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映淳、吳麗琴、 林芳漪、 粘慧美、 黃郁心(2017)。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與嬰幼兒的心理治療實錄。台北:心靈工坊。
王秀絨(2016)。藝術冶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洪葉出版社。
王秀絨(2018)。藝術治療之質性研究-以性侵害倖存者之處遇為例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5(1),53-73。
王珮玲(2001)。文化、情緒、兒童。國教新知,48(2),37-43。
王碧朗(2001)依附理論-探索人類情感的發展。教育研究資訊。9(3),68-85。
王昭正、朱瑞淵 (譯)(2005)。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anny L. Jorgensen)。台北縣:弘智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方育芳(2012)。從單親兒童繪畫分析其家庭依附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朱恩伶 (譯)(2016)。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原作者:Donald W. Winnicott)。台北:心靈工坊。
江學瀅 (譯)(2004)。兒童藝術治療(原作者:Kramer, E.)。台北市:心理。
江學瀅(2016)。玩藝術,酷思考。台北市:周商。
江學瀅(2000)。用藝術與潛意識對話:藝術治療。文化視窗,23,10-21。
江學瀅(2002)。兒童繪畫心智發展。幼教資訊,135,48-51。
江學瀅(2002)。甚麼是藝術治療。幼教資訊,134,48-51。
江學瀅(2002)。藝術創作中的心理防衛機轉。幼教資訊,139,22-26。
危芷芬 (譯)(2015)。心理學導論(二版)。台北市:雙葉。
李元親(2015)。從客體關係理論觀點看親職化個案參與藝術治療的歷程經驗解析。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文意(2000)。臺中市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壓力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文意(2012)。臺中市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壓力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瀚倫(2003)。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兒童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懿璉(2017)。幼兒「日記畫」自發表現題材與形式之縱向追蹤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呂淑玲(2005)。情緒困擾兒童的家庭動力畫表現與敘說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家嫻(2016)。懷孕母親與胎兒依附情感發展之研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沈怡婷(2006)。母親介入與否、幼兒情緒反應強度與情緒調整策略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明富(2010)。從藝術心理治療到藝術育療: 與兒童工作的省思。國教新知,57(3),117-130。
周育如(2009)。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及其與親子共讀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周育如、黃迺毓(2010)。親子共讀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能力之關係檢視。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33-60。
林育陞(2015)。安全依附關係母親對子女在親密關係安全感建立的影響性。諮商與輔導,352,2-6。
林俊德、簡秀芬、陳淑姬、陳伯年、陳致豪、王均安、蔡群瑞、林靜幸、姚俞君、李玉嬋、林佩玲、劉雅瑩(2018)。新編心理學概要。台中市:華格那企業。
范瓊方(1995)。藝術治療在幼兒教育上的運用。國教月刊,41,32-44。
范瓊方(1996)。幼兒繪畫心理分析與輔導:家庭動力繪畫的探討。台北市:心理。
范睿榛(2012)。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臺北市:五南。
邱奕玫(2013)。情緒創造力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情緒塗鴉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侯禎塘(1996)。行為導向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多重殘障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侯禎塘(2003)。團體藝術治療的理念及應用。特殊教育文集,5,61-207。屏東市:屏東市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侯禎塘(2009)。藝術治療的理念及實務。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姚力元(2013)。孕育與生命相遇:以曼陀羅之藝術創作調適懷孕期及產後身心自我照護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姚力元 (2011)。探討藝術治療介入PTSD兒童之影響。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2),41-53。
洪靜慧(1996)。羅芠菲爾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
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端祥 譯(2009)(原作者:Gerald Corey)。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
郭慧珍(2015)。藝術治療父母成長團體對親子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尋找整合之鑰與藥。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郭家伶(2007)。學齡前幼兒親子互動、共親職與幼兒情緒能力相關之研究。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修廷(2001)。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困擾與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永華、張翠芬(2014)。以客體關係取向藝術治療輔導一位單親兒童的實務探究。台灣藝術治療學刊,3(2),1-29。
郭靜晃(2017)。心理學概論。新北市:揚智文化。
章淑婷(1993)。幼兒對情緒世界的認知。幼兒教育年刊,6,261-284。
唐意芳(2013)。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唐意芳(2016)。幼兒依附關係與親子情緒言談之關係初探。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7,1-26。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梁世武、伍珮鈴(2016)。研究方法。新北市:普林斯頓。
陳怡安(2010)。母體混沌─孕,由娠而子之繪畫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碩士論文。陳依勤(2015)。幼兒氣質與色彩情意象徵表現之初探性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雁白(2018)。國小輔導教師運用藝術治療於兒童輔導之經驗 --以參與藝術治療培訓方案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靜如(2015)。親子組藝術治療對兒童情緒管理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韻如(2018)。國小教師美感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珮蓉(2007)。母子情緒討論與幼兒情緒調節之關係。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中的美感特質探討-杜威美學的觀點。課程與教學,8(2)。
陳宛榆(2012)。以羅恩菲爾理論檢視我國板橋區A國小二年級學童繪畫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榮哲(2017)。畫板上的教養課。台北市:商周。
許秀萍、張玲芬、丘嘉慧、梁珀華、蘇惠菁 譯(2015)。兒童發展(原作者:Robert S. Feldman)。新北市:心理。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陸雅青(2016)。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第四版)。台北市:心理。
陸雅青、周怡君、王秀絨、蔡汶芳、林純如、許純瑋 譯(2017)。藝術治療手冊。台北市:心理。
陸雅青、周怡君、林純如、張梅地、呂煦宗等 譯(2008)。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台北市:學富文化。
陸雅青(2012)。藝術治療課堂開講 (一):漫談藝術治療中的表達。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會訊,16,1-4。
陸雅青(2000)。藝術冶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童玉娟(2005)。四位幼兒日記畫情緒現象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恆山(2014)。心理學。台北市:雙葉。
游婷雅、郭俊顯(2016)。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張歆昀(2017)。表達性藝術治療家庭評估模式之應用分析:以對立性反抗兒童之家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張媛媛(201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美娟(2006)。幼兒情緒穩定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怡敏(2005)。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怡敏(2011)。親子藝術治療團體方案發展與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韶宇(2018)。日記圖中幼兒情緒經驗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文哲 譯(2016)。心理學導論:核心概念(原作者:Philip G. Zimbardo)。台北市:學富。
楊秋華(2014)。學齡前幼兒語言能力與親子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添圍、周宇仁 譯(201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台北:心靈工坊。N. Gregory Hamilton, M.D. (1999). Self and Others: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n Practice. Jason Aronson, Inc.
楊孟麗、謝水南 譯(201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 Helen H. Hyun)。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市: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 譯(2004)。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F.M. Connelly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趙雲(200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
劉昌元(1978)。藝術、經驗與人生-杜威美學簡介。鵝湖月刊,41,51-56。
鄭玫青(2008)。親代藥物成癮、兒童虐待對子代個體化的影響—以一位成年初期女性為例。諮商與輔導學報,40(2),25-56。
鄭婉敏(1999)。幼兒的情緒發展與輔導。幼兒教育年刊,11,33-43。
鄭來長(2016)。接受與承諾治療(ACT):第三波的行為治療。輔導季刊,52(2),35-50。
賴美言(2017)。藝術治療團體應用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之人際適應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賴惠德(2016)。心理學 認知・情緒・行為。台北市:雙葉。
簡淑真(2001)。幼兒情緒知多少?百位幼兒情緒報告書。台東師院學報,12(1),45-70。
蘇慧慈、陳俊卿(2010)。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對體育教學之啟示。大專體育,108,30-37。
蘇建文、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33。
蕭玉汶(2016)。透過美術活動探知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魏與晟(2015)。從依附理論到心智化療法。諮商與輔導,352,53-56。
穆佩芬、尹亭雲、張家慧(2014)。兒童繪畫發展與臨床應用。榮總護理,31(4),414 - 425。
二、英文參考文獻:
Ainsworth, M. D. S. (1979).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0), 932-937.
Bandura,A. (1978). The self system in reciprocal determin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 344-358.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rm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vol. 1 of Attachment and loss, London: Hogarth Press.
Bowlby, J. & Ainsworth, M. D. S. (1991) . An 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4), 333-341.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1998).Personal experience methods.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Thousand Oaks, CA:Sage.150-178.
Dewey,J.(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Capricorn Book,(1980).
Gross, J., & Haynes, H. (1998). Drawing facilitates children’s verbal reports of emotional laden ev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 163-179.
Gay, L. R., & Airasian, P.(2002).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
Gold, R L.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 :21-23.
Johnson, D. R. (1998). On the therapeutic action of the creative arts therapies: The psychodynamic model.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5(2), 85-99.
Johnson, J. M. (1975). Doing Field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Koppitz,, E. M. (1968).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children’s Human figure Drawings. New York:Grune and Stratton.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prowth (8 th ed.). New York:Macmillan.
Leven, D. C. (2001). The psychology and biology of emotion.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Maclagan, D. (2005).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art psychotherapy”. Unpublished paper.
Muller, M. E. (1996). Prenatal and postnatal attachment: A modest correlation.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y and Neonatal Nursing. 25(2),161-166
Manicom, H., & Boronska, T. (2003). Co-creating change within a child protection system:Integration art therapy with family therapy practice.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5, 217-232.
Main, M., Kaplan, N., Cassidy, J. (1985).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n I. Bretherton & E. Waters. (Ed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Vol. 50. (pp. 66-104).
Main, M., & Solomon, J (1986). Discovery of an insecure-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pattern.
Main, M., Goldwyn, R., &Hesse, E. (1998). Adult attachment scoring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Malchiodi, C. A. (1998). The art therapy sourcebook. Lincolnwood. IL: Lowell House.
Manson, J.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Muller, M. E., & Ferketich, S. (1993). Factor analysis of the maternal fetal attachment scale. Nursing Research, 42(3), 144-147.
Oppenheim, D., & Waters, H. S. (1995). Narrative processes and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Issues of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60(2-3), 197-215.
Patricia A. Bach, & Daniel J. Moran, (2008). ACT in Practice: Case Conceptualization i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Oakland: New Harbinger.
Rubin, J . (2011). Child art therapy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Rubin, R. (1976). Maternal tasks in pregnancy.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 367-376.
Schore, A.(1994).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self. Hillsdale, NJ: Erlbaum.
Spradley,J. (1980).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Taumoepeau, M., & Ruffman, T. (2008). Stepping stones to others’ minds: Maternal talk relates to child mantal state language and emotion understanding at 15, 24, and 33 months. Child Development. 79, 284-302.
Waller, D.(1991).Becoming a profession: The history of art therapy in Britain 1940-82. London& New York: Tavistock/Routledge.
Waller, D., & Gilroy, A. (1994). Art therapy: A handbook.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S. L. (2001). Attachment disorders: Review and current status.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5 (1), 37-42.
Winnicott, D.W. (1971). Playing and Reality.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Yates, A. J. (1970). Behavior therapy. New York: John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