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世榮(譯)(2016)。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十四版 (原作者:Dessler,G.)。台北:華泰。(原出版年:2014)
內政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
王明鳳(2016)。居家照顧服務員之人口特徵、工作項目好惡和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 以北高雄居家服務機構為例.。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17,143-166。
王正、曾薔霓(1999)。倫理與價值:長期照護財物機制之理念與原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2),101-130 。
行政院(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取自
www.mohw.gov.tw/dl-28883-d077b710-b618-41b4-954a-8c01afefa067.html
朱延智(200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五南。
老人福利法(1997年六月十八日)。
老人福利服務提供者資格要件及服務準則(2015)。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61
有限責任屏東縣第一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2020)。照顧服務員手冊。
吳玉琴(2011)。台灣老人長期照顧政策之回顧與展望:老盟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36,251-263。
吳玉琴(2013)。照顧服務人力的培育與留任。社區發展季刊,141,113-130。
吳淑瓊(2005)。人口老化與長期照顧政策。國家政策季刊,4(4),5-24。
吳淑瓊、陳亮汝、張文瓊(2013)。臺灣居家服務人力:現況與未來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41,101-112。
吳秉恩(1999)。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程序與實務。台北:翰蘆。
吳復新。(2003)。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台北:華泰。
呂寶靜(2012)。老人福利服務。台北:五南。
呂寶靜、陳正芬(2009)。我國居家照顧服員職業證照與培訓制度之探究:從英國和日本的作法反思臺灣。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185-233。
李開敏、王玠、王增勇、萬育維譯 (1996)。老人福利服務(原作者:Monk, A.)台北: 心理.。(原出版年:1990)
李逸、邱啟潤(2013)。服務使用者觀點之「好居家服務員」。護理與健康照顧研究。9(2),148-156。
李慧玲(2003)。高雄失能老人自費使用居家服務品質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周瑛琪、盧慶樺、顏炘怡、唐明順(2014)。建構以偏好為基礎之老人居家照顧服務傳遞系統-健康照護價值鏈觀點。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3),183-190。
高雄市衛生局(2019)。長照2.0居家服務工作手冊(草案)。
沈慶盈(2005)。因應高齡化社會之福利政策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10,142-157。
沈慶盈(2015)。居家服務組織的經營管理。載於謝美娥、沈慶盈,老人居家照顧的服務與治理(297-332)。臺北市:五南。
沈慶盈(2015)。居家服務品質與管理。載於謝美娥、沈慶盈,老人居家照顧的服務與治理(337-370)。臺北市:五南。
邱泯科、徐伊玲(2005)。老人居家照顧服務員考訓現狀與工作困境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284-300。
邱啟潤、黃源協( 2005)。評量居家照護服務品質之觀點。護理雜誌,52(6),11−16。
居家服務提供單位營運管理規範(2005)。取自
http://www.rootlaw.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40061007900-0940411
林明禛(2004)。談老人社區照顧服務輸送品質。社區發展季刊,106,141-149。
林財丁、陳子良(2005)。人力資源管理(第二版)。台中:滄海。
林佳靜、羅俐茹 (2015)。探討居家服務員職場學習能力與服務績效之研究。台灣高齡服務管理學刊,2(2),51-75。
林凱鈴、劉立凡(2013)。我國居家服務使用者滿意度與成效之研究-以南部某城市為例。台灣老年學論壇,19,1-23。
林靜羭(2007)。老人居家服務督導發揮與居家服務員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17,218-246。
財團法人高雄市慈聯社會福利基金會(2019)。居家服務員工作手冊。
張緯良(2007)。人力資源管理:本土觀點與實踐。台北:前程文化。
陳明珍(2010)。居家服務績效評鑑之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陳宜婷(2010)。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使用居家服務經驗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淑君(2009)。居家服務督導制度運作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委託辦理居家服務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陳淑君、莊秀美(2008)。台北市居家服務實施現況與相關議題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2,183-199。
陳慶雄(1999)。使用居家照顧服務之老人滿意度研究--以紅心字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陳靜敏(2018)。長期照顧需求及情境介紹。載於盧美秀、陳靜敏,長期照顧跨專業綜論(29-56)。臺北市:華杏。
陳麗津、林昱宏(2011)。照顧服務員之工作能力初探。崇仁學報,5,1-23。
姚美華(1995)。機構安養代間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台北:巨流。
洪富美(2008)。透過工作分析建立工作說明書與工作規範-以 J 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徐悌殷(2004)。彰化縣「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表現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許世雨、楊雪倫、李長晏、蔡秀涓、張瓊玲、范宜芳 (2009)。人力資源管理(原作者:DeCenzo,D.A. & Robbins,S. P.)。台北:五南。(原出版年:2007)
邱泯科、徐伊玲(2005)。老人居家照顧服務員考訓現狀與工作困境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0,284-300。
邱怡玟(2009)。外籍看護工參與失能老人家庭照顧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馮燕、陳玉澤(2016)。量能提升以建構永續發展的長期照顧體系。社區發展季刊,153,5-18。
黃良志、黃家齊、溫金豐、廖文志、韓志翔(2017)。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
黃柏菁(2014)。居家服務員工作壓力及壓力因應之探討。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學位論文。
黃志忠(2014)。居家服務照顧品質之探討:以「案家為中心」觀點出發。社區發展季刊,147,300-316。
黃英忠(2002)。人力資源管理(二版)。台北:三民。
黃同圳(2010)。人力資源管理:全球思維本土觀點(臺灣案例版)。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黃瑞杉(2004)。照顧服務產業初步評鑑:以雲嘉南地區辦非中低收入失能老人居家服務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黃郁仁、周元如、李蔓瑭、張博雁(2010)譯。人力資源管理(原作者Dessler,D.)。台北市:臺灣東華。
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原作者:Carbtree, B. F. & Miller, W. L. )。台北:韋伯。(原出版年:1999)
楊培珊(2000)。女性居家照顧服員工作中遭受性騷擾之經驗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97-149。
詹秀玲(2005)。居家服務中照顧服務員之勞動特質及互動關係-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趙善如譯(1999)。社會服務方案績效的評量-方法與技術(原作者:Martin,L.L. & Kettner,M.P.)。台北:亞太。(原出版年:1996)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核定本。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4001-42414-201.html
衛生福利部(2017)。106年老人狀況調查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67-38429-113.html
衛生福利部(2017)。長期照顧(照顧服務、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給付及支付基準。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2698-39060-1.html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0)。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居家服務。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lp-2966-113.html
衛生福利部(2018)。 107年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服務資源布建一覽表-原長照1.0服務項目。取自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x8T6Co5evYkJ:https://www.mohw.gov.tw/dl-45892-3aa8289c-7100-4f8d-b40a-8d16b62a3d60.html+&cd=4&hl=zh-TW&ct=clnk&gl=tw.
衛生福利部(2019)。中華民國108年衛生福利年報。
衛生福利部(2018)。縣市政府辦理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注意事項與派案原則。取自https://1966.gov.tw/LTC/cp-4006-42523-201.html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3)。職能分析析簡介。取自
https://icap.wda.gov.tw/Knowledge/knowledge_method.aspx
劉念琪、龐寶璽、林俊宏(2005)。人力資源管理研究在台灣:十年(1993-2002)回顧與展望。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3),107-137。
劉宛欣、莊秀美(2009)。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伊甸基金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25,454-471。
蔡啟源(2000)。老人居家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1,252-265。
謝美娥(2015)。居家服務組織的經營管理。載於謝美娥、沈慶盈,老人居家照顧的服務與治理(297-332)。臺北市:五南。
謝美娥(2015)。居家服務照顧員的工作內涵。載於謝美娥、沈慶盈,老人居家照顧的服務與治理(297-332)。臺北市:五南。
謝似函(2007)。居家服務員與老人服務使用者之信任關係:前置因素及信任後果。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賴亭君, 林宜勳, 郭懿芝, 陳柏思, 黃煒霖, & 王啟忠. (2018). 居家照顧服務員留任意願之探討. 台灣家庭醫學雜誌, 28(1), 1-8.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戴國良(2008)。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實務導向與本土個案實例。台北:鼎茂。
戴瑩瑩、黃源協(2009)。老人居家服務品質觀點與要素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272-286。
二、英文部分
Anthony,W.P.,Perrewe,P.L.,& Kacmar, K.M.(1993).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rlando,FL:The Dryden Press.
Applebaum, R., & Phillips, P. (1990). Assuring the quality of in-home care: The “other” challenge for long-term care. The Gerontologist, 30(4), 444-450.
Bowin, R.B. and Harvey, D. (2001).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rtoldus, E., Gillery, B., & Sturges, P. J. (1989). Job-related stress and coping among home-care workers with elderly people. Health & Social Work, 14(3), 204-210.
Berry, L. L., Zeithaml, V. A., & Parasuraman, A. (1990). Five imperatives for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1(4), 9-38.
Colombo, F., Llena-Nozal, A., Mercier, J., & Tjadens, F. (2011). Long-term care workers: needed but often undervalued. Help Wanted? Providing and Paying for Long-Term Care, 166-168.
Dessler, G. (2012). Fundamenta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3th ed),. Boston, Massachusetts: Pearson.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2017,10 31) .Re: Posi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 (PAQ).取自 https://www.erieri.com/paq
Fine, S. A., & Cronshaw, S. F. (1999). Functional job analysis: A foundation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sychology Press.
Francis, J. & Netten, A. (2004). Raising the quality of home care: A study of Service Users? Views ?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38(3), 290-305.
Garvin, D. (1984).What Does Product Quality Really Mean?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 25-41.
Gold, R. L.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3), 217-223. 取自https://edisciplinas.usp.br/pluginfile.php/4267907/mod_resource/content/0/Gold-1958.pdf
Graessel, E., Luttenberger, K., Bleich, S., Adabbo, R., & Donath, C. (2011). Home nursing and home help for dementia patients: Predictors for utilization and expected quality from a family caregiver's point of view.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52(2), 233-238.
Karner, T. X. (1998). Professional caring: Homecare workers as fictive kin.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2(1), 69-82.
Morgeson, F. P., & Campion, M. A. (1997). Social and cognitive sources of potential inaccuracy in job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2(5), 627.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Parasuraman, A., Zeithaeml, V. A. and Berry, L. (1990). Delivering quality services. New York:Free Press.
Seavey, D. (2010). Caregivers on the front line: Building a better direct-care workforce. Generations, 34(4), 27-35.
Siddique, C. M. (2004). Job analysis: A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5(1), 219-244.
Stone, R. (2004). The direct care worker: A key dimension of home care policy. Home Health Care Management & Practice, 16(5), 339-349.
Strauss,A.,& Corbin, J. (1997).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 CA: SAGE.
United Kingdom Homecare Association Limited(2013)。The Homecare Workers’ Handbook- The essential guide to care in the home。取自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8Cs1oqrshS0J:https://www.ukhca.co.uk/pdfs/handbook-sample.pdf+&cd=2&hl=zh-TW&ct=clnk&gl=tw
Zadoroznyj, M. (2009). Professionals, carers or 'strangers'? Liminality and the typification of postnatal home care workers. Sociology, 43(2), 2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