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毛峰林(1999)。中日同形詞教學研究。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4。
王 還(2015)。漢語近義詞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石慧敏(1993)。日來漢詞與對外漢語教學。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加納剛(2010)。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彙之難點中日同形詞使用偏誤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京偉(1994)。和制漢語的結構分析和語義分析。日語學習與研究,4。
朱瑞平(2005)。日語漢字詞對對日漢語教學的負遷移作用例析。語言文字應用,1。
朱坤林(2006)。現代漢語「猜測」類動詞的多角度分析。延邊大學碩士論文。
朱 勇(2009)。基於對日漢語詞彙教學的漢日同形詞研究。語言教學研究,6。
李進守(1983)。中日兩國同形詞的對比研究—以「門」「上手」「今日」「得意」四個詞為例。日語學習與研究,4。
李 煒(2008)。單音節同音近義詞的教學。語文建設,5。
李 冰(2008)。漢日漢字詞研究—兼談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學習,6。
李 冰(2008)。中日同形詞比較研究—以《漢語水準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甲級詞為中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4。
李立冬(2006)。對外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辨析。河北大學碩士論文。
李 泉(1990)。漢語常用詞彙與日語相應漢字詞彙對比—兼論對日本人的漢語詞彙教學。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李郁瑜(2013)。「想」「考慮」、「認為」、「覺得」的辨析及教學。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 泉(2014)。漢語常用詞彙與日語相應漢字詞彙對比——兼論對日本人的漢語詞彙教學。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李 欣(2016)。漢語教學中同義詞與近義詞辨析。語文建設,26。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 浩(2006)。《篆隸萬象名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何寶年(2012)。中日同形詞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63。
芝田稔(1990)。關於漢語和日語的漢語詞彙。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孟祥英(1997)。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近義詞辨析。天津師大學報,3。
周豔梅(2009)。談日本學生學習漢語時母語中的漢日同形詞的遷移現象。語文知識,1。
易美珍(2007)。「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
林慶隆(2017)。語料庫在語文領域教科書開發之應用。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30/871338724.pdf
胡裕樹、何偉漁(1984)。教日本人學漢語。語言教學與研究,3。
段 力(2013)。漢日同形近義動詞對比分析及偏誤研究。廣州: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姚占龍(1984)。「說、想、看」的主觀化及其誘因。語言教學與研究,5。
宮本幸子(2000)。日本學生學習漢語常見的表達錯誤。漢語學習,4。
徐晶凝(2012)。認識立場標記「我覺得」初探。世界漢語教學,2。
高立群、孟淩、劉兆靜(2003)。日本留學生心理詞典表徵結構的實驗研究。當代語言學,5卷,2,120-132。
高立群、黎靜(2005)。日本留學生漢日同形詞詞彙通達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3,96-106 。
孫 楠(2014)。新 HSK 三級詞彙中漢日同形詞的對比及教學對策。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孫常敘(1956)。漢語詞彙。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祝鴻熹(2002)。古代漢語詞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
荒屋勸(1983)。日中同形語。大東文化大學紀要,21,17-29 。
常敬宇(1986)。語境和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2,117-126 。
符淮青(2004)。詞典學詞彙學語義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佳威(2017)。中日同形詞對比分析及教學對策。大連: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昭軍(2004)。現代漢語中弱斷言謂詞「我想」。語言研究,2。
張 弓(1964)。現代漢語同義詞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學版),1。
張永言(1982)。詞彙學簡論。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張志公(1982)。現代漢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 秦(2017)。中高級留學生習得同素近義動詞的偏誤分析及教學策略。遼寧:遼寧師範大學。
張道新、董宏(2014)。現代漢語詞義範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積家、陸愛桃(2007)。漢語心理動詞的組織和分類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1。
張金蘭(2017)。臺日常用漢字對比及其在華語教學上的啟示。第五屆漢字與漢字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張美霞(2006)。日本學生漢日同形詞學習策略研究針對初級漢語水準的學生。關西外語大學論文研究集,83,75- 91。
敖桂華(2008)。對外漢語近義詞辨析教學對策。漢語學習,3。
陳 思(2015)。漢語國際教育視角下的漢日同形詞淺析。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陳心慧(2016)。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新北市:八旗文化。
陳力衛(2019)。東往東來:近代中日之間的語詞概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lp56ky.html
陸方喆(2016)。基於語料庫的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5,49-5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www.bing.com
賀寧波(2012)。日語漢字詞對對日漢語詞彙教學的影響即解決辦法。文學界(理論版),2。
雲 欣(2016)。PBL教學法在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中的應用。遼寧:遼寧師範大學。
舒兆民(2016)。華語文教學。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菊地良介(2013)。漢日同形詞的偏誤分析及對日漢語教學。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馮軍偉(2011)。「我(們)認為」的強斷言認識情態意義。作家雜誌,12。
葛本儀(2001)。現代漢語語彙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楊 菁(2016)。現代漢語教學中近義詞辨析方法探究。語文建設,37-38。
楊雪梅(2011)。漢語近義詞語辨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輝、彭佩佩(2018)。漢語國際教育近義詞教學研究。大理大學學報,3-7,37-38。
楊寄洲、賈永芬(2005)。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楊寄洲(2004)。課堂教學中怎麼進行近義詞語用法對比。世界漢語教學,3。
趙福堂(1983)。.關於中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日語學習與研究,4。
趙新、李英(2001)。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同義詞辨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
趙賢德(2013)。洋務運動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發端。北華大學學報,3。
齊滬揚(2007)。現代漢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魯曉琨(1990)中日同形近義詞辨析方法芻議。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2。
魯曉琨(1990)。漢日同形近義詞辨析方法。外語與外語教學,1。
魯寶元(2000)。漢日同形詞對比研究與對日漢語教學。漢語語言研究文集(三)。
魯寶元(2005)。日漢語言對比研究與對日漢語教學。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潘 鈞(1995)。中日同形詞詞義差異原因淺析。日語學習與研究,3。
潘 璠(2005)。語料庫研究與外語教材編寫。武警學院學報,5。
劉叔新(1982)。論同義詞詞典的編纂原則。辭書研究。
劉 勇(2016)。二語教學視角下漢語近義詞基本問題研究。現代語文(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4,124-126。
劉 縉(1997)。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漫談。語言文字應用,1,18-22。
劉富華(1998)。HSK 詞彙大綱中漢日同形詞的比較研究與對日本學生的漢語詞彙教學。漢語學習,6,41-46。
劉月華(198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
劉月華(1986)。對話中「說」「想」「看」的一種特殊用法。中國語文,3。
劉 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 詢(2014)。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2008)。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社。
滕小春(2011)。漢日漢字的關聯性與日本學習者的漢語詞彙再認。臺灣華語教學研究,6,71- 92 。
韓玉婷(2017)。以日語為母語的零起點漢語學習者猜測漢日同形詞詞義的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魏繼東(1992)。談談日本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
魏亞坤(2006)。「和制漢語」的形成與發展—從近代中日詞彙交流史角度分析幕府、明治時期的翻譯詞。對外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闕河嘉(2018)。庫博中文語料庫分析工具的數位人文價值。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118-123。
二、日文文獻
大和內康憲(1992)。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大和內康憲(1992)。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同形語。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上野恵司、魯曉琨(1995)。おぼえておきたい日中同形異義語。東京:光生館。
日本文化審議會(2010)。改定常用漢字表。東京:日本文化審議會。
西川和夫(1991)。「現代漢語頻率詞典」からみた「日中同形語」について。關西大學文學論集,40,49-65。
岡田英弘(2008)。日本史の誕生: 千三百年前の外圧が日本を作った。東京:築摩書局。
宮島達夫(1993)。「日中同形語文體差」。阪大日本語研究,5,1-18。
株式會社講談社(1989)。日本語大辭典。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
郭明輝、磯部祐子、谷內美江子(1982)。日本語と中国語の意味をより深く理解するための日中同形異義語1500。東京:國際語學社。
基本動詞ハンドブック。https://verbhandbook.ninjal.ac.jp/headwords/
曾根博隆(1988)。中日同形語に関する基礎的考察。明治學院論叢,424,61-96。
三、英文文獻
De Bot, Kees., T Sima.(1997).Paribakht , and Marjorie Wesch e 1997. Towards a lexical processing model for the study of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ESL read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3:309 328.
Jiang, Nan.( 2000).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Applied Linguistics 21.1: 47 77.
Wode, Henning(1976). Developmental sequences in naturalistic L2 acquisition.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11: 1 31.
Sjöholm, Kaj. (1995).The influence of crosslinguistic, semantic, and input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hrasal verbs: A comparison between finnish and swedish learners at an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vel. Kaskisg, Finland: Abo Akademi University Press.
Brauer, Markus(1998). Stroop interference in bilinguals: The role of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n Training and
Cobb,T.Analyzing late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3,5,(59).Retention , eds. by Alice F. Healy , and L yle E.Bourne, Jr., 317- 337. Mahwah,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