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13: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瓊予
研究生(外文):CHANG, CHIUNG-YU
論文名稱:賴德和《悲歌》、《星星,花》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Lai, Deh-Ho's “Elegy” and “Stars, Flower”
指導教授:馬定一
指導教授(外文):Ma, Ting-Yi
口試委員:嚴福榮
口試委員(外文):YEN, FU-JUNG
口試日期:2018-01-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賴德和藝專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北藝大吳三連音樂類藝術獎傳藝金曲獎國家文藝獎《悲歌》《星星,花》
外文關鍵詞:Lai, Deh-HoElegyStars, Flow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1943年生的賴德和先生,現年75歲,集創作、教育與行政經驗於一身。在行政經驗方面,如「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的發起,可見其身影穿梭其間;在教育經歷上,賴德和多年的教育歲月,主要貢獻於北藝大音樂系,並於2008年自該系退休。
而身為作曲家賴德和,其作品多次獲獎,除了作曲家本人曾專書或專文闡述作曲技法、理念外,亦有多篇論文由不同角度探討其音樂創作。本文將以賴德和的兩首未被專文研究的作品:《悲歌》(為中提琴與鋼琴)以及《星星,花》(豎琴獨奏曲)為對象,透過對其音樂語彙的觀察、作品分析與特色手法的探討,論述《悲歌》與《星星,花》中,作曲家賴德和之寫作技法與風格。
Mr. Lai, Deh-Ho, born in 1943, is a creative composer, influenced instructor, and experienced administrator in music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I will like to survey Mr. Lai’s two pieces: “Elegy” for Viola and Piano and “Stars, Flower” for Harp Sol to discuss Mr. Lai’s personal composing techniques and his own style, through formal structure, pitch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ing methods.

表目錄..................................4
譜例目錄................................5
第一章 緒論..............................9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9
二、研究範圍............................11
三、研究主題............................12
四、研究方法............................13
五、文獻回顧............................14
第二章 賴德和生平概要....................18
第三章 淺談《悲歌》、《星星,花》之語法.....22
第四章 《悲歌》分析......................26
一、概說...............................26
二、本曲音高素材之運用...................27
(一)音程.............................28
(二)音階.............................31
(三)音型.............................31
(四)小三和弦..........................33
三、本曲各段之分析......................36
(一)導奏.............................36
(二)第一段...........................36
(三)間奏1............................39
(四)第二段...........................40
(五)間奏2............................41
(六)第三段...........................42
(七)第四段...........................43
(八)第五段...........................44
(九)尾奏.............................47
四、小結...............................48
(一)「音型a」的發展技法與小三和弦、小七和弦之延伸...48
(二)複旋律之運用 50
(三)五聲音階與複調手法的調和.............51
(四)各自抒發的中提琴與鋼琴關係...........52
(五)小三和弦與增三和弦之運用.............53
(六)「不對稱的增大」手法................53
第五章 《星星,花》分析..................58
一、概說...............................58
二、本曲各段之分析.......................63
(一)第一段...........................63
(二)第二段...........................72
(三)第三段...........................75
(四)第四段...........................86
三、小結..............................103
(一)樂曲結構.........................103
(二)中心音...........................104
(三)對稱的音高結構....................104
(四)三組音類集[0,1,2]的確立與破壞.......104
第六章 結語............................106
(一)中心音與方向性.....................106
(二)音型的特殊用法.....................106
(三)脫序.............................106
(四)微調.............................107
(五)變形繁複多樣......................107
(六)由片段暗示發展至全貌展現.............108
參考書目...............................111
附錄一 賴德和大事略記....................118
附錄二 賴德和作品年表....................120

Cooke, Peter (2017). "Heterophony."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2945 (Accessed 2017-7-14).
Gillies, Malcolm (2017)."Bartók, Bél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686 (Accessed 2017-7-14).
Hsu, Tsang-Houei, et al. (2016). “Taiwa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9502 (Accessed 2017-7-14).
Kostka, Stefan (2012).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Post-Tonal Music. Boston: Pearson.
〈國家文藝獎〉(2016)。《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國家文藝獎&oldid=40353968(上網日期:2017-7-14)。
王桂升(2012)。《秩序中的自由-巴托克弦樂四重奏創作技法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呂翊廷(2014)。《臺灣當代安魂曲初探-以柯芳隆的〈二二八安魂曲〉與賴德和的〈安魂曲—祭九二一臺灣世紀末大地震為對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妏瑄(2016)《賴德和作品〈楚漢〉之琵琶素材分析與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林亮吟(2013)。《賴德和打擊樂作品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懷民、賴德和(2008)。〈花開時節 他們吟歌起舞〉。《PAR 表演藝術雜誌》,189期,頁90-9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9)。《音樂無界限.交織生命樂章的作曲家 : 賴德和》。周璟筠文字編輯。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官網(2016)。〈第十四屆藝術家介紹〉http://www.ncafroc.org.tw/award-artist.aspx?id=1272(上網日期:2017-7-14)。
張己任(譯)(1998)。《和聲與聲部導進》第二版(原作者:Aldwell, Edward & Schachter, Carl)。臺北。小雅音樂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9)。
莊效文(2011)。《新視野的浮現: 半世紀以來臺灣音樂創作的論述》。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
連憲升等撰(2006)。《臺灣作曲家簡介手冊》。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欣婕(2012)《從賴德和〈鄉音I-北管戲曲的聯想〉、〈鄉音II-南管音樂的聯想〉、〈野臺高歌〉探討傳統音樂時間觀於當代音樂創作之運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學士班音樂理論組,學士論文。
陳俊甫(2006)《當代音樂中鑼鼓聲響元素之應用:以賴德和的音樂創作〈年節組曲〉(1979年鋼琴版/1995管弦樂版為例)》。國立臺北藝術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學士論文。
陳郁秀策劃(2008)。〈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臺北:遠流。
傅顯恆(2007)。《賴德和的豎笛與鋼琴奏鳴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游昌發(1992)。《曲式學入門》。臺北:藝友出版社。
劉岠渭、張清治與賴德和(1989)。《音樂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潘皇龍(譯)(1978)。《音樂的結構與風格》。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盧佳培(2002)。《賴德和:舞劇〈紅樓夢〉音樂創作探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慶瑜(2003)。《梅湘〈二十個對聖嬰耶穌的注視〉之研究》。臺北:四章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賴德和(1971)。《閒情二章》。新北市:屹齋。
賴德和(1973)。〈論樂残箋之一:書被催成墨未濃〉。《音樂與音響》,第二期,頁18-21。
賴德和(1973)。〈論樂残箋之二:路遠不須愁日募眾裏尋他千百度〉。《音樂與音響》,第三期,頁26-29。
賴德和(1973)。〈論樂残箋之三:莊生曉夢迷蝴蝶〉。《音樂與音響》,第四期,頁62-65。
賴德和(1973)。〈論樂残箋之五:一種東風兩樣心〉。《音樂與音響》,第七期,頁38-41。
賴德和(1973)。〈論樂残箋之四:眾裏尋他千百度〉。《音樂與音響》,第五期,頁36-39。
賴德和(1976年12月13日)。〈中國當代音樂在哪裡〉。《中國時報》,第十二版。
賴德和(1977)。《〈悼念〉-弦樂四重奏(悼恩師史惟亮教授)》。臺北:中國音樂書房。
賴德和(1982)。《1980》。臺北:屹齋。
賴德和(1982)。《年節組曲-給峯兒的十二歲生日禮物》。新北市:屹齋。
賴德和(1984)。《奉獻三重奏》。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賴德和(1985)。《〈抒情一章〉-木管五重奏》。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賴德和(1988)。《來自內心的聲音》。臺北:一流傳播公司製作。
賴德和(1993)。《〈莫春三月〉-歲次癸酉為管弦樂團而做》。未出版。
賴德和(1994)。〈年節組曲〉。《風起》。鋼琴:鐘子明。臺北:綠洲傳播。
賴德和(1994)。《〈我的故鄉美麗島〉-大提琴協奏曲》。未出版。
賴德和(1994)。《辛未深秋》。未出版。
賴德和(1995)。《〈星星,花〉-豎琴獨奏曲》。未出版。
賴德和(1995)。《年節組曲》。未出版。
賴德和(1998)。《鄉音IV》。未出版。
賴德和(1999)。〈我的音樂歷程〉。《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八十七學年度音樂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16。
賴德和(2002)。《賴德和音樂創作報告》。臺北:上聿文化事業。
賴德和(2005年3月22日)。〈懷抱希望敢於做夢的年代-寫在《紅樓夢》封箱演出之前〉。《聯合報》,聯合副刊。
賴德和(2007)。〈星星,花〉。《臺灣當代作曲家:獨奏與獨唱作品集》。鋼琴:鐘子明。臺北:臺灣作曲家協會。
賴德和(2007)。《[4-2-1]變奏》。未出版。
賴德和(2008)。《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增訂版。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賴德和(2009)。〈鄉音IV〉。《樂典》。簡文彬指揮國家交響樂團CD。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賴德和(2011)。〈路上〉。《當代風華》。女高音:康美鳳。臺北:十方樂集。
賴德和(2011)。《〈春水〉-鋼琴三重奏》。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賴德和(2011)。《〈悲歌〉-為中提琴與鋼琴》。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賴德和(2013)。〈4-2-1變奏長笛四重奏〉。《風起》。長笛/短笛:許佑佳、長笛:黃貞瑛/張翠琳、中音長笛:林薏蕙。臺北:上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賴德和(2013)。〈悲歌〉。《臺灣音樂憶像-聽見.風景》。趙怡雯中提琴、葉青青鋼琴。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賴德和(2013)。《鄉音V》。未出版。
謝昀倫(2011)。《Jonathan Kramer 的音樂時間理論於賴德和與楊聰賢作品分析之運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巧珍(2012)。《二十世紀六〇年代以來台灣新音樂發展之軌跡》。臺北: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
顏綠芬、徐玫玲編撰(2006)《台灣的音樂》。臺北縣 : 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顔佩如(2009)《論賴德和的音樂藝術 :民族主義、創作理念和現代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忠鎔(譯)(2013)。《無調性音樂的結構》(原作者:Allen Forte)。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