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潤德
研究生(外文):LIN, JUN-TE
論文名稱:美中強權競爭與泰國外交 理論的挑戰與政策的回應
論文名稱(外文):US-China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and Thailand’s Diplomacy: Theoretical Challenges and Policy Responses
指導教授:吳雨蒼吳雨蒼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YU-TSANG
口試委員:劉必榮郭銘傑
口試委員(外文):LIU, BI-RONGKUO, MING-CHIEH
口試日期:2020-05-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3
中文關鍵詞:泰國避險戰略國家對外行為本質現實主義地緣政治
外文關鍵詞:Thailandhedging behaviorthe nature of state’s foreign behaviorrealismgeopolitics
IG URL:parlinker_
Facebook:林潤德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基於現實主義強調的體系結構與國家安全,本文將以泰國作為小國的視角,探討其國家行為與外交政策背後的國家意圖。本文證實,透過結合現實主義及地緣政治概念所得出的「國家對外行為本質」,得以解釋泰國為了提升國家權力,在體系結構的驅使下,於強權間採取避險戰略的成因與成效;透過避險戰略實質提升其於東南亞地區的相對權力。具體而言,本文研究成果為以下三點:
(1)戰略選擇方面,本文從「自主性」的角度得出,泰國的竹子外交戰略不但最能被歸類為「避險戰略」,更證實小國並非僅被動的隨著體系間的權力流動而選擇扈從或抗衡,而同樣依循著國家對外行為本質——「國家生存安全之虞,追求國家權力極大化」選擇外交戰略。

(2)本文以2014-2019年美國與泰國和中國與泰國之實際對外政策,分析影響泰國採取避險戰略的成因,並以實際數據檢驗泰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權力消長與避險戰略成效。並證實泰國已達其避險戰略目標:「經濟靠向中國但不放棄美國經濟利益;政治安全傾向中國以牽制美國,並主要鞏固與美政治安全同盟關係」。

(3)「體系因素不與國內因素相互衝突,反而是雙重肯定。」本文以歷史與國內因素作為補足現實主義體系結構的脈絡,解釋泰國短期內的政經變化以及歷史背景下的國家意圖。最後並證實泰國整體對外政策走向為順應著體系結構發展。
Based on international structural and state security emphasized by realism,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ailand as one perspective of small state, exploring Thailand‘s state intention that behind its state behavior and foreign policies. This article confirms that the “the nature of state’s foreign behavior”, which obtain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geopolitical concepts, is able to explain th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hedging policy that driven Thailand enhances its state power; through the hedging behavior, its relative power in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is substantially enhanced.
(1)In terms of strategic choice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from the angle of "autonomy" that Thailand’s bamboo diplomatic strategy can be best classified as a hedging behavior, and proved that small states are not only passively choose bandwagoning or balancing behavior by following the flow of power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s, but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state’s foreign behavior—“when the risk of survival and security in anarchy have been assured, states will pursuit for the maximized state power.”
(2)Among them, this article uses the actual U.S.-Thailand and China-Thailand foreign policies from 2014 to 2019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ailand's hedging strategy, and examine its relative power growth and the effectiveness. It also confirmed that Thailand has reached its strategy: "The economy relies on China but does not abandon US economic interests; political security leans toward China to con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inly consolidates its political security allianc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3)In the other hand, "system factors do not conflict with domestic factors, but dual affirm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es historical and domestic factors as the background to complement the realist system structure, explaining Thailand's short-term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at cause state intentions.

目次
圖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問題與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與爭論焦點 5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壹、定義名詞 8
貳、 現實主義下的東南亞國際秩序 10
ㄧ、古典現實主義 10
二、新現實主義 12
(一)守勢現實主義 12
(二)攻勢現實主義 13
三、權力平衡 15
肆、地緣政治及地緣戰略 19
ㄧ、國家及地緣有機體概念 19
二、地緣政治戰略 22
第三節 方法、限制與範圍 29
壹、方法與研究限制 29
一、層次分析法 29
二、內容分析法 33
三、比較分析法 34
貳、分析時間 35
參、論文定位 36
肆、研究限制 38
伍、章節安排 39

第二章 國家對外行為本質 42
第一節 理論挑戰:論證「國家對外行為本質」 44
壹、理論概念之異同 44
貳、本節結論 50
第二節 地緣經濟學:國家擴張意圖的延續 51
壹、新權力平衡:地緣經濟學 51
貳、本節結論 55
第三節 「以小事大」——國家的生存戰略 56
壹、 外交戰略選擇與增加相對權力 57
ㄧ、泰國的外交戰略選擇 57
二、增加相對權力:抗衡到扈從的連續光譜 59
(一)扈從觀點 59
(二)平衡觀點 62
(三)適應觀點 63
(四)避險觀點 65
三、戰略觀點歸納與論點分派整理 71
貳、論點回應 75
參、本節結論 77

第三章 平衡與扈從間—泰國「避險」之術 78
第一節 中泰關係:崛起大國「中國」 81
壹、中國崛起與中泰關係的轉變 81
ㄧ、泰中關係之淵源 82
二、泰中關係之轉變 84
貳、中泰軍事合作發展之契機:「互利共贏」 87
參、泰國對中國之經濟政策與中泰一帶一路發展 90
一、泰國參與一帶一路計畫之背景 90
二、中泰一帶一路進展 94
三、中國對泰國的經濟影響與泰國之回應 96
肆、中泰戰略回應 102
第二節 美泰關係:離岸平衡手「美國」 104
壹、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與美泰關係之轉變 104
貳、泰美軍事發展與美國平衡戰略 108
一、美國提出印太戰略之背景 108
二、美國對「印度—太平洋地區」之戰略發展 110
參、美國平衡戰略:經濟為主與政治安全為輔 113
一、「印太戰略」進展與未來規劃 114
二、美國印太戰略意涵與政策評估 116
肆、比較歐巴馬與川普時期美泰政治安全關係 118
伍、美泰戰略回應 119
第三節 區域組織:平衡槓桿「東協」 122
壹、印太戰略下的「東協區域形塑與整合」 123
貳、2019東協的對外關係發展 126
參、東協的避險與秩序建立 128
肆、泰國於東協的角色 129
伍、東協整體戰略回應 130
第四節 泰國「全面羈絆」(omni-enmeshment)戰略 132
壹、避險手段:2014至2019年之避險實例 132
一、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帕拉育提出「全方位外交政策」 132
二、2014年至2016年:美泰、中泰聯合軍演 133
三、2017至今:中泰經濟戰略與美國內部權力更替 134
貳、泰國避險政策時間軸 137

第四章 現實主義—泰國運行「權力」之道 138
第ㄧ節 國家權力與國家定位 139
壹、定義「權力」(power) 139
貳、權力「分類」:軍事權力與潛在權力 142
參、權力「度量」:東南亞權力比較 144
一、軍事實力比較 144
二、潛在實力比較 149
肆、權力消長與「國家對外本質」回應 154
一、美中權力比較 154
二、東南亞十國比較與海陸權國劃分 155
第二節 計算權力:泰國避險戰略的成功與否 157
壹、泰國經濟權力增減(從2014-2019年) 157
貳、避險之後:美泰 V.S. 中泰貿易額比較(從2014-2019年) 159
參、美中貿易戰對泰國的影響:吸引外資 v.s. 出口下滑 161
肆、美中競爭:泰國政治安全避險戰略 163
第三節 陸權國與海權國之比較 168
壹、泰、印軍事政治安全比較 168
貳、泰、印經濟層面比較 173
參、泰國與印尼之權力消長 174

第五章 洞鑒古今——揭曉泰史與國情因素 176
第一節 失土與榮耀:國恥論的形塑與再利用 178
壹、競爭關係:泰國的權力上升與土地擴張背景 179
貳、十九世紀暹羅大事記 180
參、十九世紀暹羅外交:「避險戰略與擴張意圖」案例 182
肆、泰國的國家意圖與權力平衡:擴張與避險並重 192
第二節 國家層次之國內因素:國內政治與領導風格 193
壹、泰皇新勢力與帕拉育政府的軍事權力轉移 194
貳、靠近中國的風險:各黨派內部對中國的疑慮 200
參、本節結論 204

第六章 結論 206
第ㄧ節 驗證理論與國家對外行為本質 206
壹、回應研究問題 206
ㄧ、印證「國家對外行為本質」 206
二、剖析「泰國外交政策」 208
第二節 研究意涵與未來發展 211
壹、研究意涵 211
貳、未來研究方向 212

附錄
一、國家資料 214
二、泰國政變統計(1932-2014) 226

參考書目 228


圖表目次
圖1-1 第一層體系示意圖—美中泰三邊互動圖 5
圖1-2 第二層體系示意圖 6
圖1-3 研究焦點 39
圖2-1 國家有機體概念示意圖 44
圖2-2 地緣政治概念示意圖 45
圖2-3 地緣政治與攻勢現實主義概念示意圖 46
圖2-4 地緣政治與守勢現實主義概念示意圖 46
圖2-5 現實主義對於體系安全的觀念的演進 47
圖2-6 本質:國家的「理性」 48
圖2-7 層次分析法解釋國家有機體的對外行為 49
圖3-1 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整合一帶一路發展 92
圖3-2 中泰高鐵路線圖 95
圖3-3 東部經濟走廊(EEC)連接三大機場高鐵項目 96
圖3-4 泰國4.0投資項目 97
圖3-5 南部走廊位置圖 98
圖3-6 雙軌鐵路「開發計畫」圖 99
圖3-7 泛亞鐵路路線開發圖 101
圖3-8 東南亞軍演分佈圖 107
圖4-1 比較美中軍事支出長條圖 145
圖4-2 比較東協十國軍事支出長條圖 146
圖4-3 美中 GDP 、人均GDP比較長條圖 149
圖4-4 美中面積與總人口比較長條圖 150
圖4-5 東協十國 GDP 、人均GDP比較長條圖 151
圖4-6 東協十國面積與總人口比較 152
圖4-7 各國對泰軍備轉移總和圖(2009-2019年) 166
圖4-8 美駐泰軍事人數趨勢 167
圖4-9 泰國與印尼軍事支出佔GDP的比重之趨勢(2008-2018) 169
圖4-10 泰國與印尼GDP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趨勢(2012-2019) 173
圖5-1 泰國軍力部署位置圖 199

表1-1 主要理論比較 28
表2-1 戰略觀點歸納 71
表2-2 論點分派整理 72
表3-1 中國相當於美國的百分比 81
表4-1 美中軍事支出比較 145
表4-2 比較東協十國軍事支出 146
表4-3 中美海陸空三軍總和比較 147
表4-4 東協十國海陸空三軍總和比較 148
表4-5 美中 GDP 、人均GDP比較 149
表4-6 美中 面積與總人口比較 150
表4-7 東協十國 GDP 、人均GDP比較(2017) 151
表4-8 東協十國面積與總人口比較 152
表4-9 比較主要陸權國與海權國 155
表4-10 泰國GDP與泰國GDP成長率( 2014-2019年) 157
表4-11 泰國總體貿易數據(2014-2019年) 158
表4-12 泰國對中國貿易依賴度(2014-2019) 159
表4-13 泰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度(2014-2019) 160
表4-14 2019年1月至5月泰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貿易統計 162
表4-15 美國與中國軍事開銷比較(2009-2019) 164
表4-16 美中對泰軍備轉移(2009-2019年) 165
表4-17 各國對泰軍備轉移總和(2009-2019年) 165
表4-18 美國駐泰軍事人員數量數據(2014-2019) 168
表4-19 泰國與印尼軍事支出佔GDP的比重比較(2008-2018) 169
表4-20 泰國與印尼對外之軍備轉移:武器進口之比較(2009-2019) 172
表4-21 泰國與印尼GDP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2012-2019) 173
表5-1 十九世紀暹羅大事記 180
表5-2 軍權轉移與泰國陸軍總司令總表(1998至今) 197

一、西文書目
Acharya, Amitav. 2001.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and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Or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rzezinski, Zbigniew. 1997.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Blackwill, Robert D. and Jennifer M. Harris. 2016. War by Other Means: Geoeconomics and Statecraf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bbes, Thomas. 1997. Leviathan: Authoritative Text, Backgrounds, Interpretation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Kang, David C. 2007.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ang, David C. 2010. East Asia Before the West: Five Centuries of Trade and Tribute (Contemporary Asia in the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rgenthau, Hans J. and Kenneth W. Thompson. 1985.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6th ed. New York: Knopf Published.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 W. Norton.
Parker, Geoffrey. 1998. Geopoli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ashington : Pinter.
Russett, Bruce. et al. 2009. World Politics: The Menu for Choice.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Schweller, Randall L. 2006. Unanswered Threats: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the Balance of Pow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an Evera, Stephen. 1997. Guide to the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altz, Kenneth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MA: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Walt, Stephen M. 1987.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ise, James. 2019. Thailand: History, Politics and the Rule of Law.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Edition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18.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二、西文期刊
Acharya, Amitav. 2003. “Will Asia's Past Be Its Fu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8, 3: 149-64.
Acharya, Amitav & See Seng Tan. 2006. “Betwixt Balance and Community: America, ASEAN,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 Pacific 6, 1: 37-59.
Blackwill, Robert D. 2019. “Trump's Foreign Policies Are Better Than They Seem.”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84: 1-104.
Kuik, Cheng-Chwee. 2008. “The Essence of Hedging: Malaysia and Singapore's Response to a Rising Chin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30, 2: 159-85.
Chinwanno, Chulacheep. 2009. “Rising China and Thailand’s Policy of Strategic Engagement.”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The Rise of China: Responses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Japan 4: 98.
Dahl, Robert. 1957. “The Concept of Power.” Behavioral Science 2, 3: 202-203.
Shambaugh, David. 2004.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9, 3: 64-99.
Roy, Denny. 2005.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Balancing or Bandwagoning?”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7, 2: 307-308.
McDougall, Derek. 2012. “Response to ‘Rising China’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Soft Balancing with Accommod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1, 73: 1-17.
Scott, David. 2018. “The Indo-Pacific in US Strategy: Responding to Power Shifts.” Rising Powers Quarterly 3, 2: 19-43.
Goh, Evelyn. 2005. “Meeting the China Challenge: The U.S. in Southeast Asian Region Security Strategies.” Political Studies 16.
Jervis, Robert. 1978 .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30, 2: 167-214.
Mackinder, Halford J. 1904.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23, 4: 421-437.
Mearsheimer, John J. and Stephen M. Walt. 2013. “Leaving theory behind: Why simplistic hypothesis testing is bad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 427-457.
Ross, Robert S. 2006. “Balance of Power 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China: Accommodation and Balancing in East Asia.” Security Studies 15, 3: 355–395.
Schweller, Randall L. 1996. “Neorealism’s status‐quo bias: What security dilemma?” Security Studies 5, 3: 90-121.
Schweller, Randall L. 2004. “Unanswered Threats: A Neoclassical Realist Theory of Underbalan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9, 2: 159–201.
Singer, J. David. 1961.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14, 1: 77-92.
Snyder, Jack. 1984.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Cult of the Offensive, 1914 and 1984.” International Security 9, 1: 108-146.
Van Evera, Stephen. 1998. “Offense, Defense, and the Causes of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2, 4: 5-43.
Vibhanshu Shekhar. 2012. “ASEAN’s Response to the Rise of China: Deploying a Hedging Strategy.” China Report 48, 3: 253-268.    
Walt, Stephen M. 1985.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World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9, 4: 3-43.

三、中文書目
尼古拉斯‧史派克曼(Nicholas Spykman)。2016。俞海杰譯《和平地理學:邊緣地帶的戰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2018。包淳亮譯《注定一戰?美中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台北:八旗文化出版。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與布萊克維爾(Robert D. Blackwill)等人。2013。林添貴譯《去問李光耀:一代總理對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的深思》。台北:時報出版。
林文隆與李英豪。2015。《鷹凌亞太: 從美國的再平衡戰略透視亞太軍演》。台北:獨立作家出版社。
唐米樂(Tom Miller)。2017。林添貴譯《中國的亞洲夢:一帶一路全面解讀,對台灣、全球將帶來什麼威脅和挑戰》。台北:時報出版。
夏恩‧史崔特(Shane Strate)。2019。譚天譯《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馬凱碩(Mahbubani, Kishore)。2017。翟崑與王麗娜等譯《解讀東協》。台北:遠流。
班傑明‧札瓦基(Benjamin Zawacki)。2019。楊芩雯譯《泰國:美國與中國間的角力戰場,在夾縫中求存的東南亞王國》。台北:馬可孛羅出版。
通猜‧威尼差恭(Winichakul, Thongchai)。2016。袁劍譯《圖繪暹羅:一部國家地緣機體的歷史》。南京:譯林出版社。
陳泓瑜。2017。《寮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
陸文浩。2018。〈中泰軍售合作發展與契機〉。《泰國發展進行式: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整合》。台北:五南出版社。
劉必榮。2014。《國際觀的第一本書》。台北:先覺出版。
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2017。林添貴譯《 地理的復仇:一觸即發的區域衝突、劃疆為界的地緣戰爭,剖析地理與全球布局終極關鍵》。台北:麥田出版。

四、中文期刊
李毓峰。2016。〈美國的南海戰略:謀勢、布勢與爭勢〉。《全球政治評論》。第五十三期。頁11-21。
吳玉山。1997a。〈抗衡或扈從:面對強鄰時的策略抉擇(上)〉。《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二期。頁1 - 32。
吳玉山。1997b。〈抗衡或扈從:面對強鄰時的策略抉擇(下)〉。《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三期。頁61-80。
徐遵慈。2018。〈從重返亞洲到印太戰略美國對東南亞政策的轉變與最新發展〉。《經濟前瞻》第一百七十八期。頁106 - 111。
陳麒安。2008。〈聯盟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際關係學報》第二十六期。頁133-167。
陳佩修。2009。〈泰國的軍事政變與政治變遷〉。《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 65-116。
楊惠宗。1999。〈地緣政治研究今昔〉。《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三十期。頁159-174。
劉必榮。1993。〈不對稱結構下的談判行為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期。頁 219-267。
戴萬平。2011。〈泰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建構主義的觀點分析〉。《台灣車南亞學刊》第8卷,第十一期。
薛健吾。2016。〈抗衡或扈從:14 個歐亞國家對俄國外交政策選擇的再檢視〉。《東吳政治學報》第34卷,第三期。頁 121-178。
譚偉恩。2006。〈權力平衡理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國際關係學報 》第二十二期 。頁 129-140。
蘇軍瑋。2008。〈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政治科學季評》第十八期。頁27-29。

五、報章雜誌、網路資料出處
CIA. 2019. “The World Factbook.” in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2019/12/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