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左台益、李建恆(2018)。素養導向之數學教材設計與發展。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9-58。
任宗浩(2018)。素養導向評量的界定與實踐。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二輯(頁75-82)。臺北市: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
朱家儀、黃秀霜、陳惠萍(2013)。「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補救教學方法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6(1),93-114。
余民寧,李昭鋆(2018)。補救教學中個別化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1),247-271。doi:10.6209/JORIES.2018.63(1).08
吳正新(2019)。數學素養導向評量試題研發策略。中等教育,70(3),11-35。
吳清山(2018)。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建構及實踐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61-293。
吳璧純 、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 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林淑梤(2019)。探討學生科學能力與教師探究教學實務的關係。科學教育學刊,27(4),251-274。
林碧珍、鄭章華、陳姿靜(2016)。數學素養導向的任務設計與教學實踐 --以發展學童的數學論證為例。教科書研究,9(1),109-134。
林蓓伶、潘昌志、蘇少祖、陳柏熹(2018)。十二年國教國中階段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評量試題之開發與初探。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95-337。
洪詠善(2018)。素養導向教學的界定、轉化與實踐。載於蔡清華(主編),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二輯(頁58-73)。臺北市: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
洪碧霞、蕭嘉偉、林素微(2009)。PISA 數學素養認知成份分析對學習扶助教學的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 13(1),47-66。
徐綺穗(2019)。自我調整學習與核心素養教學:以「自主行動」素養為例。課程與教學,22(1),101-119。
張世忠、蔡孟芳、陳鶴元 (2012)。國中科學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與科學教學導向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20(5),413-433。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芳芳譯(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修訂版)。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2nd ed.) . New York: Sage.
張俊彥、李哲迪、任宗浩、林碧珍、張美玉、曹博盛、楊文金、張瑋寧(2018)。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15 (TIMSS 2015):台灣精簡國家成果報告。取自http://www.sec.ntnu.edu.tw/timss2015/downloads/T15TWNexecutive_CH.pdf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秋雁、羅昭強(2008)。國小學童空間能力現況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教育學刊,17,85-106。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1)。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核定本)。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9)。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作業要點修正規定。臺北市:教育部。
曹博盛(2018)。TIMSS 2015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及相關因素探討。張俊彥主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15 國家報告(207-280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符碧真(2018)。素養導向國教新課綱的師資培育:國立臺灣大學「探究式-素養導向的師資培育」理想芻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59-87。
陳淑麗、宣崇慧(主編)(2014)。帶好每一個學生:有效的補救教學。臺北市:心理。
單維彰、鄭章華主編(2017)。十二年國教數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案例。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曾芬蘭、鍾長宏、陳世玉、張銘秋(2018)。國中課室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的設計與應用:以英語科閱讀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119-155。
湯維玲、蔡佩娟(2013)。一位國小校長推動攜手計畫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6(1),69-92。
廖惠雯、陳家偉、林盈輝(2016)。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於國小幾何學習系統之研究。藝見學刊,2016.4(11),85-93。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曉楓、陳欣希(2019)。增進學生文本理解的國小國語文專家教師提問策略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32(2),1-38。
鄭鈐華、吳昭容(2013)。與八年級課程同步實施的數學補救教學:成效與反思。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4(2),1-31。
謝佩蓉(2018)。108課綱第四學習階段國語文閱讀素養線上評量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193-228。
Elliott,J.(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Maxwell, J. H. (1992). Understanding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2(3), 279-300.
van Hiele, P. M. Structure and insight : A theor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