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2: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子宣
研究生(外文):WU, ZIXUAN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雲吸貓」現象之探究:符號互動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Cyber Cat Petting in Mainland China: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許安琪許安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AN-CHI
口試委員:賴正能陳憶寧
口試委員(外文):LAI, CHENG-NENGCHEN, YI-NING
口試日期:2020-06-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公共關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雲吸貓符號互動論自我概念自我投射
外文關鍵詞:Cyber Cat PettingSymbolic InteractionismSelf ConceptProj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吸貓」一詞自 2016 年誕生於網路後,貓便成為各大社交平台、視頻平台的寵兒,因種種原因不能養貓的年輕人紛紛加入雲吸貓族的大軍,形成一種獨特的「雲吸貓」網路現象。

貓作為一種符號象徵,承載著雲吸貓族個人化的符號解釋,因此本研究從符號互動論的視角,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度訪談法,深入挖掘雲吸貓族的內心世界,意在探究當下中國的時代背景、青年的心理狀態和對貓的符號解釋之間的動態關聯。

從 12 位受訪者的回答可知,當前中國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雲吸貓是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減壓和滿足情感需求的方式。人們會受到身邊親朋好友的影響,或因為日益流行的網路貓文化而開始雲吸貓。根據雲吸貓族對貓的三種符號解釋:療癒者、同類和英雄,雲吸貓族會將貓和自我概念進行連結,進行自我投射,覺得真實的自己和貓一樣社交性不強、比較宅,也在貓身上看到了獨立自持、悠閒舒適、隨性自由等理想自我的狀態。雲吸貓也帶動了一系列線上、 線下消費行為,雲吸貓族透過這些符號消費展現著自己的個人形象。
Since "cat huffing" was coined in and spread on the Internet, cat has become the darling of major social and video platforms. Young people who cannot keep cats for various reasons have joined the group of cyber cat petting, forming a unique internet subculture.

Cat is a symbol of which cat people give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s, therefore, this study adopts the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dig deep into the inner worlds of cat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 interaction.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current China society,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the young people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cat as a symbol are what the study is about to explor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cat people we can see that with such a fast pace and work pressure, young people use cyber cat petting to reduce stress and meet some emotional needs. Those people begin to watch cat videos onlin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riends and family, or the online cat trends catch their attention. Cat people view cats as healers, fellows and heroes. They would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selves and cats by projecting self-concepts , for example, they feel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passive social attitude as cats. Also, Being self-possessed, easy and free like a cat is the ideal self they pursue. Cat economy develop rapidly, which shed light upon how cat people present their personal images both through online and offline consumption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二章、文獻探討 4
第一節、雲吸貓之符號消費 4
第二節、符號互動論與雲吸貓現象 7
第三章、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研究取向與研究設計 22
第二節、訪談對象 23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訪談大綱 24
第四章、研究分析與結果 28
第一節、受訪者基本資料說明 28
第二節、雲吸貓的情境因素 28
第三節、貓的形象呈現與符號解釋 45
第四節、雲吸貓族的自我概念 58
第五節、行動與行為:雲吸貓的商業化與個體的自我展現 6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研究結論與發現 73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 77
參考文獻 79
中文部份 79
英文部份 83
表次
表 3-1 訪談大綱 .26
表 4-1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28
圖次
圖 2-1 萌寵博主微博貼文截圖 12
圖 2-2、2-3 液體貓 1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5
圖 4-1 可愛型貓咪 46
圖 4-2 受訪者 7 的貓咪「糍粑」47
圖 4-3「蠢萌系」、「喪系」貓咪貼圖 68
中文部份
仇子明、李蘭譯(2010)。《工作·消費·新窮人》第二版。長春:吉林出版集團 有限責任公司。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33-68。
王暢(2018)。《烏有之貓:“雲吸貓”迷群的認同與幻想》。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甘陽譯(1985)。《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李幼蒸譯(1988)。《符號學原理》。北京:三聯書店。
李亞傑(2007)。〈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人文暨社會學刊》,3(1):41-55。
周如南、陳敏儀(2018)。〈日常生活批判視野下的視覺表意實踐——“雲養貓”網絡文化分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7。
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書 Jean Baudrillard [1968]. Le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 France: Gallimard.)
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2008)。《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施偉隆(2009)。〈從現象學的觀點對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1):127-152。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玉林、張應良(2014)。〈“貓型化”趨勢與國家公務員行政管理的一種改革去向〉,《湖湘論壇》,028(004):102-105。
孫蕊(2019)。〈需求層次理論視閾下的“雲吸貓”文化探究——以北京市大學生群體為例〉,《新媒體研究》,5(15):76-77。
徐茂練、王心怡、鐘國禎、張詩渟(2009)。〈保健食品消費模式之建立:符號互動觀點〉,《健康管理學刊》,7(1):59-78。
翁鈴雅(2007)。《偶像劇的療癒系功能:本土偶像劇的閱聽人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碩士論文。
高名凱譯(1999)。《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郁惠(2011)。〈網路社群中消費符號意義的建構:以批踢踢實業坊星巴克板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9:101-129。
張連成(2018)。〈社交媒體網絡“雲養貓”熱潮淺析〉,《新媒體研究》,4(2):55-56。
張雋雋(2019)。〈雲上之貓:互聯網社會的人格投射與日常表演〉,《中國圖書評論》,3:58-66。
章英華、葉至誠、吳來信編著(2007)。《社會學》。台北:空大。
許孝媛(2019)。〈作為媒介的貓:人際傳播的聯結與障礙〉,《北京社會科學》, 10:89-99。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店。
郭慶光(2011)。《傳播學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25-46。高雄:麗文。
陳明和(2005)。〈符號互動論對組織文化研究的啟示〉,《教師之友》,46(4): 56-63。
陳勉予(2014)。《以深度訪談法探討消費者對掛耳式咖啡機之產品設計認知與忠誠度》。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景瑤(2018)。〈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吸貓文化”〉,《視聽》,10:147-148。
鈕文英(201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馮玉波(2014)。〈試論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醫患關係〉,《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49-53。
黃竹沁譯(2018)。《人類“吸貓”小史: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黃振家(2006)。〈日本經驗:消費救贖下的療癒經濟學〉,《管理雜誌》,382:143-145。
黃愛華、馮鋼譯(198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黃漢宗(2007)。《廣告文本與肖像符號、語言符號的運用——以商業廣告影片為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月瑟譯(1997)。《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原書 George H. Mead [1962].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趙星植譯(2014)。《皮爾斯:論符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原書 Peirce, C.S. [1991]. C.S. Peirce: On Signs.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劉成富、全志綱譯(2000)。《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 Jean Baudrillard [1970].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Paris, France: Editions Denoёl.)
潘淑滿(2003)。《質性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敏玲(2004)。〈我看教育質性研究創塑意義的問題與難題:經歷、剖析與再脈絡化〉,《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493-518。
鄧惟佳(2009)。《能动的 “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复旦大学新聞學院博士論文。
鄧惟佳(2010)。《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霍桂桓譯(1996)。〈論符號互動論的方法論〉,《國外社會學》,4。
鍾蔚起(1989)。〈簡介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教育文粹》,18:18-29。
聶偉、風笑天(2017)。〈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分析與對策〉,《中國青年研究》,8:57-63。
蘇怡萱(2014)。《符號消費與意義世界——統一星巴克品牌與行銷策略之探討》。 東吳大學 EMBA 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騰訊研究院(2018)。《貓次元:中國吸貓現象研究報告》。杭州: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花花與三貓 CatLive 微博(2020 年2月8日)。上網日期:2020年3月11日。 取自 https://reurl.cc/E7ppgR
Esther(2017 年10月24日)。〈互聯網上為什麽貓比狗更受歡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網日期:2020 年 3月13日。取自 http://www.woshipm.com/it/823536.html
日推炸了(2019年1月24日)。〈液體貓 Part 1〉。11 區。上網日期:2020 年3月26日。取自 https://reurl.cc/3DjjMM
複數實驗室(2019 年2月18日)。〈進擊的喵文化:吸貓成癮是當代年輕人最喜聞樂見的病〉,澎湃新聞。上網日期:2020年4月2日。取自 https://reurl.cc/20DDVm
晴二(2019 年3月14日)。〈一只貓救活日本一個縣的經濟,咱們聊聊貓咪經濟學〉,北晚新視覺網。上網日期:2020 年4月5日。取自 https://reurl.cc/Njppo5
大愛萌寵控(2019 年6月15日)。〈一隻想向大家證明貓是水做的喵!〉,新浪網。上網日期:2020年4月16 日。取自 https://reurl.cc/arkkEZ

英文部分
Birdwell, A. E. (1968).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image congruence on consumer choice.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41(1), 76-88.
Blumer, Herbert. (1969). Society as Symbolic Interaction. In Bryan Byers, Allyn and Bacon (Eds.),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and method (pp. 36- 43).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Cutler, B. (2003). Partner selection, power dynamics, and sexual bargaining in self- defined BDSM coupl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 San Francisco.
Epstein, S. (1973). The self-concept revisited: Or a theory of a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5), 404.
Gosling, S. D., Sandy, C. J., & Potter, J. (2010). Personalities of self-identified “dog people” and “cat people”. Anthrozoös, 23(3), 213-222.
Hirschman, E. C., & Holbrook, M. B. (1982). Hedonic consumption: emerg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46(3), 92-101.
Klein, M. (1946).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The fate of a concept, 19-46.
Little, A. C. (2012). Manipulation of infant‐like traits affects perceived cuteness of infant, adult and cat faces. Ethology, 118(8), 775-782.
McConnell, A. R., Brown, C. M., Shoda, T. M., Stayton, L. E., & Martin, C. E. (2011). Friends with benefits: on the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pet owner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239.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pp. 169-186). Beverly Hills, CA: Sage.
Schenk, C. T., & Holman, R. H. (1980).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brand choice: the concept of situational self image.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Sirgy, M. J. (1985). Using self-congruity and ideal congruity to predict purchase moti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3(3), 195-206.
Tajfel, H. (1982).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3(1), 1-39.
Turner, J. C., & Oakes, P. J. (1986).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 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3), 237-25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