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新華、王極盛(2004)。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2(1),59-66。
王文科、王智弘(2018)。教育研究法。五南。
王以仁、王聲偉(2007)。家庭中生命教育的有效推展。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當前家庭教育的挑戰與對策(頁33-56)。師大書苑。
王春展(2006)。高中職生情緒智慧、憂鬱傾向與情緒調整之研究。嘉南學報,32,484-507。
王櫻芬、連廷嘉(2012)。青少年社交能力在其人際依附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角色探討分析研究。高師輔導所刊,24,67–94。
王淑娟(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文化領導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王琇萱(2014)。澎湖縣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台北。王翌庭(2013)。台中市國中學生知覺師生關係、學習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台中。王雅君(2014)。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王蓁蓁(199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石佳音 (201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古婷菊(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市。朱家德(2012)。基隆市國中生網路使用情形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基隆。艾翹楚(2014)。彰化縣國中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市。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系,嘉義市。吳淑萍(2014)。國中生智慧型手機使用、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市。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巫靜雯(2014)。國中生的行為困擾、自我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李素菁(2001)。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台中。李靜怡(200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52,3152-3156。
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2006)。家庭及學校的社會資本與國小學童內化問題行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3),231-254。
呂敏昌(1992)。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台北市。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第2版,松岡。
吳挺鋒、張巧旻(2018)。2019幸福城市大調查,尋找台灣的幸福方程式。天下雜誌,656,台北市。
吳中勤(2016)。中學生偏差行為組型的異質性分析:社會心理學觀點的詮釋,教育心理學報,47(4), 525–546。
吳岱霖(2014)。臺中市國小導師服務領導行為、學童同儕關係對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吳月霞(2004)。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吳靜吉、郭俊賢(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63-278。
巫姿嫻(2011)。大學生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吳宗立(1994)。國民中學導師班級管理型態與學生疏離感關係之研究。臺灣省第四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82-616。
吳懿芬(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感恩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高雄。吳武典(1994)。殘障朋友潛在人力資源開發與配合措施。特殊教育季刊,51,1-8。
吳齊殷 (1998)。虛擬社區 vs. 真實生活。科學月刊,29(8),668-674。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何宜純(2009)。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邱惠娟(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3版)。臺北市:五南。
林淑華(2014)。國中生閱讀行為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林淑華(2002)。班級衝突管理。載於吳宗立主編。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麗玲(2005)。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台北市。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林俊瑩、陳成宏、黃章健(2014)。班級族群組成與學生心理幸福。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2),61-86。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林秀治(2009)。國中學生同儕關係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林子雯(1995)。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林芝怡(2004)。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林怡伶(2008)。青少年知覺與重要他人關係量表之編製及其與身心健康、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林芳萍(2011)。國中生的完美主義、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卓紋君,徐西森(2002)。完形取向督導模式及其督導歷程實錄分析。中華輔導學報,12,73-116。
周典芳(2009)。人際關係的發展。載於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著:人際關係與溝通(pp.45-62)。五南。
花蓮縣政府教育處(2020)。花蓮縣國民中學學區。http://210.240.39.9/school/index_school2.asp
洪佩綺(2005)。台北市國中生父母之資源與親職壓力關係之研究。人文與學通訊,16(1),44-67。
洪美鈴(2004)。父母教養態度、知覺青少年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洪秋蘭(2010)。國中生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洪莉惠(2010)。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施姿伶(2016)。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Argle,M.著。巨流。
苗延威譯(1996)。人際關係剖析。巨流。
馬藹屏(1987)。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徐嫚淳(2006)。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徐珮旂(2009)。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涂秀文(199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徐美鳳(2004)。台灣南區護專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其人際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紐約時報中文網(2018)。耶鲁史上最受歡迎课程。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80131/at-yale-class-on-happiness-draws-huge-crowd-laurie-santos/
高金桂(1992)。問題行為學生類型及其成因之研究。警政學報,26,303-322。
高琦玲(1994)。臺北市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高玉樹(2009)。高職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參與對學業成就之關聯-以A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台東。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73-101。南華大學,嘉義縣。
時蓉華 (1996)。社會心理學。東華。
翁月仙(2009)。國中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生活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台北。翁慧圓(1994)。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許怡婷(2009)。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新竹。許麗美(2009)。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郭俊賢(1993)。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郭怡伶(1994)。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
郭朝慶 (2009)。台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梁忠軒(2001)。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梁琬晴(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莊千慧(1994)。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莊侑靜(201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社交技巧表現與人際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4(1),379-398。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陳香利(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陳鈺萍(2004)。國中生心理性別、知覺性別期待與生涯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高雄。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陳雅玲(2005)。現代家庭功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商業週刊,917。
陳致嘉(1994)。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 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陳正憲(2004)。 品格教育,父母的定位在哪裡?師友月刊,445,24-26。
陳威宏(2013)。國中生家庭支持、戀愛觀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高雄市。陳佳玟(2011)。中部地區國中學生偶像崇拜、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陳涵琳(2012)。國中生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三民書局。
曾文志(2010)。不同鏡頭下的兒童與青少年輔導。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應用 2。 師友月刊,514 ,40–45 。
童心怡(2009)。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
張學善(1998)。淺談諮商歷程研究。輔導季刊,34(1),4-10。
張琇珺(1999)。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張明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生活壓力源及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東華書局。
張芳全、夏麗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73-101。
張玉琪(2016)。花蓮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程景林(2009)。青少年之關係攻擊與同儕拒絕。教育心理學報,40(3),511-528。
曾家寶(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遊戲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黃小芳(2009)。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黃麗憬(2014)。行進管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嘉義。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Erwin P.著。五南。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黃春太、姜逸群、黃雅雯、胡益進(2008)。臺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學報,29,27-50。
黃曉樺(2011)。國中生家庭結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輔導與諮商所,彰化市。黃湘尹(2019)。國中生外向性、神經質、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市。黃筱甄(2007)。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黃俊博(2008)。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黃馨萍(2002)。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屏東。鄒欣純(2008)。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楊怡萱(2015)。國中生主觀幸福感、正向心理資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對憂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台南。楊靜利、陳寛政、李大正(2008)。台灣的社會變遷 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 11 次研討會論文發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溫桂君(2006)。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不適應行為的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楊依雯(2009)。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廖國禎(2008)。專案管理實務與應用。科技圖書。
廖苑如(2011)。青少年課業壓力、休閒調適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高雄。廖紀琁(2015)。國中生依附關係、友誼品質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台中。劉淑媛(2003)。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劉惠琴(2000)。 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黎佩欣、朱玲慧、余民寧 (2017)。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人際關係是影響樂觀解釋風格與幸福感間關係的中介角色。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9,53-78。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盧妍伶(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嘉義。盧怡蒨(2012)。高中生的友誼品質、同儕接納與心理福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台北。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賴鑫城(1992)。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錢玉玲(2009)。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台北。謝明華(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謝明珠(2013)。國中生的同儕關係、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謝亞儒(2009)。國小學童之母親國籍與其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台南。簡美智(2009)。青少年煩惱之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桃園市。簡晉龍(2002)。華人權威取向之概念建構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譚秀儀(2012)。國中生依附關係、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羅華貞(2008)。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羅國英(2000)。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顏裕峰(199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彰化市。魏心怡(2000)。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蘇建文(1998)。緒論。載於蘇建文、林美珍、陳李綢、程小危、吳敏而、林惠雅、柯華葳、幸曼玲、陳淑美。發展心理學(再版)(1-19頁)。臺北市:心理。
二、英文部分
Argyle, M.(1987).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dge.
Bar-tur, L. & Levy-Shiff, R. (1998). Well-being in aging: Mental engagements in elderly men as a moderator of losse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1 (1), 1-17.
Berndt T. J. (1982).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 1460.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Volume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Buhrmester, D., & Furman, W.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 Child Development,58,1101-1113.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77).Age differences inpersonality structure revisited: Studies in validity,stability, and change.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 8, 261-275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d & Biswas-Diener Robert ,(2002),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A Literature Review and Guide to Needed Research.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7(2): 119-169
Diener, E. & Rober-Biswas Diener ,R.B.(2008) .Happiness: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Psychological Wealth. Oxford.
Diener , E. & Eid, M. (2004). Global Judgem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5 (3), 245-77.
Dunn, J., & Plomin, R. (1990). Separate lives: Why siblings are so different. Basic Books.
Goodenow, C.(1993).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s:Relation-ships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3,21-43.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Scott, Freshman.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eiman, T.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 1-12
Hunter, J. E., & Hunter, R. F. (1984).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edictors of job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6(1), 72–98
Lair, J.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1(2), 493-494.
Osterman, K.F. (2000). Students’ need for belonging in the school communit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0, 323-367.
Patterson, C. J., Kupersmidt, J. B., & Geisler, P. C. ( 1990).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f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as.a function of sociomentric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61,1335-1349.
Rogers, E.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Free Press.
Reich,A.,& Zautra,J.(1981)。 Life events and person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57-670.
Santrock .John W, (198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cGraw-Hill Medical Publishing.
Schutz, W. C. (1958). FIRO: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Rinehart
Schutz, A. & T. Luckman (1973). The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R.M. Zaner and H. T. Engelhardt, Jr (ed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Evanston.
Snyder, C. R., & Lopez, S. J.(Eds).( 2002).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ldon, K. M., & Kasser, T. (1998). Pursuing personal goals: Skills enable progress but not all progress is benefici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4, 1319-1331.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Free Press.
Veenhoven, R. (1994).Is happiness a trai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