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分析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教育研究集刊》,頁63-92。
朱立元、蔣孔陽(1999)。《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上)》上海文藝出版社。
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2001)。《世界名畫全集帕洛克》。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唐曉蘭(2000)。《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遠流出版社。
袁之琦、游恒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鐵君(2008)。《遠流活用中文大辭典》。台北市:遠流。
鄭仲恩(2016)。《席勒(F.Schiller)遊戲理論及其教育美學蘊義之衍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謝御婷(2007)。〈論傑克森‧ 帕洛克均質(All-over Technique)的純粹性〉,《華藝線上圖書館》,頁81-98。
二、西文部分
Allen Kaprow(2007). 18 Happenings in 6 parts. Innovative Logistics Llc.
Benedetto Croce(2018)。《美學原理》(朱光潛譯)。五南圖書出版。(原著出版年:1902)。
Carl Gustav Jung(1987)。《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譯,三聯書店出版社。
Friedrich Schiller(2018)。《美育書簡:席勒論美與人性》,(謝宛真譯) ,商周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793年)。
Immanuel Kant(2010)。《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聯經經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788年)。
Wassily Kandinsky(2013)。《藝術中的精神》(余敏玲譯)。新北市:華滋出版。(原著出版年:1910年)。
Wilhelm Worringer(1992)。《抽象與移情》(魏雅婷譯)。亞太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07年版)。