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料
王行(2013)。從儒家經典與我的知行反映中體悟助人與諮商之道。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新北市。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余德慧(2002)。追索敘說自我的主體。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214-217。
呂玉暇(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社會學與性別研究,第3期,177-191。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55-72。
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原作者:Virginia Satir;John Banmen;Jane Gerber;Maria Gomori)。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香君(2015)。立於實踐-我對自我敘說研究方法的辨識與選擇。應用心理研究,第63期,189-238頁。
胡幼慧(主編)(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洪瑞斌、陳筱婷、莊麒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第56期,19-53頁。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261-274。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癒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23-69頁。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陳雅筠(2015)。滾石也生苔:說一個選擇活的故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陳清芳(2008)。父權文化下的女性困境-《已故上校的女兒》中象徵性意象的分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3),84-87。
張維安(1994)。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5),109-131。
葉安華、李佩怡、陳秉華(2017)。自我敘說研究取向在臺灣的發展趨勢及研究面向:1994-2014年文獻回顧分析。臺灣諮商心理學報,5(1),65-91。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網路資料
女人迷(2019),專訪吳青峰:傷害發生,只能為自己療傷的還是只有自己。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1550?stm=8pfepnb4n7urghxawi&utm_campaign=wsharetools&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email(2020/5/30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