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2015)。賣廠挹注新日光12月營收攀峰http://ctee.com.tw/News/Content.aspx?id=585635&yyyymmdd=20150109&f=51dae439b33c251f4b160a0b35dce323&h=7872731f2b7c20487fa7460ef1134b74&t=tpp
文建會(1998)。1998年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本壯(2002)。社區總體營造過程中的創造力-以竹東美之城為例。聯合學報,21,69-85。
王盈之(2010)。幼托園所教保人員實施電子化檔案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 --以中彰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位碩士論文,台中市。王震宇(1996¬)。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民宿管理辦法(2001)。交通部觀光局網站資料,台北網http://admin.taiwan.net.tw。
朱柏穎、陳立杰、俞維昇(2010)。 產品認知價值之情感向度指標萃取與評價模式研究。設計學報,15,1。
何郁如、湯秋玲(1989)。墾丁國家公園住宿服務現況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 2,1,51-62。
吳進喜(2012)。石化設備可靠度系統之偵測與其維修技術整合之探討-以C公司媒組工場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李文貴(2007¬)。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李淑任(2005)。咖啡館之休閒體驗與顧客參與之探討-以台中縣市咖啡館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林宜甲(1998)。國內民宿經營上所面臨問題與個案分析_以花蓮縣瑞穗鄉舞地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林家楨(2008¬)。適用於行動代理人的存取控制和金鑰管理機制。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翁註重(2001)。試論地場性產業-文化產業的地方特性與時空意義。工業設計,29,2,160-167。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張家銘、徐偉傑(1999)。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8,79-121。
莊順全(2005)。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民宿遊客投宿動機與住宿體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莊順全(2005)。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民宿遊客投宿動機與住宿體驗。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郭中瑞(譯)(1993)。臺灣建築源流之探討(原作者:堀亾憲二)。臺北文獻(直字),117,139-156。
郭永傑(1991)。山地民宿村莊之計劃理念與營運計劃。休閒農業經營手冊,農委會省農會,106-111。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12。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陳其南(2001)。文化政策研究的發展。典藏今藝術,102,104-106。
陳板(2002)。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17-23。
陳俊智、 吳俞瑩(2011)。社群網站魅力體驗因子探討-以臉書與無名小站為例。商業設計學報,15,131-147。
朝野熙彥(2000)。入門多変量解析の実際第2版。出版社: 講談社。
黃世輝(1998)。 談日本區域文化產業振興政策,。空間雜誌,106、107,58-65。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建築情報季刊雜誌。
黃秀惠(2006)。初探澎湖地區民宿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從文化創意觀點。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學位碩士論文,屏東縣。黃映瑀(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品牌形象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黃慧文(2007)。唐青樓才女薛濤論。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碩士論文,桃園市。楊衍邦(2018)。臺灣旅館業在地化經營策略─文獻分析與個案訪談,國立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楊敏芝、辛晚教(1999)。金門傳統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策略研究。金門傳統藝術文化發展研討會。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5)。2005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年鑑。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臺北市:大安。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7)。2007中小企業白皮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臺北市:大安。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2015中小企業白皮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臺北市 : 大安。
劉大和(2001)。臺灣發展知識經濟的課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4,2,20-24。
劉秀端(2007)。休閒民宿消費者住宿動機、住宿體驗、休閒利益與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民宿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劉秀端(2007)。休閒民宿消費者住宿動機、住宿體驗、休閒利益與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民宿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劉坤億(2007c)。全球化在地化:政府治理角色的轉變。研考雙月刊,31,5,63-73。
劉莉芬(2011¬)。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笠頂山登山步道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台中市。劉喜臨(1991)。旅遊態度在旅遊活動決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台灣國立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鄭三權(2010¬)。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之遊客體驗與旅遊意象量表之驗證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215-228。
鄭健雄、吳乾正(2004)。渡假民宿管理,臺北:全華科技圖書。
鄭凱方(2002)。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83,52-56。
鄭詩華(1992)。農村民宿之經營及管理。戶外遊憩研究,5,3 / 4,13-24 。
賴政斌(2001)。大陸東莞地區台商休閒體驗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縣。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
鍾振華(2003¬)。台北PUB消費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鴻邑移動商務有限公司(2013)。飯店、旅館、酒店發展趨勢與成功關鍵。企業雲端列車之飯店/旅館/酒店競爭力發展研討會,臺北市 101 大樓。
羅惠斌(1995)。觀光遊憩區規劃與管理。台北 : 固地文化。
嚴如鈺(2003)。民宿使用者消費型態之研究。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蘇明如(2001)。九○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蘇明如(2001)。九○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欒國昌(2009¬)。休閒動機、涉入、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初鹿休閒農業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15–822.
Denzin(1984). A Note on Emotionality, Self, and Inter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89,2,402-409.
Donald, N., Roberson, Jr.,& Vesna, B.(2009). Remedy for modernity:experiences of walkers and hikers on Medvednica mountain. Leisure studies,28,1.
Henderson, K. A. (1996).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The meanings of women’s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8,3,139-154.
Iso Ahola. S. E., & Mannell, R. C. (1985).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isure. Constraints on leisure,111-151.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James H. Gilmore& B. Joseph Pine II (2002). Differentiating Hospitality Operations via Experiences: Why Selling Services is Not Enough. in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43,3,87-96.
Joy, A. & Sherry, J. E.(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59-282.
Kelly, J. R.(1987). Freedom to be-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MacMillan.
Lynette S. Unger and Jerome B. Kernan.(1983). On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 Investigat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81-392
Lynette S. Unger and Jerome B. Kernan.(1983). On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 Investigat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381-392
Mannell, R(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leisure experiences.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62-88. Springfield, Illinois, USA.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ty and Modernity.Sage, London.
Schmitt, B. H.(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New York : The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