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0: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美華
研究生(外文):YEH,MEI-HWA
論文名稱: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Influences of Workplace Friendship and Stress on the Living Quality for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劉馨嵐劉馨嵐引用關係鄭青展鄭青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HSIN-LANCHENG,CHING-CHAN
口試委員:鄭天明林千鈴
口試委員(外文):CHENG,TIAN-MINGLIN,CHIEN-LIN
口試日期:2020-06-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職場友誼工作壓力生活品質
外文關鍵詞:workplace friendshipjob pressurequality of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教師之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現況,並分析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的差異性與相關性。問卷調查以新竹縣市公私立高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採便利抽樣方式,合計發出380份問卷,回收344份,回收率約90%,扣除填答不全無效卷58份,有效問卷共286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教師具有高職場友誼。
二、高中職教師具有中等工作壓力。
三、高中職教師具有高生活品質滿意度。
四、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具有負相關。
五、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生活品質滿意度具有顯著正相關。
六、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滿意度具有顯著負相關。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two elements – peer collegue friendship and job pressure- bring together to influence teachers’ satisfation on their life quality. Individual teache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analysis as a varient to examine its relevance and discrepancy contribut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akes public and privat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380 copies issued in total Questionnaire. 344 copies recovered. The recovery rate is about 90%. Deduct58invalid papers with incomplete answers. A total of 286 valid questionnaires. Below are key research findings:
1.The teachers are highly involved in peer collegue friendship.
2.The teachers bear middium level of job pressure.
3.The teachers are highly satisfied with their qualities of life.
4.Peer friendship and job pressure are negatively relatied in the study.
5.Peer friendship and sense of satisfaction on living qualiti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6.Job pressure and sense of satisfaction on living qualitie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目錄
致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職場友誼意涵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意涵與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生活品質意涵與相關研究 23
第四節 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假設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47
第二節 測量工具信度檢定 50
第三節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現況 52
第四節 高中職教師背景變項在各構面之差異情形 59
第五節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滿意度之相關分析 85
第六節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工作壓力對生活品質滿意度之預測力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第二節 建議 97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9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9
參考文獻 100
中文部分 100
英文部分 109
附錄 115
附錄一﹕問卷(預試) 115
附錄二﹕問卷(正式施測) 121

圖目錄
圖1- 1 研究實施程序流程圖 6
圖3- 1研究架構圖 37

表目錄
表2- 1 職場友誼定義 11
表2- 2 職場友誼相關研究表 14
表2- 3 教師工作壓力定義 17
表2- 4 教師工作壓力源 19
表3- 1 高中職教師預試量表信度分析 39
表3- 2 職場友誼各構面之問卷題項 40
表3- 3 工作壓力各構面之問卷題項 42
表3- 4 生活品質各構面之問卷題項 44
表4- 1 高中職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之描述 49
表4- 2 高中職教師各構面正式量表信度分析 51
表4- 3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現況 53
表4- 4 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現況 54
表4- 5 高中職教師生活品質滿意度現況 57
表4- 6 不同性別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之差異分析表 60
表4- 7 不同婚姻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之差異分析表 61
表4- 8 不同教育程度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之差異分析表 61
表4- 9 不同年齡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之差異分析表 62
表4- 10 不同任教年資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之差異分析表 63
表4- 11 不同職務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之差異分析表 64
表4- 12 不同性別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表 65
表4- 13 不同婚姻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表 66
表4- 14 不同教育程度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表 67
表4- 15 不同年齡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表 69
表4- 16 不同任教年資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表 71
表4- 17 不同職務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表 73
表4- 18 不同性別高中職教師生活品質滿意度之差異分析表 74
表4- 19 不同婚姻狀態高中職教師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表 75
表4- 20 不同教育程度高中職教師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表 76
表4- 21 不同年齡高中職教師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表 77
表4- 22 不同年資高中職教師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表 78
表4- 23 不同職務高中職教師生活品質之差異分析表 80
表4- 24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相關分析表 86
表4- 25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生活品質相關分析表 87
表4- 26 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相關分析表 89
表4- 27 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生活品質滿意度迴歸分析表 91
表4- 28 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滿意度迴歸分析表 92
表4- 29高中職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迴歸分析表 9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20)。內政部統計查詢網﹕出生人數(登記日期)性別概況-按區域別分。取自
https://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
王雁羚(2016)。中小學教師職場友誼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王耀萱(2003)。糖尿病患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南投縣埔里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白家儀、賴志峰(2014)。少子化衝擊下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3,185-209。
石宜正(2006)。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需求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朱明謙(2000)。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余玉如、洪淑文、吳羿寬、蔡麗娟、王惠美、林綽娟(2008)。雲嘉地區醫院護理人員工作滿意與生活品質之探討。護理雜誌,55(2),29-38。
何欣怡(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休閒行為與工作生活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李旭梅,田曜誠(2017)。職場友誼與退卻行為之關係:以幸福感為中介因子。輔仁管理評論,24(3),41-56。
李宜玲、陳佩渝(2016)。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職業倦怠相關性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孟隆、詹武翊(2014)。教師運動習慣與工作壓力之影響與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6),92-94。
李佩珍、李勝凱、張媛婷、李中一、魏中仁(2005)。台灣地區衛生所主管工作特質與生活品質之調查研究。輔仁醫學期刊,3(2),105-114。
李靜美(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林玉惠(2019)。學校行政人員工作不安全感、職場友誼與工作敬業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林佳慧(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美慧(2012)。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實施後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林惠彥、陸洛、吳珮瑀、吳婉瑜(2012)。快樂的員工更有生產力嗎?組織支持與工作態度之雙重影響。中華心理期刊,5(4),451-469。
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珮嫻(2008)。高科技從業人員對公司休閒活動提供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紓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周嘉明(2001)。高科技員工職業壓力與職業疏離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吳佳珍、林秋菊(1997)。生活品質的概念分析。榮總護理,4(1),86-90。
吳美玲(2013)。苗栗縣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及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解釋。教育研究月刊,136-159。
吳麗芬、邱愛富、高淑芬、徐畢卿、陳玉敏、陳靜敏、劉雪娥(2000)。當代老年護理學。臺北市:華杏。
施怡卿、徐錦興、吳崇旗(2018)。高雄市國中資賦優異學生之生活壓力、休閒涉入與生活品質關係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2(2),78-95。
施靜慧(2009)。公家機關會審人員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柳敏秀(2004)。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及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柯澍馨、楊珮琪(2011)。臺北地區大學教師生活品質之研究。華岡農科學報,27,41-58。
柯澍馨、張禎容(2012)。臺北市高中職教師憂鬱傾向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2,26-46。
柯澍馨、簡聿悊(2011)。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5,64-82。
胡愛雪(2016)。中小學教師職場友誼與職家增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侯堂盛、楊孟華(2014)。體育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行為、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雲、嘉地區體育教師為例。運動管理休閒學報,11(3),1-20。
姚開屏(2002)。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台灣醫學,6(3),193-200。
高雅萍(2016)。國小代理教師人格特質、職場友誼、組織公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徐淑玲(2007)。臺北市高職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徐詠絮(2014)。老師不快樂原因,五成認為不被學生尊重。新北市教育局電子報,154。取自https://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41001192544GC7&e=EPA201312291044060YH
陳文蘭(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安妮(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38-153。
陳志勇(1997)。我國勞工人體計測資料庫簡介。勞工安全衛生簡訊,23,10-12。
陳青勇(2001)。國民小學兼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怡婷(2016)。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行為、睡眠和健康生活品質之探討。運動與遊憩研究,11(2),1-18。
陳幸眉、邱艷芬、陳文鍾(2000)。裝置永久性心率調節器病患之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台灣醫學,4(5),497-508。
陳秀惠、劉雪娥、李佳琳、高振益(2012)。外籍看護工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醫護科技期刊,14(1),57-68。
陳宥均(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瑞惠(2002)。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福財(2017)。高科技產業員工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新竹台積電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麗如、邱啟潤、高金盆(2006)。居家照護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韌性、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關性探討。長期照護雜誌,10(1),53-68。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黃如儀(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宏建(2002)。台中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松元、劉俐蓉(2005)。台北市計程車司機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吸煙、飲酒、嚼檳榔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2(4),203-214。
黃嘉甄(2006)。初任私立高中職代課教師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梁進龍 (2004)。職場友誼與員工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梁進龍 (2007)。小學教師之知覺工作特性、職場友誼與創造力努力關係之研究。萬能商學學報,12(1),229-242。
教育部電子報(2017)。英國重視學校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取自
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9744
莊曜鎂(2015)。社區衛生工作人員健康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臺北市。
郭文瑞(2004)。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郭生玉(1995)。影響教師工作心厭因素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63-79。
溫秀梅(2007)。馬祖地區人事人員角色衝突對個人工作壓力及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曾文宏(2013)。基隆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行為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38-57。
曾建興、余祥義、謝健良(2007)。大學足球員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4,155-164。
張乃文(2009)。教師情緒素養建立之研究:情緒勞務負荷的觀點。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75-98。
張世仁(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志銘、陳南琦、林憲聰(2012)。國小教師休閒運動滿意度、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1),45-61。
張怡潔(2010)。國中教師零體罰知覺、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柏青、王志宏(2018)。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勞務對於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兼論園藝療癒之調節效果。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1),37-56。
張慈惠、黃秀梨(2000)。生活品質評量之臨床應用。台灣醫學,4(1),86-90。
張麗琪(2000)。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詹皓宇(2002)。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健康生活之關係。臺灣教育,618,58-62。
葉秀珍(2014)。生活品質研究的測量、理論與分析。國家與社會,(16),1-40。
楊麗卿(2011)。校長轉型領導行為、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
楊戴遙(2018)。從少子化淺談國小教師面臨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74),66-71。
塗淑貞(2019)。化粧品專櫃女性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臺灣S 化粧品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雅惠(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之編製。學校行政雙月刊,74,60-78。
劉瑜鈞(2010)。國小教育人員工作狂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劉潔心、晏涵文、邱詩揚、廖梨伶、廖靜宜、洪惠靖(2007)。國民中學健康教學者的工作狀態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6,229-240。
趙國斌(2015)。科技大學教師組織公平知覺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職場友誼、工作活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臺北市教師會(2011)。「臺北市教師憂鬱傾向調查」新聞稿。取自
http://www.tta.tp.edu.tw/1_news/detail.asp?titleid=3615
蔡玉董(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蔡金田、毛睿翎(201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11,31-75。
蔡明忠(2005)。個人職場認知、薪資與退撫制度、工作壓力與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私立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蔡祈賢(2007)。與壓力共舞 — 公務人員工作壓力的調適。公務人員月刊,133,25–35。
蔡英美、王俊明(2011)。銀髮族身體活動量、生活品質及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南開學報,8(2),19-28。
蔡佩宜(2009)。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閑調適策略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佩姍(2011)。台灣地區心理師之工作壓力與健康生活品質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蔡琇韶(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習型組織之認知、九年一貫課程之接受度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鄧柑謀(1990)。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蔣佳樺(2017)。職場友誼對關係品質、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企業附屬運動社團為例。管理資訊計算,6(2),58-66。
潘佳嫻(2012)。職場友誼對凝聚力影響之研究–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育達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苗栗縣。
潘惠玟(2007)。護理人員之健康生活品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盧怡萍(2011)。情緒智慧及職場友誼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以南部高科技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賴家慶(2012)。空服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長榮航空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薛玫芳(2014)。國中數學教師人格特質、職場友誼與工作承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謝安田、楊新生(2011)。職場友誼對組織認同之影響—以工作滿意與群體凝聚力為中介變數。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7(1)77-90。
謝琇玲、林惠敏(2015)。職場友誼促進組織公民行為?公平捷徑理論觀點。勞資關係論叢,17(1),60-88。
蕭文高(2013)。南投縣日間照顧中心老人生活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89-130。
羅月華(2003)。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一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羅啟峰、陳建佑、吳壽進、嚴雯君(2011)。職場友誼、組織承諾與個人組織契合度關係之研究。北商學報,20,70-82。
龔荷雅(2017)。國民中學教師職場友誼、八卦與情緒勞務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英文部分
Andrews, M. C., Kacmar, K. M., Blakely, G. L., & Bucklew, N. S. (2008). Group cohesion as an enhancement to the justice-affective commitment relationship. 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33(6), 736-755.
Barley, S. & Kunda, G. (2001). Bringing Work Back in. Organization Science, 12(1), 76-95.
Berman, E. M., West, J. P., & Richter, M. N. (2002). Workplace relationships: friendship patterns and consequences (according to manage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62(2), 217-230.
Bowling, A. (2007).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ge”, in H. Mollenkopf and A. Walker (eds.), Quality ofLife in Old Age: Internation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15-30. Dordrecht: Springer.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3), 117-124.
Chaplain, R. P. (1995).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English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5(4), 473-489.
Chen, Z. X., & Francesco, A. M. (2000). Employee demography,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nd turnover Intentions in China:Do cultural differences matter? Human Relations,53, 869-887.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Diener, E. (1984 ).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otan, H. (2009). Workplace Friendships: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Acad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6.
Elliot, K. S. (1995). Maintaining cultural and personal continuity in a Danish nursing home.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7(1), 169-185.
Felmlee, D. H. (1999). Social norms in same and cross-gender friendship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2(1), 53-67.
Fernandez-Ballesteros, R., M. D. Zamarron, & M. A. Ruiz (2001).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o-Demographic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to Life Satisfaction', Ageing and Society, 21 (1), 25-43.
Fimian, M. J. (1983). A comparison of occupational stress correlates as reported by teachers of mentally retarded and non-mentally retarded handicapped studen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 18(1), 62-68.
Fine, G. (1986) . Friendships in the workplace. In V. J . Derlega & B. A. Winstead (Eds.) , Friendship and social interaction, 185-206. New York: Spinger Verlag.
Gold, Y., & Roth, R. A. (1993). A profession in disillusionment. In Y. Gold. & R. A. Roth(Eds.),Teachers managing stress and preventing burnout:The professional health solution, 2-13. London: The Falmer.
Hackman, J. R., & Lawler, E. E. (1971). 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 259-286.
Harter, J. K., Schmidt, F. L., & Hayes, T. L. (2002). Business-unit-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satisfaction, employee engagement, and business outcomes:A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 268–279.
Hays, R. B. (1985).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riend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4), 909-924.
Hayes, R. B. (1988). Friendship,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 NY: John Wiley.
Hean, J., & Garrett, R. (2001). Sourc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scienc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in chile. Compare, 31(3), 363-379.
Hill, S. J. (2000). Male friendships:A contextual stud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ssex, England, United Kingdom.
Jex, S. M. (1998).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Ko, Y. C., Chan, K. B., & Lai, G. (2007). Stress and coping of teacher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K. B. Chan(Ed.), Work stress and coping among professional,101-123. Leiden Boston : Brill.
Krackhardt, D. & Stern, R. N. (1988). Informal network and organizational crises: An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1(2), 123-140.
Kram, K. E., & Isabella, L. A. (1985). Mentoring alternatives: The role of peer relationships in career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8(1), 110-132.
Kruger, L. J., Bernstein, G., & Botman, H.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friendships and burnout among residential counselor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5(2), 191-201.
Kyriacou, C. (2001).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7-35.
Kyriacou , & Sutcliffe. (1978).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 Studies, 4, 1-6.
Lin, C. T. (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position, job attributes, and workplace friendship: Taiwan and China.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 5(1), 55-68.
Litt, M. D.,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 (3) , 178-85.
Liu, J., Kwan, H. K., Fu, P. P., & Mao, Y. (2013). Ethical leadership and job performance in China: The roles of workplace friendships and traditionalit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6(4), 564-584.
Lu, L., & Shih, J. B. (1997) .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2), 181-188.
Madison, D. L. (1980).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An exploration of managers' perceptions.Human Relations, 33(2), 79-100.
Mao, H. Y.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vel and workplace friend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7(10), 1819-1833.
Markiewicz, D., Devine, I., & Kausilas, (2000). Friendship of women and men at work job satisfaction and resource implic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15(2), 161-84.
Miller, N.E. (1980). A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 of stress and coping on disease and health.In L. Seymour, & U. Holger (Eds.),Coping and health﹐323-353. New York, NY:Plenum Press.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8, 549-552.
Morrison, R. (2004). Informal relationships in the workplace: Associations with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ology, 33(3), 114-128.
Nielsen, I. K., Jex, S. M., & Adams, G. A. (2000).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cores on a two-dimensional workplace friendship scale.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60(4), 628-643.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Y: McGraw-Hill.
Riordan, C. M., & Griffeth, R. W. (1995). The opportunity for friendship in the workplace: An underexplored construct.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10(1), 141-154.
Ross, J. A. (1997). Human resources-Does friendship improve job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2), 8-9.
Russell, D. W. (1987). Job-related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teach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2), 269-274.
Shin, S. Y., & Lee, S. G. (2016). Effects of Hospital Workers’ Friendship Networks on Job Stress. PLOS ONE,11(2):e0149428. doi:10.1371/journal.pone.0149428
Shaffer, D. (2000).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elmont, CA: Wadsworth.
Sias, P. M. (2005). Workplace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employ-yee information experiences. Communication Studies, 56(4), 375-395.
Sias, P. M., & Cahill, D. J. (1998). From coworker to friends: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friendships in the workplace. Western Journal Communication, 62(3), 273-299.
Sias, P. M., Heath, R. G., Perry, T., Silva, D., & Fix, B.(2004). Narratives of workplace friendship deteriora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3), 321-340.
Sias, P. M., Smith, G., & Avdeyeva, T. (2003). Sex and sex-composition and similarities in peer workplace friendship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Studies, 54(3), 322-340.
Siekkinen, M., Pakarinen, E., Lerkkanen, M. K., Poikkeus, A. M., Salminen, J., Poskiparta, E., & Nurmi, J. E. (2013). Social competence among 6-year-old children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al support and teacher stress.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24(6), 877-897.
Song, S. H., & Olshfski, D. (2008). Friends at wor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k attitudes in Seoul city government and New Jersey stat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40(2), 147-169.
Veenhoven, Ruut. (1996). Developments in Satisfaction Research.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7(1), 1-46.
Winstead, B. A., Derlega, V. J., Montgomery, M. J., & Pilkington, C. (1995). The quality of friendships at work 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2), 199-215.
Wright, P. H. (1978). Toward A Theory of Friendship Based on A Con-Ception of Self.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 196-207.
Zautra, A. J., Eblen, C., & Reynolds, K. D. (1986). Job stress and task interest: Two factors in work life qu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4), 377-393.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7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