《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六卷第四期。
23.莊雅琇(譯) (2015),山綺亮(Yamazaki Ryo)著,《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コミュニティデザイン:人がつながるしくみをつくる)。臺北:臉譜出版社。
24.莊翰華(1998),《都市行銷理論與實務》,新竹:建都文化。
25.徐村和(1998),〈模糊德爾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第四卷, 59-72。
26.殷寶寧(2014),〈全球化下都市再生與名牌建築–庫哈斯與臺北藝術中心〉,《全球化與多元文化學報》,第二期,1-29。
27.翁銘志(2000),《由環境共生理念探討老舊都市住宅區之再生-以台北市大龍峒地區為例》,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博士論文。
28.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新北市,碩博士論文。29.郭曜棻(2005),《全球化下地方文化產業壟斷邏輯之實踐:以九份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博士論文30.陳信欽(2011),《臺中市中區都市再生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臺北市,碩博士論文。31.陳湘琴(2005),〈日本的環境保全政策與都市計畫之初探〉,《環境與藝術學刊》,第三期,23-36。
32.張文智、衛萬里(2006),〈產品企劃與設計之同步SMART2評價模式〉,《設計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21-42。
33.黃世輝 (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九十年社區總體造年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行政院文化部),20。
34.黃金樺(2016)《品牌城市:從風格生活再造城市DNA》,新北市:商周出版社。
35.黃書禮(1994),〈生態經濟觀之永續性都市—因應全球變遷之地方性行動策略〉,《環保科技通訊》,第六卷第五期,7-11。
36.黃鼎松(2005),《苗栗市誌第二冊》,苗栗:苗栗市公所。
37.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38.葉智魁(2002),〈發展的迷思與危機:文化產業的契機〉,《哲學雜誌》,第三十八期,4-25。
39.傅岳邦(2016),〈邁向永續性的城市行銷〉,《研習論壇》,第一百八十七期, 18-28。
40.傅彩惠(2012),《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發展與變遷(1895-1945)》,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新竹市,碩博士論文。41.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議實錄》,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行政院文化部)。
42.馮威傑(2014),《文化資產旅遊融入環境教育和遊客關係品質衡量指標建構與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苗栗縣,碩博士論文。43.曾國雄,吳智鴻(2011),〈資料共享的「多準則決策理論與應用研究」網站介紹〉,《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十二捲第四期,117-127。
44.游宜儒(2008),《以消費者角度探討商圈塑造之研究–以苗栗市南苗商圈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學系,新竹市,碩博士論文。45.楊宜真(1999),《傳播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菲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碩博士論文。46.楊冠政(2001),〈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倫理〉,《中等教育》,五十二捲第二期,4-19。
47.楊國昌(2006),《北投車站周邊地區都市再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臺北市,碩博士論文。48.楊敏芝(2003),《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發展趨勢研析,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博覽會紀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行政院文化部)。
49.雷雅菁(2000),《嘉義北門地區公有地環境再生之探討》,臺中市,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論文。50.綜合計劃處(2019),《環境白皮書107年版》,臺北:行政院環保署。
51.蔡松翰(2012),《台北都會捷運龍山寺站周邊地區都市再生之策略》,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臺北市,碩博士論文。52.蔣玉嬋(2006),〈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第一百一十五期,335-346。
53.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碩士論文。54.鄭滄濱(2001),《軟體組織提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臺北市,碩博士論文。55.鄧振源(2002),《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鼎茂圖書。
56.賴慧貞(2015),《餅道:北港鎮中山老街糕餅業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嘉義縣,碩博士論文。
二、 英文文獻
1.Brundtland, H.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 Press.
2.Choo, K. K.(1988). Urban renewal planning for city-states: 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 PH.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3.Fontela,E.,and Gabus,A(1976),The DEMATEL observe. DEMATEL 1976 report. Geneva, Switzerland, Battelle Geneva Research Center.
4.Gotham,K.F(2002),Marketing Mardi Gras: Commodification, Spectacle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 in New Orleans,Urban Studies,Vol.39。
5.Ishikawa, A., Amagasa, M., Shiga, T., Tomizawa, G., Tatsuta, R., & Mieno, H.(1993),The max-min Delphi method and fuzzy Delphi method via fuzzy integration.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5(3), 241-253.
6.Jacobs Jane.(1986). Cities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Penguin
7.Klir,G.J.,Folger,T.A.(1988),Fuzzy sets,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NJ :Prentice-Hall.
8.Kotler, P., Haider, D. H. and Rein, I.(1993)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 New York: The Free,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Inc.
9.Lynch, K.(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 MA:MIT Press.
10.Munasinghe(1993),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1.Murray, T.J., Pipino, L.L. and Gigch, J.P. van, (1985), A pilot study of fuzzy set modification of Delphi.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5, 76-80.
12.Odum, E. P. (1983), Basic ecology. W. B. Saunders Co, Philadephia, PA, USA. 613 .
13.Plummer, R.(2006), The Evolu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Canada: An Assessment of Three Federal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genc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 14,16-32.
14.Rogers, R. (1999), 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 United Kingdom's Urban task force.
15.Rossi, A.(1982),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16.Smyth, H.(1994),Marketing the City:The role of flagship developments in urban regeneration, UK:E & FN SPOT.
17.Saaty,T.L.(1977).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15(3),234-281.
18.Tzeng G. H., Chiang C. H. and C. W. Li (2007), Evaluating intertwined effects in e-learning programs: A novel hybrid MCDM model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DEMATEL.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2 (4): 1028-1044.
三、 日文文獻
1.Kashio Tamaki(2013),地域史から読み解く地域の環境再生―滋賀県守山市の調査より,滋賀大学環境総合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年報,第十捲第一期,13-26。
2.Miyagawa, T. (2004), A Study on Acts and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Regeneration with Local and Urban Regeneration in Japan and the U.K., IFPRA 2004 World Congress, Hamamatsu, Japan, September 8-10, pp. A-8-A.
3.Miyagwa Tomoko(2008),旧産業地域における景観戦略と低·未利用地の環境再生に関する研究ーイギリス·マージーサイド大都市園·セントへレンズ区を事例として,日本建築學會都市計劃論文集,第七十三捲六二四號,357-362。
4.永井進(2003),川崎市における地域環境再生,日本環境社會學協會(JAES),環境社會學研究,第五期,5-20。
四、網頁文獻
1.聯合國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書,取自: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post2015
2.國王十字車站總體規劃,取自:
https://www.architecture.com/find-an-architect/allies-and-morrison-llp/london/kings-cross-central-masterplan
3.英國城市設計與城市復興(四)衝突與共識—倫敦國王十字區更新計劃,取自:
https://read01.com/mEDzQkd.html
4.台灣百年歷史地圖,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取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5.變更苗栗都市計劃主要計畫(第四次通盤檢討)案,苗栗縣政府,101年8月,取自:http://urbanplanning.miaoli.gov.tw/upmiaoli/urbanplan01/0501.aspx?case_id=417
6.苗栗客運網站,取自:
https://www.mlbus.com.tw/
7.新竹客運網站,取自:
http://www.kingbus.com.tw/
8.國光客運網站,取自:
http://www.hcbus.com.tw/
9.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取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
10.中華民國文化部,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6_1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