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6-115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王育瑜(譯)(1998)。迎接視茫茫世界─盲的意義、影響及面對(原作者:Carroll, T. J.)。臺北:雅歌。(原著出版年:1961)
內政部統計處(2013)。中華民國100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6年11月4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0-3600-113.html
身心障礙者服務人員資格訓練及管理辦法(2017年5月2日)。
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服務辦法(2015年5月20日)。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5年12月16日)。
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2017年1月5日)。
社團法人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2020)。106年度服務紀事。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6月22日,取自https://www.forblind.org.tw/site/20039-%E5%B9%B4%E5%BA%A6%E6%9C%8D%E5%8B%99%E7%B4%80%E4%BA%8B
林沛伶(2007)。智能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輸送系統之探討─以台中縣市
就業服務員觀點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3fq82k
林欣儀、黃國峰、盧金足(2019年11月8日)。中市開發友善公車APP 全國首創視障者預約乘車服務。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chdtv
金門縣政府社會處(2020),金門縣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ocial.kinmen.gov.tw/cp.aspx?n=A3F704E25195CDB4&s=B31385470FB52D73
邱大昕(2012)。台灣早期視障教育之歷史社會學研究(1891-1973年)。教育與社會研究,24,1-40。
邱滿艷(2015)。我國視覺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現況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50,164-176。
邱滿艷、林洺秀(2015)。視覺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ILOSH103-R334)。新北市: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取自https://labor-elearning.mol.gov.tw/co_report_detail.php?rid=838
邱滿艷、王建立、李秀鳳、楊岱宏(2012)。中途視障者職業重建之路的新思維。就業安全半年刊,101(1),102-107。
明眼人也要戴眼罩! 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視障朋友聽劇(2016年4月16日)。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416/681609.htm
周惠玲、趙璟瑄(2005)。考察美國視障職業重建服務報告。出國考察報告,未出版。
花蓮縣政府社會處(2020),花蓮縣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a.hl.gov.tw/Detail_sp/9ab2d7a3308b46ca845cf09cfac56ebb
宜蘭縣政府社會處(2020),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ntroot.e-land.gov.tw/cp.aspx?n=C08FBC53BDDFAAAA&s=CDD1A5DAB2B09589
施欣玫(2007)。後天性視障者視覺損傷事件經驗知覺與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atqrp6施澤程(2016)。從社會工作者觀點探討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之執行經驗。玄奘大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qzresh屏東縣政府社會處(2020),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planjdp/cp.aspx?n=EE8B300F52A57C11
柯明期(2004)。中途失明者適應與重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p7c6w柯瑞英、陳明鎮(2013)。視障老人壓力及壓力因應。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3),193-209。
苗栗縣政府社會處(2020),視障生活重建服務申請表單,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miaoli.gov.tw/social_affairs/News.aspx?n=683&sms=9467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2020),視覺障礙者社會重建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ocbu.kcg.gov.tw/index.php?prog=2&b_id=5&m_id=212&s_id=465
桃園市政府社會局(2020),視覺障礙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ab.tycg.gov.tw/home.jsp?id=30553&parentpath=0,30484,30490&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404140001&aplistdn=ou=data,ou=hinder,ou=chsocial,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2018)。重建院大事記。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ibt.org.tw/RWD01/OnePage.aspx?tid=34&id=106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18)。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新北市愛明發展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4日,取自https://www.eden.org.tw/branches_detail.php?detailId=JCU1MiMh&rePageUrl=L2JyYW5jaGVzLnBocD8mcGFnZT0xMw%3D%3D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20a)。臺北市視障重建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eden.org.tw/branches_detail.php?detailId=JCU5NSMh&rePageUrl=L2JyYW5jaGVzLnBocD8mY2l0eV9pZD0xJnRlYW1faWQ9OQ%3D%3D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20b)。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新北市愛明發展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eden.org.tw/branches_detail.php?detailId=JCU1MiMh&rePageUrl=L2JyYW5jaGVzLnBocD8mcGFnZT0xNwDD&gclid=Cj0KCQjw0YD4BRD2ARIsAHwmKVkl1Zs11xuNtKes-yDzHI-OUrbGxQbUrpgaSWu8GuxlTPWKzo87N0saArVDEALw_wcB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20c)。南投縣視障生活重建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eden.org.tw/branches_detail.php?detailId=JCUxMTAjIQ==&rePageUrl=L2JyYW5jaGVzLnBocD8mY2l0eV9pZD0xMyZ0ZWFtX2lkPTk%3D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2020d)。伊甸視障重建中心南區服務組(台南視生重建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eden.org.tw/branches_detail.php?detailId=JCUxMjAjIQ==&rePageUrl=L2JyYW5jaGVzLnBocD8mY2l0eV9pZD0xNyZ0ZWFtX2lkPTk%3D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2018)。中心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mukuang.org.tw/link2-1.asp
陳月鳳(2007)。家庭暴力防治社工員福利輸送之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z3nvze陳向明(201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秀雅(1992)。成年後失明者的適應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陳明鎮(2008)。高齡視障者生活壓力源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張育睿、陳盈竹(2018年8月8日)。站牌愛心服務燈虛設?視障者搭公車好困難。民視新聞網。取自https://www.ftvnews.com.tw
張詩韻(2012)。中途失明者之求助考量。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3v8896張嘉桓(1999)。中文盲用電腦使用者之使用現況暨使用需求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郭孟瑜、林宏熾(2009)。中途失明成人復原力展現歷程暨運作模式之建構。特殊教育學刊,34(3),47-80。
梁珮綺(2020年8月16日)。我是你的眼/替視障者開課重建生活 北市年底擬設小作所。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www.cna.com.tw
莊惠鈞(2009)。中途視障者家庭關係變化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ak3q54麥漢倫(2014)。看見心視界:從生態系統理論探討中途致障之視覺障礙者就業歷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s83mdv許臨高(2003)。生態系統理論。載於許臨高(主編),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382-413頁)。臺北市:五南。
黃志成、彭賢恩、王淑楨(2011)。100年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中途致殘之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黃俞珍(2012年12月12日)。智慧公車候車亭啟用 試辦愛心燈號服務身心障礙者。蕃新聞/滔新聞聯合雙頻道。取自https://n.yam.com
黃秋燕(2013)。成人視障者盲用電腦學習狀況及困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重度障礙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stw93m黃國晏(2015)。中途失明者點字學習之心理調適。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1(4),281-306。
黃毓雯(2011)。視覺障礙巡迴輔導教師盲用電腦專業素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取自http://hdl.handle.net/11296/e4u76z曾秀鈴(譯)(2000)。盲人心靈的祕密花園(原作者:Hull, John M.)。臺中市:晨星。(原著出版年:1997)
雲林縣政府社會處(2020),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及生活訓練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ocial.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8161&s=293154
鄒川雄(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21-55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新竹市政府社會處(2020),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ociety.hccg.gov.tw/ch/home.jsp?id=128&parentpath=0,3,26&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911120001&t=SocietyOnes&mserno=201603090031
新竹縣政府社會處(2020),新竹縣視覺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ocial.hsinchu.gov.tw/News_Content.aspx?n=206&s=3845
楊玉儀(2009)。資深定向行動師對定向行動教學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經驗探討。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萬明美(2000)。中途失明成人致盲原因及適應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59-78。
萬明美(2001)。視障教育。臺北:五南。
臺中市立啟明學校(2018)。學校大事記,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cmsb.tc.edu.tw/home?cid=527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2020),臺中市視覺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society.taichung.gov.tw/795438/post
臺北市立啟明學校(2018)。設校歷史,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tmsb.tp.edu.tw/editor_model/u_editor_v1.asp?id={B28D00F6-65DB-481F-916A-CA3D4FEBA213}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07)。身心障礙者福利篇。載於師豫玲、黃清高、周麗華(主編),社會局50週年─臺北市社會福利發展軌跡(63-71頁)。臺北: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20a),臺北市視障者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dosw.gov.taipei/cp.aspx?n=DB76DA9ADC1C3A37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20b),臺北市身心障礙證明申請表,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6月20日,取自https://dosw.gov.taipei/cp.aspx?n=26BB4C5F2992FAFB&s=825AD626A2D54F55
臺東縣政府社會處(2020),臺東縣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taisoc.taitung.gov.tw/WebSite/Service/serviceDetail.aspx?menuid=lW%2bfKiAxClc%3d&page=1&id=stCjsz4W4DY%3d
臺南市政府無障礙福利之家(2020),臺南市視覺障礙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ocial.tainan.gov.tw/npohome/page.asp?nsub=F1A100
嘉義市政府社會處(2020),嘉義市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ocial.chiayi.gov.tw/News_Content.aspx?n=393&s=293326
嘉義縣政府社會局(2020),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sabcc.cyhg.gov.tw/News_Content.aspx?n=AA29AF7FE3BAD13F&sms=7EA196A3398AF2A1&s=8A1412DAE757147D
衛生福利部(2020a),身心障礙者人數按類別及障礙成因分,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6月29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27-113.html
衛生福利部(2020b),身心障礙者人數按類別及年齡別分,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6月29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25-113.html
衛生福利部(2018)。10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6月2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0-3599-113.html
衛生福利部、勞動部(2017)。視覺功能障礙者生活重建及職業重建服務要點。臺北:勞動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109年度公益彩券回饋金推展社會福利計畫申請主軸項目及基準。臺北: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劉婉君(2020年5月19日)。視障者過馬路更安心 台南市啟用新一代有聲號誌。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s://www.ltn.com.tw
澎湖縣政府社會處(2020),EYE視界‧愛無限‧讓您生活更方便 視覺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penghu.gov.tw/society/home.jsp?id=229&act=view&dataserno=20151103000
澎湖縣視覺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中心(2020),服務內容,線上檢索日期:2020年7月5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E6%BE%8E%E6%B9%96%E7%B8%A3%E8%A6%96%E8%A6%BA%E9%9A%9C%E7%A4%99%E8%80%85%E7%94%9F%E6%B4%BB%E9%87%8D%E5%BB%BA%E6%9C%8D%E5%8B%99%E4%B8%AD%E5%BF%83-413212888797494/about/?ref=page_internal
潘德仁(1986)。世界盲教育史。臺中:私立惠明學校。
鄭麗珍(2002)。生態系統觀點。載於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等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249-280頁)。臺北市:洪葉。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蘇亦楣(2013)。盲用電腦教師教學狀況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重度障礙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蘇怡帆、黃國晏、畢恆達(2012)。視障者在臺北市空間中的移動經驗。特殊教育學報(36),93-114。
蘇君薇(2020年3月2日)。為視障者打造專屬搭公車App!執行團隊曝做好「2件事」很重要。今周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
二、英文部分
Austin, D. M. (1991).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In Edwards, R. L. & Yankey, J. A. (Eds.), Skills for effective human services management (pp. 27-43).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Ball, E. M. & Nicolle, C. A. (2015). Changing what it means to be" normal":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the mobility choices of people who are blind or have low vision.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09(4), 291.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imarolli, V. R., Reinhardt, J. P., & Horowitz, A. (2006). Perceived overprotection: support gone bad?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1(1), S18-S23.
Denzin, N. K. (1989). Strategies of multiple triangulation. In Marjorie Shustak (Ed.), The research act in sociology: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 (3rd ed.) (pp. 234-247). New Jersey: Englewod Cliffs.
Gates, B. L. (1980). Social program administr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policy. NJ: Prentice-Hall.
Gilbert, N. & Terrell, P. (2002). 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ifshitz, H., & Merrick, J. (2003). Ageing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Israel: a study to compare community residence with living at home.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11(4): 364-371.
Pogrund, R. L. (2019). Beyond Training and Networking: The Benefits of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13(4), 394–395. doi: 10.1177/0145482X19868349
Presley, I., & D’Andrea, F. M. (2008). 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students who are blind or visually impaired: a guide to assessment. NY: AFB.
Rees, G., Tee, H. W., Marella, M., Fenwick, E., Dirani, M., & Lamoureux, E. L. (2010). Vision-specific di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eople with vision impairment.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51(6), 2891-2896.
Rosenblum, L. P., & Herzberg, T. S. (2020). Perspectives on Literacy by Four Adolescents, Their Teachers, and Family Member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14(3), 185–197. doi: 10.1177/0145482X20923441
Sturrock, B. A., Holloway, E., Keefe, J., Hegel, M., Casten, R., Mellor, D., & Rees, G. (2016). Rehabilitation staff perspectives on training for problem-solving therapy for primary care in a low vision service. British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34(1), 26-41.
The Carroll Center for the Blind (2018). Campus and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Retrieved May 19, 2018, from http://carroll.org/services/campus-and-community-rehabilitation/
Tuttle, D. W. (1984). Self-esteem and adjusting with blindness: the process of responding to life's demands.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Vogel, D. L., & Wade, N. G. (2009). Stigma and help-seeking. The Psychologist, 2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