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網路資料
國民健康署-與乳癌的親密對話~台灣乳癌防治概況: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14&pid=1121,上網日期:2019.05.01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面對乳癌:
https://www.ecancer.org.tw/CustomizationPage6.aspx?CustID=11&UnitID=10092&SearchMsg=%E4%B9%B3#prettyPhoto,上網日期:2019.01.11
教育部統計處學前教育概況:
http://stats.moe.gov.tw/statedu/chart.aspx?pvalue=52,上網日期:2020.01.13
勞動部-工時制度及工作彈性化措施手冊彈性化措施手冊:
https://www.mol.gov.tw/media/2688713/2016%e5%b7%a5%e6%99%82%e5%88%b6%e5%ba%a6%e5%8f%8a%e5%b7%a5%e4%bd%9c%e5%bd%88%e6%80%a7%e5%8c%96%e6%8e%aa%e6%96%bd%e6%89%8b%e5%86%8a%e5%bd%88%e6%80%a7%e5%8c%96%e6%8e%aa%e6%96%bd%e6%89%8b%e5%86%8a_%e5%85%a7%e6%96%87.pdf ,上網日期:2020.01.11
貳、英文部分
Boss, P.(1994)。家庭壓力管理(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8)。
Connell,R.W.,(1995)Masculinites. Bark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hill (2000). Elderly husbands caring at home for wives diagnos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re male caregivers really differen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5(1), 53-72.
Doucet, A. (2004). " It's Almost Like I Have a Job, but I Don't Get Paid": Fathers at Home Reconfiguring Work, Care, and Masculinity.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2(3), 277-303.
Esping-Andersen, G. (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en-Kreutz, D.,& Anderson, B.(2004). Finacial problems linked to depression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42(1),10.
Grunfeld, E., Coyle, D., Whelan, T., Clinch, J., Reyno, L., Earle C.C., Willan, A.,Viola, R., Coristine, M., Janz, T., Glossop, R. (2004). Family caregiver burden: Results of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principal caregiver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0, 1795-1801.
Gerschick, T., & Miller, A. (1995). Coming to terms: Masculinity and physical disability. In D. Sabo & D. Gordon (Eds.), Research on Men and Masculinities Series: Men's health and illness: Gender, power, and the body ,183-205.
Hilton, B. A., Crawford, J. A., & Tarko, M. A.(2000). Men’s perspectives on individual and family coping with their wives’ breast cancer and chemotherapy.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2(4), 438-459.
Hochschild, A. (1990). The second shift. New York: Avon Books.
Hays. (199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Yale University Press.
Haastert, M., & Hagedoorn, M. (2011). Spousal support and changes in distress over time in couples coping with cancer: the role of personal control. Th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2), 310-318.
Kübler-Ross, E. (1997). On death and dying. NY, US: Simon and Schuster.
Li, Q. P., Mak, Y. W., &Loke, A. Y. (2013). Spouses’experience of caregiving for cancer pati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60(2), 178–187.
McKnry, P. C. & Price, S. J. (2004)。家庭壓力(鄭維瑄等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0年)。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17).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Breast Cancer Version 1. 2017. Retrieved fromhttps://www.nccn.org/store/login/login.aspx?ReturnURL=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breast.pdf
Nilsson, D. (2007).Adapting coping theory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adjustment.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45(2),1-20.
Pistrang, N., & Barker, C. (1995). The partner relationship in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breast cancer.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0, 789–797.
Pearlin, L. I.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1), 2-21.
Tjemsland, L., Soreide, J. A., & Mait, U. F. (1998). Posttramatic distress symptom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 Ⅲ:Status one year after surgery.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47 (2), 141-151.
Taleghani, F., Yekta, Z. P., & Nasrabadi, A. N. (2006). Coping with breast cancer in newly diagnosed Iranian wome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54(3), 265-273.
Walsh, S. R., Manuel, J. C., & Avis, N. E. (2005). The impact of breast cancer on younger women's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tner and children. 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23(1): 80-93.
West C., & Zimmerman D. H. (1987). Doing gender. Gender & Society, 1(2), 125-151.
Williams, J. (2000). Unbending gender: Why family and work conflic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Zahlis, E.H., & Lewis, F.E. (2010). Coming to grips with breast cancer: The spouse’s experience with his wife’s first six months.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 28, 79–97.
參、中文部分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家庭組織型態-單人、夫妻、單親、核心、祖孫、三代、其他》,台北市:內政部。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8)。《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台北市:內政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105年癌症登記報告》,台北市:內政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托嬰中心所數及收托人數》,台北市:內政部。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5)。《發生年代年齡別發生率曲線》,台北市:內政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乳癌診斷與治療共識》,台北:內政部。
王大維(2010)。〈以家庭為中心的危機介入服務—家庭壓力理論對諮商心理師的啟示〉。《諮商與輔導》,291,2-8。
王大維(2010)。〈與男性在關係中工作–男性氣概理論對伴侶與家族治療之啟示〉。《輔導季刊》,46,1,32—43。
王玉珍(2014)。〈雙生涯成人工作家庭角色衝突與優勢經驗之探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9,151–181。
王行(1996)。〈新男性的成長--打破「男性優勢」的迷思〉。《測驗與輔導》,135,2784-2785。
王淇(2016)。《當孝與工作成就在拔河-成年男性照顧者歷程之探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承蘭(2013)。《母親罹患乳癌後親子互動歷程初探》。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28。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
王雅各(2007)。〈新世紀的男性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4,135-173。
方美玲(2005)。《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立寧(2002)。《癌患配偶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怡儒(2010)。《乳癌病患的社會支持及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臺北市某跨院性乳癌病友支持團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志陽(2000)。〈臺灣乳癌的研究〉。《科學發展月刊》,28(9),675-678。
沈妤貞(2015)。《大腸直腸癌手術後病患主要家屬照顧者的照顧負荷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私立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沈致吟(2008)。《初次接受乳房全切除術的乳癌婦女與其配偶之調適反應與影響因素探討》。私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東峰(2016)。《癌患家屬照顧者的受苦與意義追尋之路:從一位中年男性的自我認同轉換旅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李建德(2005)。《精神病患男性家屬的照顧經驗》。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芳如(2001)。《新好男人--雙生涯家庭男性家務分擔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庭欣、王舒芸(2013)。〈「善爸」甘休?「育爸」不能?與照顧若即若離的育嬰假爸爸〉。《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8,93–135。
李菁娥、陳淑卿(2004)。〈一位乳癌病人接受乳房重建手術後之身心照護〉。《長庚護理》,15(2),200-208。
李靜芳、郭素娥(2000)。〈住院乳癌病人行乳房切除手術後的關注點和需求〉。《新臺北護理期刊》,2(2),31-39。
杜宜展、李鴻章(2008)。〈幼兒母親之母職守門研究〉。《幼教研究彙刊》,1(2),123-150。
杜宜展(2011)。〈幼兒母親婚姻關係與母職角色之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6,1-24。
何培申(2012)。《台灣地區乳癌患者焦慮、憂鬱、睡眠與生活品質之相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裕民、楊昆(2011)。《從心治療:癌症心理關鍵報告》。台北市:白橡。
吳曉聞(2016)。《從家屬探討癌末病人家人關係與憂鬱對其預期性悲傷的影響》。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碩士論文。吳黛宜(2003)。《已婚男性父職態度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月清、李文玲、林碧惠譯(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市:桂冠。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青蓉、王碧華、蕭仁釗、莊永毓(2014)。〈照顧者經歷配偶抗癌過程的生活經驗-以頭頸癌病人之配偶照顧者為例〉。《腫瘤護理雜誌》,14,13–29。
林東龍、劉蕙雯(2016)。〈照顧男子氣概與男性公務人員育嬰留職經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9,59-109。
林雅惠(2011)。《乳癌婦女配偶的依附、社會支持與焦慮及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莉惠(2015)。《歷經輔助性治療之年輕乳癌婦女生活經驗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莉菁(2000)。《單親父親的男性角色和親職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淑卿(2002)。《探討壓力、社會支持、因應對乳癌返家婦女之健康狀態影響》。私立長庚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季瑋珠、 黃俊升、張金堅(1997),〈 台灣的乳癌〉。《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6(1), 62-76。
洪久茹(2007)。《乳癌婦女的心理社會適應狀態探討:以中年(35至64歲)女性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惠芬(2017)。〈最理想的工作者,最不理想的照顧者:從當代工作組織文化檢視工作與家庭照顧之間的衝突。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福利學會(主辦),《社會福利的在地新方向—人口老化、制度慣性與公民意向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5月19-20日)。舉辦地點:亞洲大學。
洪惠芬、廖美蓮、謝玉玲(2012)。〈照顧任務分配的公平性:對台灣社會照顧體制的初步檢視〉。《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33-70。
侯俊成、羅元君、陳柏旭、劉千鈺、陳瑩陵、呂友文(2017)。〈當歸對乳癌預後之影響:文獻回顧研究〉。《中醫藥雜誌》,28(2),75-82。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201-265。
馬佳吟(2012)。《乳癌患者與其伴侶之溝通模式、關係品質與生活品質》。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秦詩語(2015)。《新手爸爸怎麼做?—不同社會階級父親之父職經驗與實踐》。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碩士論文。粘文玲(2016)。《乳癌復原者罹癌歷程中的母職經驗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志勇、許繼峰(2013)。《工作與家庭平衡政策之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明玉(2010)。《癌症末期病人主要照顧者壓力負荷與家庭功能之相關性探討-以安寧居家照護為例》。私立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娟、陳美伶(2004)。〈癌症病患家屬照顧者照顧工作之探討〉。《長庚護理》,15(3),258-270。
陳宜倩(2015)。《邁向一個積極對男性倡議的女性主義取徑?以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育嬰假之理論與實務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6,1-47。
陳奎如(2000)。《男性家庭照顧者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香如(2014)。《肺癌患者及其配偶對罹癌經驗之意義建構》。亞洲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彥汝、陳淑卿、賴裕和、李芸湘(2015)。〈應用自我調節模式於癌症病人害怕復發之處置〉。《臺灣醫學》,19(1),91-98。
陳書玲(2011)。《乳癌倖存者及其家人之逆境因應與家庭韌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鳳鈴(2011)。《探討術後乳癌婦女與配偶的身體心像與性生活滿意度》。私立長榮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薇淨(2014)。《癌症病人及其配偶之壓力感受、親子溝通與家庭復原力之研究》。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淑惠(2018)。《男性家庭照顧者照顧失智症親人的經驗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顧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惠君(2012)。《「乳癌患者及配偶親密關係團體」領導者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崔詠欣(2011)。《乳癌病患配偶之陪病經驗》。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連翊蘋(2017)。《新好男人嗎?:探討男性作為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平衡》。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倩伶(2012)。《病人與家人在生病過程當中的互動經驗─以乳癌與糖尿病為例》。私立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莊璧瑞(2007)。《雙生涯家庭中幼兒父親父職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瓊文(2003)。《症病童母親照顧過程中所經歷之家庭壓力經驗》。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莫藜藜(2014)。《醫務社會工作》。臺北:松葉。
張妃如(2016)。《「為母則強?」台灣已婚職業婦女初任母職觀點轉化學習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安瑜(2017)。《失智照顧「男」不難?男性照顧者之照顧歷程與日照服務使用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秀玲(2017)。《一位先生面對失智妻子照護經驗與壓力調適之敘事研究》。私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晉芬(2017)。〈性別平等了嗎?男性和女性受僱者薪資差距解析〉。《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59-187。
張佩韻(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純純、陳月枝、胡文郁、楊志新(2011)。〈罹癌母親親子互動之經驗歷程〉。《安寧療護雜誌》,16(3),326-337。
張春興(1995)。《普通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雯馨(2015)。《從夫視角理解乳癌對夫妻性與親密的衝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巍鐘(2006)。《乳癌主要照顧者的健康內外控、睡眠品質、生活品質之相關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如凰(2018)。《父親微翻轉:改變中的幼兒照顧性別分工》。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庭偉(2012)。《雙薪家庭中年後期父親的父職經驗與家庭次系統交織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玲(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男子性與男子氣概》。臺北:巨流。
游美惠、易言嬡(2002)。〈男性/陽剛特質&女性/陰柔特質〉。《兩性平等教育期刊》,18,101-106。
游淑瑜、陳秉華(2001)。〈台灣的家庭文化與家族治療〉。《亞洲輔導學報》,8(2), 153-174。
游勝翔、陳淑惠、張金堅(2008)。〈乳癌患者之反芻反應風格對其術後憂鬱與創傷後壓力症狀之預測〉。《中華心理學刊》,50(3),289-302。
畢恆達(2000)。〈走入歧途的男性氣概養成過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44-46。
詹欣宜(2008)。《接受化療癌症患者之希望感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私立長庚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昀(2012)。《學齡階段子女面對母親罹患乳癌之經驗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滿真(2011)。《單親父職內涵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啟宏(2016)。《低社經雙薪家庭的父職形塑與實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佳玲(2007)。《私領域中的男性—台灣社會核心家庭的父職文化與父職實踐》。私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盈盈(2006)。《乳癌患者家屬照顧者的因應、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初探》。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昱慶(2016)。〈從孝道與就業的雙重責任談支持性服務與勞動政策〉。教育部性別平等季刊,79,21-2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黛琳(2011)。《台灣社會中的男子氣概認知》。私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秀美(1992)。《癌症病患家屬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連性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穆佩芬、馬鳳岐、顧小明、許洪坤、黃碧桃(2000)。〈有罹患癌病兒童之家庭壓力—對母親的衝擊〉。《護理研究》,8(5),568-578。
蕭玉青(2012)。《家庭生命週期對女性就業型態之影響:事件史分析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尹婷(2017)。《從不相信到不可置信:當乳癌走進女性諮商心理師的生命》。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秀祝(2010)。《結直腸癌術後病人主要照顧者之負荷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碧容(2006)。《單親父親之父職實踐:承襲與轉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簡佳立(2011)。《婦女在配偶罹患口腔癌後的生活經驗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秀芳(2008)。《已婚、育有年幼子女的乳癌婦女之心理社會調適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