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2018a)。歷年人口統計資料。取自內政部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戶政司(2018b)。全國人口統計資料︰人口數按三階段年齡及性別。取自內政部
https://gis.ris.gov.tw/dashboard.html?key=B02#
毛菁華等13人(2018)。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華立圖書公司。
王真敏(2002)。社區老人健康體能與生活品質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王國羽(2004)。老年、障礙︰研究概念取向與我國資料討論。身心障礙研究季刊,2(3),134-159。
王淑俐(2019)。人際關係與溝通(再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王慧儀、徐靜怡、李淑貞、朱允慧、林昭宏、盧成皆(2009)。肢體障礙學童主觀感受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物理治療,34(4),227-234.
朱妙芳(2009)。臺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朱泳家(2002)。社區老人及其家屬健康生活品質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臺北市。江忠一(2019)。退休族如何使用社群媒體維持人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地方制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 wClass/LawAll.aspx?PCode=A004000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中華民國全灣民國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取自︰http://hscr.cchs.kh.edu.tw/upload/t11a_01.pdf
呂美佳(2017)。中高齡者智慧型手機使用動機與人際關係-以大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李世代等10人(2010)。中老年疾病與保健。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李和家(2014)。中高齡者參與樂齡學習對其生活品質提升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李宗派 (2004)。老化理論與老人保健(二)。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2(2),77-94。
李宜靜(2007)。客家族群中老年人健康行為、飲食行為與生活品質之探討—以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李欣怡(2011)。社區老年人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李純華(2005)。社區老人健康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李淑芳、劉淑燕(2008)。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臺北市:華都文化。
李雅慧、葉俊廷(2012)。成功老化的退休人員學習歷程之初探。教育學刊,39,41-76。
李雅慧、葉俊廷(2013)。老年人退休生涯成功轉換的歷程。教育學報,9(l),78-91。
李雅慧、葉俊廷(2014)。多元形式的學習參與: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的觀點及其應用。T&D飛訊,182。
李雅慧、魏惠娟、胡夢鯨 (2014)。新加坡退休者的學習歷程之探索。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3),91-130。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阮惠玉(2012)。高齡者學習需求及參與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明隆、吳彩鳳 (2011)。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3,222-246。
吳俐瑩(2018)。國中教師生活品質與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吳柄緯(2011)。老人人際親密、社會參與及心理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書雅(2016)。探討銀髮族Line通訊軟體的使用行為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縣。吳淑娟(2010)。高齡學習者日常生活能力、問題解決策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吳劍雄 (1999)。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勞工之友,585,18-21。
吳震環(譯)(2006)。銀髮族的全人關顧(原作者:Alex, M.)。臺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
吳麗芬、邱愛富、高淑芬(2000)。當代老年護理學。臺北市: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卓俊玎(2013)。高屏地區中老年人參與法式滾球影響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易春(2016)。中高齡者樂觀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草屯、埔里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林彩惠(2013)。中高齡者樂觀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林淑貞(2010)。嘉義縣高齡參與學習者、未參與學習者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弘智文化公司。
林瑀籈(2015)。臺灣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影響因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林黎凱(2008)。老人的幽默感、自我概念與其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寶山(譯)(2013)。民主主義與教育(原作者:J. Dewey)。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林錦慧、但漢敏(譯)(2007)。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原作者:Tom Rath)。臺北市︰商智文化公司
邱宛瑜(2002)。北臺灣社區老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醫學院,臺北市。邱皓正(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姚卿騰、曾建興(2017)。新加坡樂齡教育機構快樂學堂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之探究。 Knowles 自我導向學習觀點。華醫學報,47,59-87。
姚開屏(2002)。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簡介。臺灣醫學會,7(4)294-306。
洪晟碩(2019)。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睡眠與健康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南投市社區民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洪淑宜(2012)。中高齡者對於活躍老化課程認知與學習參與差異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苗延威(譯)(1996)。人際關係剖析。原作者: Michael Argyle and Monika Henderson.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孫若馨(2017)。探索高齡者的學習主題偏好:新加坡快樂學堂樂齡學習者的心聲。臺灣教育評論月刋,8,172-176。
徐千惠(2010)。高齡學習需求與參與情況分析之研究:以苗栗縣六所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徐西森等(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學。
徐浩庭(2011)。影響人際關係之因素─成就動機在組織犬儒主義、內外控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之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徐慧娟(2012)。成功老化之生命週期分析。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4),22-28。
高宜貞(2016)。樂齡大學學員學習遷移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大臺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 (2018年至2065 年)報告。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5B78EEBCE18CBE9F
張一農(2010)。溫故知新的好老師。老人報, A22 版。取自
http://lrb. dayoo. com/html/2010-08/11/content_1060507. htm.
張玉萍(2012)。高齡者社會參與及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張冰心(2016)。中高齡女性自我概念轉化學習情形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莞珍、蘇夢苹(2011)。社區中高齡者參與音樂方案對其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探究。社區研究學刊,2,109-157。
張翰浚(2013)。高齡教育機構經營與發展-以臺東地區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教育部(2017)。高齡教育中程發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UploadFiles/20180205113953507.pdf
教育部(2018)。「全國社區大學教育資訊系統」臺北社區大學相關統計。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7600/News_Content.aspx?n=2DC29D8226637854&sms=707ED96D12B73148&s=46BBE39DEF13C8F5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2016)。快樂學習,夢想起飛-108所樂齡大學歡迎您。取自llttp://dePart.moe.edu.tw/ED2400.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8a)。樂齡學習中心。取自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University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8b)。2018年各直轄市及縣(市)辦理樂齡學習工作成效一覽表。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SeniorCenter
梁金麗(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麥哲倫 (2016)。人脈。新北市︰新BOOK HUOSE 出版公司。
莊小琴(2011)。銀髮族持續參與樂齡學習活動之研究-以南開科技大學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莊雅婷、黃錦山、魏惠娟(2008)。臺灣地區高齡教育的現況分析。載於魏惠娟(主編),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127-178頁)。臺北市:五南。
許洧睿(2017)。一例一休政策對工作負荷、職家衝突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郭千華(2018)。高齡學習者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芳坤(2013)。樂齡學習者休閒運動課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陳秀義(2006)。南投縣退休公務人員退休方案選擇與退休休閒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宜音(2002)。臺灣人民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創農(2006)。老年人壓力調適與健康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老人住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陳瑛倫(2012)。不同人格特質之高齡者參與運動社團人際關係與參與態度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陳嘉彌、陳殷哲(2017)。樂齡學習者應學基本知能,生活品質與其關係之研究。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到刊,28,43-83。
陳嘉彌、魏惠娟(2015)。樂齡大學學員基本知能學習需求與生活品質之探索性研究。實踐博雅學報,22, 65-79。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學報,39(1),87-99。
曾彩鳳(2011)。社區銀髮族樂齡學習環境空間規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游惠娟(2017)。樂齡學習者參與樂齡學習中心正念課程與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黃佳萍(2016)。高屏地區護理人員休閒涉入、工作壓力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黃幸玲(2012)。參與樂齡學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富順(2018)。高齡教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習。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楊孟婕(2018)。老人社會參與、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葉芊芊(2016)。樂齡學習與活躍老化之研究-以桃園市蘆竹區樂齡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葉軒均(2017)。成年女性自覺健康狀態與身體意象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葉軒均、黃娟娟(2018)。成年女性自覺健康狀態與身體意象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7,43-54。
.
葉瑞枝(2010)。學校志工服務之學習歷程研究—以新竹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廖明惠(2006)。養生宅住老人休閒參與和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潤福生活新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臺北市松山樂齡中心(2019)。服務項目。取自http://epage.tpml.edu.tw/bin/home.php
趙安娜(2002)。鄉村社區老年人生命意義、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趙淑真(2017)。樂齡學員課程參與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 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劍華(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其社區參與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蔡良宏(1995)。「開放學習」的概念分析。臺北市:社教雙月刊雜誌社。
蔡欣恩(2013)。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生活品質與自我認同之研究-以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衛生福利部(2014)。對老年生活的期望與規劃。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38-42。
鄭世美(2015)。友誼萬歲?--身心障礙者主要照顧者之朋友支持在照顧歷程中的意義。家庭教育雙月刊,55,26-36。
鄭羽琄(2010)。我國樂齡學習資源中心課程類型、學習需求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窈窕(2014)。樂齡大學學員人際關係、知覺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臺北市。鄭惠娟 (2012) 。臺灣樂齡學習。臺中市︰五南圖書公司。
鄭雅羽(2016)。樂齡學習中心領導者知識管理與終身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樂國安等(譯)(2003)。K. W. Schaie & S.L. Willis (2002) 著。成人發展與老齡化(第5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賴柔秀(2018)。銀髮桌遊活動介入 對老人認知、人際關係及體適能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臺南市。薛東埠、林玉婷(2009)。高齡學習「樂齡學習」組織之行政比較-以新加坡及臺灣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刋,13,49-64。
謝郁琪(2019)。樂齡教育課程多樣。臺北市︰熟年誌,130-132。
鍾尚峯(2018)。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與智慧型手機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簡子閔(2019)。使用智慧型手機對身心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魏惠娟、胡夢鯨、陳冠良(2010)。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之分析:McClusky 需求幅度理論之應用。成人及終生教育學刊,15,115-150。
羅雅馨(2010)。高齡者參與課程式休閒活動之學習歷程與自我效能增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新竹市。蘇軒均(2017)。成年女性自覺健康狀態與身體意象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二、西文文獻
二、西文文獻
Bahramnezhad, F., Chalik, R., Bastani, F., Taherpour, M., & Navab, E. (2017). The social network among the elderl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quality of life. Electron Physician, 9(5), 4306-4311.
Cummins, R. A. (1997).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life scale-student (Grade 7-12) (5th ed). Melbourne: School of Psychology, Deakin University.
Eaton, J. & Salari, S. (2007). Environments for lifelong in senior cent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05(6), 461-480.
Escuder-Mollon, P., Esteller-Curto, R.,Ochoa, L., & Bardus, M. (2014). Impact on senior learners’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lifelong learning.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31, 510–516.
Lee, P, L., Lan, W., & Yen, T, W. (2011). Ageing successfully: A four-factor model.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3), 210210-227.
Lennox, G. C. (2003). 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education for seniors in support of the activities theory of successful ag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he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Mackowicz, J. & Wnek-Gozdek, J. (2015).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How does the Polish U3A chang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senio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42 (3), 186-197.
Mezirow, J. (2003).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s discurse. Journal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1(1), 58-63.
Schalock, R. L. & Verdugo, M. A. (2002). Handbook on quality of life for human service practitioner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