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丁文郁,1997,「農會組織與功能改善理念之探討」,農訓協會研討會。
丁文郁,1998,「台灣農民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之研究一以台灣農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柏蓉、楊嘉凌、洪梅珠,2018,國產良質米與進口米冷熱飯食用特性比較之研究,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6,農會輔導法規暨解釋彙編,中華民國農會。
曲同治,2001,台灣稻米進口政策之經濟效益評估,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孟惠,2015,強化農會經營與經濟事業發展之輔導,農政與農情,276期。
林孟克,2006,全國農會超市輔導成果及未來展望,農政與農情,173期。
洪順慶 2004,品牌是消費者心中的烙印,突破雜誌,第 226期。
洪順慶,2004,品牌價值主張:硬的還是軟的,突破雜誌,第230期。
洪順慶,2004,性格決定品牌權益,突破雜誌,第232期。
胡忠一 ,2011,『台灣農會發展史』,台灣農會文創研習班教材未出版。
吳榮杰,2004,台灣農會經營轉型的探討—從農業金融談起, 農業資源與經濟。
孫炳焱,1988,「強化組織活力,提昇農會功能-回歸國際合作原則的建議」,今日合庫,第 14 卷第 6 期。
許志聖、宋勳、鄧耀宗,1993,良質米栽培管理手冊,行政院農委會、台灣省農林廳及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編印。
周淑月、蔡必焜、蔣憲國(2011),農會推動地區品牌權益之研究,台灣農學會報。
曾獻偉,2013,戰後台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為體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康綺,2013,淺談農產品地區品牌,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 ,116號。
湯志民,2009,學校的策略管理,國教之友,第 60 卷第 4 期。
楊秋忠,2010,土壤肥料,三民出版社。
楊智凱,施瑩艷,楊舒涵,2016,以智慧科技邁向台灣農業4.0時代,農政與農情。
蔡宏進,1994 ,台灣農會組織結構及其功能之演變與啟示,台灣農業,30卷,5期。
廖坤榮,2002,台灣農會經營管理的困境之網絡理論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
廖耀宗,2004,農會在未來台灣農業發展中的角色,農政與農情,第142期。
郭敏學,1982,多目標功能的台灣農會,台灣商務圖書公司。
陳吉仲,2013,台灣稻米運銷體系分析,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陳詠妤,2013,農民組織新貌-農會體制新氣象及農會新屆次改選,農政與農情,第250期。
陳彥仲、葉益青、羅秀華(2006)。台灣的地方特產。台北:遠足文化。
陳榮坤、羅正宗,2014,出於越光而勝於越光,科學發展,496 期。
陳錦憲(2008),以平衡計分卡做為策略規劃工具之研究–以 H 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勵勤、羅正宗,2016,漫談水稻台南11號之貢獻,台南區農業專訓,第17期。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出版社。
康祐諭,2009,農會品牌農特產品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明達、賴重光,(2003) 農會農特產品品牌行銷之研究,企業研究方法,華泰書局。
蔡宏進,1997,台灣農業與農村生活的變遷,農訓協會出版。
黃麗嬡, 2003,從 SARS 病毒談生技肥料的開發,台肥季刊,第44期。
黃昭瑾、林錫銓,2011,農會農特產品展售中心之創新調適,農業推廣文彙。
翁興利,2004,政策規劃與行銷,華泰文化。
劉怡君,1998,「台灣農會組織功能演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松齡,2002,台灣地區農會策略規劃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詹億祥、蔡必焜、蔣憲國,2011,農民組織建構農產品地區品牌歷程之研究,台灣農學會報。
鍾仁賜、柯俊成,2009,從事農業推廣工作的感想以及對未來的期許,臺大農業推蔡佩容廣通訊雙月刊,第77期。
蕭崑杉,2006,農業產業文化推廣策略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
賴杉桂,2005,在地全球化-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研考雙月刊,第31期。
瞿宛文,2015,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推動產業六級化之法規調適結案報告。
英文
Heinz Weihrich(1982).Heinz Weihrich: The Tows Matrix: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New York:McGraw-Hill.
Kuznets S. (1961). Capital in the American Economy.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