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丁櫻樺(2016)。我國空中教育史。取自
http://archives.lib.nou.edu.tw/book/content.php?id=79
王文科 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佩芬(2019)。探究國中補校英文科教學策略-應用折衷式教學法於課堂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江明修(2009)。研究方法論。台北:智勝。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李雅惠、葉俊廷(2014)。高齡者持續參與學習的動機之歷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51-63。
李雅惠、魏惠娟(2015)。低教育程度退休者的學習歷程之探索轉化學習的觀點。高雄師大學報,39,25-47。
李雅惠、魏惠娟、胡夢鯨(2014)。新加坡退休者學習歷程之探索。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3),91-130。
周怜利(譯)(2000)。Eriskon老年研究報告。(原作者:Erik H. Erikson,Joan M. Erikson,Helen O. Kivnick)。台北:張老師文化(原著作出版年:1994)。
周寶珠(2004)。中年婦女就讀國中補校學習歷程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台北,雙葉(原著作出版年:1975)。
林麗惠、高玉靜(2016)。高齡教育社會效果之調查。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3),47-54。
洪凱莉(2006)。台灣成人教育的展望-終身學習的倡導與行銷。社區發展季刊,115,197-207。
胡小慧(2003)。台南市國中補校學生對教師信任感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施宜煌、林昭溶、高員仙(2013)。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論理念對幼兒道德教育的啟示。經國學報,29,93-106。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2006)。主要國家因應人口老化社會福利 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報告成果(報告編號:(95)060.809)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孫治民(2002)。成人學習特性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南亞學報,19,205-216。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2065年)。取自
https://reurl.cc/yZZQ2E
教育部(2002)。終身學習法。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9166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白皮書。台北:三民。
教育部(2008)。我國屆齡退休及高齡者參與學習需求意向調查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調查研究報告。
教育部(2008)。教育部補助辦理樂齡學習活動及獎勵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樂齡學習業務實施要點。取自
https://reurl.cc/D99o7e
教育部(2016)。國民教育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教育部(2017)。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02
教育部(2017)。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建置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取自
https://reurl.cc/Kkkb3e
教育部統計處(2019)。國中小補校概況。取自
https://reurl.cc/RdN4eg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怡華(2007)。我國女性參與高等技職回流教育學習歷程及其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陳香君(2004)。知識工作者終身學習歷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永(2009)。社區大學核心理念實踐之探究與檢證。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1),135-174。
張國強(2012)。國中補校生學習需求與未來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縣國中補校為例。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彭和妹(1993)。國立空中大學學生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渤海堂。
黃月純(2001)。重要國際組織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教育研究集刊,1(46),
180-207。
黃月麗(2016)。人口老化下的高齡教育政策。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
106-114。
黃富順(2005)。高齡社會與高齡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5,2-12。
黃富順(2006)。二戰後成人教育思潮的演變與發展趨勢。成人及終身教育月刊,14,2-10。
黃富順(2008)。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黃馨(2011)。國中補校學生從事進修之重要因素。中華大學應用統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游于萱(2018)。臺中市國中補校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中台科技大學文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
293。
楊志和(2010)。台灣高齡教育的先驅-高雄市長青學苑的起源與發展。高雄師大學報,29,27-49。
楊惠雅(2013)。終身學習者的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究所碩士論文,南投。廖文志、王瀅婷(2013)。成人自主學習者學習成效之研究。全方位成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3-13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孟谷(2017)。雙北地區國中補校經營現況與未來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劉玉玲、謝青曉(2016)。大台中地區國中補校學生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
素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4),495-504。
劉玉玲、陳嬿羽(2017)。台中市長青學苑中高齡學生學習需求及滿意度調查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化學刊,5(1),61-70。
劉宏鈺、吳明儒、吳曉君(2012)。社區高齡者學習與健康關係之評。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2(2),123-161。
憲法(1947)。中華民國憲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00001
衛生福利部(2020)。老人福利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37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老人長青學苑概況。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15-113.html
盧婧宜(2014)。中高齡者未來準備之學習歷程:前瞻因應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謝青曉(2016)。成人學生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大台中地區國中補校學生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蕭昭瑾(2005)。高高屏地區國中補校教師知覺補校困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魏惠娟、梁明皓(2017)。高齡教學策略評估量表發展之研究:成人教育學觀點。弘光學報,80,39-56。
蘇寶燕(2010)。國立空中大學成人學習者電腦態度對學習障礙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二、 英文部分
Astin, A., Korn, W. & Green, K. (1987). Retaining and satisfying students, Education Record, 68(1), 6-42.
Bolton, C. (1990). Instructing experiencedadult learners. In R. H. Sherron & D. B. Lumsden (Eds.).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galerontology .135-149. New York: Hemisphere.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2), 191-215.
Duay, D. L. & Bryan, V. C. (2008). Learning in later life: What seniors want in a learnigng experience. Education Gerontology, 34(12), 1070-1086.
Erikson, E. 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A revie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Glass, J. C. Jr. (1996). Factors affecting learning in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nerotology, 22, 359-372.
Knowles,M.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NY:Association Press.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96.
McClusky, H. Y. (1971).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issues, Washington, DC: White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7).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to Practice.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74, 5-12.
Merriam, S.B. & Caffarella, R.S. (1991). Learning in Adulthoo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terson, D. (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elder learn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pears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United Nations. (1991). 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older pers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 hr.org/ocuments/ProfessionalInterest/olderperson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